摘要:時間可以抹去一個人的記憶,但卻抹不掉歷史,抹不掉爲祖國和人民做出過重大貢獻的人名字。華人總是有一種落葉歸根的思鄉情緒,陳桂新終究無法忘記祖國,並把這種情結帶給了兒子陳友仁。

中國人對於祖國的感情,可並不單是落葉歸根這麼簡單。歷史上就有這樣一對父子,父親憑藉一手好木匠活造出一座浮橋,使得太平軍戰勝清朝。而兒子生在國外,長在國外,但卻爲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位父親叫做陳桂新,當年太平運動失敗後,他僥倖存活了下來,並去在國外生活。

華人總是有一種落葉歸根的思鄉情緒,陳桂新終究無法忘記祖國,並把這種情結帶給了兒子陳友仁。陳友仁從小就努力學習,長大後成爲了當地響噹噹的華人律師,不過這些離實現自己心中的抱負還都是遠不夠的。辛亥革命後,陳友仁正巧在倫敦度假,恰巧與伍連德達成共識,於是連句中文都不會的他,放棄了所國外擁有的一切,毅然決然的回到了朝思夜想的祖國。

由此便開始了革命事業,在陳友仁的一生中,能跟隨孫中山先生是一個轉折點。而另一個轉折點,則在於他在外交上的成就,雖說弱國無外交,但陳友仁偏偏在西方列強面前表現出十分強硬的外交態度。民國政府在搬到武漢不久後,陳友仁親自約見英國大使,經過長達16次的談判,終於將漢口、九江兩個被英國“租借”的城市給收了回來。

除去外交部長這個身份以外,陳友仁還擔任過孫中山的英文翻譯、外事顧問以及《京報》的總編輯。只是令人惋惜的是,最終在日本人的逼迫下,結束了自己這如同鬥士般的一生。他本人沒有參加共產黨,但新中國成立後,上級領導依舊把他的遺骸請到了八寶山革命公墓,這也算是對他最好致敬吧!

在這對陳家父子身上,我們看到了新老兩代中國人,對祖國鞠躬盡瘁的奉獻精神。時間可以抹去一個人的記憶,但卻抹不掉歷史,抹不掉爲祖國和人民做出過重大貢獻的人名字。歷史會永遠銘記你,人民心中也會銘記你,這就叫做國家記憶。即便是在百年後的今天,依舊會有無數的華夏子孫記住你們的名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