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鹹通元年(860年)12月,安南土著引南詔兵3萬餘人,攻陷交趾,安南都護李鄠與監軍逃奔武州(治今廣西南寧武鳴附近)。而高駢此時已乘勝大破南詔兵,圍攻交趾城。

交趾之戰是唐朝末年唐朝與南詔政權爭奪交趾地區戰爭中的一場重要戰爭。經過艱苦的戰爭,唐朝軍隊最終獲得了勝利,重新奪回了南方交趾地區的控制權,穩定了南方局勢。
交趾曾長期歸屬於中國,但曾幾次反覆。最早歸於中國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原後,爲鞏固南方而進佔今日越南的所在地。
戰爭背景:
起初,峯州(治嘉寧,今越南永富白鶴南風州)林西原駐有唐防冬兵6000,附近七綰洞蠻酋長李由獨常協助唐王朝戍守,運送租賦。唐大中12年6月,安南都護李涿罷除防冬兵,專委李由獨擔當防務。
李由獨勢孤難自立,南詔拓東節度使乘機寫信引誘,又把甥女嫁給其子,並委其爲拓東押牙,李由獨遂率其衆降於南詔。大中13年,南詔國王豐佑卒,子世隆(酋龍)繼位,因其名犯太宗、玄宗之諱,唐遂未加冊封。世隆遂自稱皇帝,國號大禮,不再奉唐正朔,並派兵攻陷唐播州(治今貴州遵義),唐與南詔的關係徹底破裂。
戰爭過程:
鹹通元年(860年)12月,安南土著引南詔兵3萬餘人,攻陷交趾,安南都護李鄠與監軍逃奔武州(治今廣西南寧武鳴附近)。唐王朝因忙於集中兵力鎮壓裘甫起義,無暇及此。次年六月,李鄠收集土軍,攻討羣蠻,收復安南。鹹通3年2月,南詔軍再次進攻安南。唐派前湖南觀察使蔡襲率許、滑等8道兵共24萬赴援安南,聲勢浩大,南詔自動退去。
到11月,南詔見8道兵馬各回本道,又出兵5萬進逼安南。蔡襲告急,唐廷敕發荊南、湖南兩道兵2000人,令桂管(今桂林等地區)徵義兵3000人,後又調山南東道弓弩手1000人一同赴援安南。但山高路遠,援兵難以及時到達,而南詔軍已將交趾團團圍住。蔡襲據城死守,堅持到四年正月初七,南詔兵破城而入,蔡襲孤身一人,徒步力鬥,身中10箭,欲趨監軍船,但船已離岸,遂一躍入海,以死報國。
結局:
鹹通七年,南詔王派善闡節度使楊緝,協助安南節度使段酋遷守交趾。唐亦派宦官監陣敕使韋仲宰率7000人至峯州增援高駢,高駢軍屢次擊敗南詔軍。高駢向朝廷奏捷,李維周卻壓住不服。唐懿宗李淮數月不得音訊,感到奇怪,傳詔問李維周。李上奏說高駢駐軍峯州,與南詔軍周旋,不敢進兵,懿宗大怒,就派右武衛將軍王晏權代替高駢。
而高駢此時已乘勝大破南詔兵,圍攻交趾城。段酋遷幾次出城迎戰,均爲高駢所敗,城中孤危。旦夕可下。高駢親自督兵攻城,攻佔交趾,殺段酋遷。唐軍共斬殺南詔兵3萬餘,又破歸附南詔的兩個部落,1.7萬人歸附,南詔兵逃去。至此將近10年的安南邊患得到安定。唐朝在安南置靜海軍,以高駢爲節度使。
歷史小問題:明朝是怎樣失“交趾”的?中國人能否征服一個地方,主要看當地能有多少漢族人口。東北之所以能在明朝成爲中國的領土,棉花和棉布功不可沒。漢人能熬過冰冷的冬天,才能完整佔領一塊領土。越南之所以未被佔領,太熱是主要的一個方面之一。
對於蒙古高原來說,是地形太平有利於對手(少數民族)機動,而是越南是地形太複雜不利於自己機動。長山山脈把越南分爲山地和平原2部分,西部爲山地、東部爲平原。對於越南民族來說,沒有糧食了去東部搶劫,搶完了去山地躲避,必然使漢族移民無法再當地生存,這樣我大明再強,也無法全滅當地民族。
在這種狹長的地帶中當地的土著居民很容易從西部的山地發中發起攻擊,而由於東西向缺乏足夠的戰略縱深,使得華夏族很難在此地長期立足。另外南部的那些平原丘陵區是亦是農業集中區,能夠爲土著居民提供足夠的物質保障
交趾的小歷史:公元前204年,秦南海尉趙佗在秦末的混亂時期,自立爲南越武王,越南北部成爲南越國的一部分。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並在越南北部地區設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實施直接統治。在之後的一千多年時間裏,越南北部交趾地區雖然屢有反抗,但是大體上一直受到中國政權的直接管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