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万历年间起,明末党争就进入到白热化阶段,先是东林党横空出世,以号令群雄的姿态逮谁咬谁,随后,一批心存芥蒂的大臣唯恐遭罪,又相继成立了浙、齐、楚三党与之抗衡,紧接着,不甘寂寞的魏公公也跑来助战,纠结一帮泼皮无赖成立“阉党”,几方势力你来我往咬得不亦乐乎,直至将明朝“咬”成南明,依旧张牙舞爪停不下来。通常情况下,对这段历史的描述往往是如下场景:东林党的“正人君子”们一心匡扶社稷,无奈遭到阉党为首的奸臣迫害,搞得凄惨无比,最后一个好端端的大明都给整没了,实在可惜。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争斗”,这句话用在明末政坛,简直贴切的无以复加。
自万历年间起,明末党争就进入到白热化阶段,先是东林党横空出世,以号令群雄的姿态逮谁咬谁,随后,一批心存芥蒂的大臣唯恐遭罪,又相继成立了浙、齐、楚三党与之抗衡,紧接着,不甘寂寞的魏公公也跑来助战,纠结一帮泼皮无赖成立“阉党”,几方势力你来我往咬得不亦乐乎,直至将明朝“咬”成南明,依旧张牙舞爪停不下来。
通常情况下,对这段历史的描述往往是如下场景:东林党的“正人君子”们一心匡扶社稷,无奈遭到阉党为首的奸臣迫害,搞得凄惨无比,最后一个好端端的大明都给整没了,实在可惜。
以上说法占据主流数百年,容不得半点质疑,但遍翻史书之后却发现,这种说法实际上很“东林”,阉党虽坏,但东林党也没有高尚到哪里去,尤其表现在风雨飘摇的南明时期。某种意义上而言,南明弘光政权不到一年就垮台,东林党人要背最大的锅,无他,实在是祸国殃民的紧

崇祯死后,明朝北境尽失,留守南京的各部官员成为最后希望,当时局势混乱,首要任务是选个新皇帝出来,好稳住半壁江山。按照明朝的继承法,福王朱由崧是当仁不让的新皇帝人选,但关键时刻,东林党人却横插一杠,坚决要立八竿子才打得着的潞王朱常淓为帝,原因很简单,福王他爹和东林党关系不行,是的,就是这样简单粗暴。
社稷危如累卵,东林党在乎的却是私人恩怨,当然,借口也是很漂亮的,所谓“立贤不立长”是也。最后,无计可施的福王只得求助“江北四镇”的大老粗,在马士英的拥戴下才登上新君宝座。因为有“定策之功”,终弘光一朝,四镇军阀飞扬跋扈,没人能指挥得动,经常为所欲为,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给南明造成严重的先天缺陷。可以说,这是东林党给弘光朝挖的第一个大坑。

既然新皇帝已经选出来了,那总该匡扶社稷为国分忧了吧?且慢!东林党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有始有终,就算做了皇帝也坚决和你势不两立,要知道,江南一带可是东林党老巢,不恶心恶心你实在有违“东林操守”。更何况,掌握朝中大权的马士英可是“阉党”阮大铖的好友,既是好友就都是阉党,不斗争斗争怎么行?至于江山社稷一类,嘴上说说就好,别太认真。
在清军大举压境,朝廷朝不保夕的情况下,东林党相继制造了“大悲案”、“假太子案”、“童妃案”等重大案件,件件指向弘光帝皇位正统性,史称:南渡三案。
当然,并无确凿证据证明“三大案”就是东林党所为,但在这几件事的传播发酵上,东林党可谓“劳苦功高”。他们不遗余力到处煽风点火,制造弘光帝“乃奴仆假冒”的谣言,搞得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又借题发挥,攻击马士英等人为篡夺朝中大权,竟把一个冒牌货送来做皇帝,其心可诛,其人可剐!

更有甚者,为证明弘光是“假福王”冒充,不惜编造出弘光母子在后宫的所谓“宫闱秘事”,实在龌龊至极。
在东林党的操作下,一时间弘光朝廷乌烟瘴气,人人自危,几乎处于散架状态,但弘光朝局势没有最差,只有更差。不久,素与东林交好的大将左良玉,因惧怕与清军和大顺军交战,竟以“假太子案”为由,公然率军杀向南京,表示要“清君侧”一举端掉弘光朝。
外敌当前,不敢保家卫国,反倒窝里横,这也就是南明才会出现的奇葩事。但话说回来,倘若没有东林党在朝中兴风作浪,左良玉又有什么借口敢公然作叛?“清流”误国!

外患不断的弘光朝,内部居然还打得不可开交,再不灭亡就真的没天理了。1645年5月15日,清军占领南京,东林党魁钱谦益等人出城迎接,享国一年的弘光政权瞬间覆灭。
但东林党人的表演还没完,清军入城后,这些先前还刚直不阿的所谓“清流”,此刻却膝软如棉,面厚如铁,开始争相投递简历,表示要出仕“新”朝,为大清贡献绵薄之力。而被东林人士称作“阉党余孽”的马士英,此刻却转战各地力主抗清,直至被俘壮烈殉国。两相对比下,不得不说东林党人确实很“东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