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永能代表(左一)在扶貧車間瞭解特色產業情況。中國國防報記者 郭乾乾攝

連日來,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軍區政委蒲永能,深入臨夏回族自治州開展脫貧攻堅實地調研,聽取情況介紹,查看項目進度,瞭解外出務工相關政策及宣傳發動情況,並來到貧困戶家中噓寒問暖,鼓勵鄉親們堅定脫貧信念,共同攻克貧困堡壘。

臨夏州是國家深度貧困地區“三區三州”之一。近年來,臨夏軍分區堅持扶志與扶智、“輸血”與“造血”、整村幫與結對幫相結合,開展產業扶持、危房改造、捐資助學、勞務輸出等工作,持續帶動幫扶村和貧困戶脫貧,先後有9個村成功摘掉貧困帽。

位於東鄉縣羣山溝壑深處的鳳山鄉嶺村,是脫貧攻堅戰場上一塊難啃的“硬骨頭”。“這裏自然資源匱乏、生態環境脆弱,暴洪泥石流、山體滑坡頻發。”蒲永能代表告訴記者,少數民族貧困地區,脫貧攻堅任務艱鉅,要橫下一條心,堅決把最後的山頭攻下來。

“基礎設施落後、公共服務不配套,是嶺村脫貧的最大障礙。”蒲永能代表談到,該村主幹道經常被暴雨沖毀,“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這裏村民出行的真實寫照。爲改變這一面貌,東鄉縣人武部積極籌措資金,投入130餘萬元,對沖毀路段進行加固,並在過水路段建起涵洞,安裝太陽能路燈,徹底解決該村出行不暢的問題。據瞭解,軍分區對嶺村進行幫扶以來,各級先後投入261萬元,集中優勢資源,完善基礎設施、扶持產業項目、開展聯建共促,取得較好成效。

“把產業培育作爲脫貧攻堅的頭等大事。通過‘企業+基地+農戶’以及扶貧車間等模式,並爭取到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東西協作扶貧資金,讓農戶在家門口就能就業,有穩定的經濟來源。”3月13日,疫情剛剛好轉,蒲永能代表就來到東鄉縣,圍繞農民專業合作社效益不高、集體經濟薄弱進行專項調研。

“資金買了羊,產下羊二代、羊三代,有了‘致富羊’,咋能不高興呢。”嶺村貧困戶馬有蘇對軍分區扶持他發展養殖讚不絕口。原來,爲了鼓勵羣衆發展養殖業,軍分區投入92萬元,爲農民專業合作社修建養殖場、青草儲存庫房等設施,還爲34戶貧困戶購買了母羊,帶動貧困戶持續增收。

“我們要抓住就業和產業兩個關鍵,讓貧困羣衆穩住‘就業路’,保住‘錢袋子’。”蒲永能代表告訴記者,目前,東鄉縣已建成18處“扶貧車間”,下一步,他們還將按照“四摘四不摘”的要求,持續推進“扶貧車間”向規模化、規範化、普及化方向發展,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更大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