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稱帝以後,不顧趙雲勸阻,迫不及待的出兵討伐東吳。那麼劉備爲什麼要執意出兵討伐東吳呢?

趙雲的設想不具有可行性

趙雲說假如劉備討伐曹丕,關東義士一定會帶着糧草騎着戰馬響應,可是後來已經證明趙雲的想法太天真,諸葛亮北伐之時,魏國又有幾個人響應了?趙雲說先消滅魏國,東吳自然會臣服,然而,連東吳都消滅不了的話,拿什麼去消滅魏國?因此,趙雲的設想,有點太想當然了,不具有可行性,根本無法說服劉備。

天下輿論認定劉備會討伐東吳

曹丕曾經與羣臣討論過劉備是否會進攻孫權爲關羽報仇的問題,魏國羣臣一致認爲,劉備肯定會爲關羽報仇,孫權本人也是這樣認爲的,所以一方面向劉備求和,一方面向曹丕稱臣,當時整個天下的輿論都認爲劉備會出兵討伐東吳,給關羽報仇,假如劉備沒有出兵給關羽報仇,那麼天下人都會嘲笑劉備不仁不義,都會說他們看錯了劉備。

“義”,是蜀漢政權維持的根本,假如劉備不出兵討伐孫權,反而與仇敵聯合,不僅會讓天下人恥笑,也會讓蜀漢將士寒心。受到輿論影響,無論劉備內心是否真的想要討伐東吳,他都必須這樣做,以給天下人一個交代,以給蜀漢將士一個交代。

背信棄“義”比敵人更可怕

曹魏,本來就是蜀漢的敵國,兩國交戰,各有損傷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也不會引起多大的仇恨。但是東吳不同,東吳原本是蜀漢盟友,孫劉可是簽訂了湘水盟約的。在關羽北伐最關鍵的時期,孫權卻讓呂蒙襲取荊州,導致北伐功虧一簣,荊州失守,關羽敗亡,蜀漢幾乎失去一統天下的可能,背信棄“義”者,往往比敵人更可怕。如果是敵人,至少知道隨時防範,不會與之過多接觸,可是朋友就不一樣了,想想某一天和朋友把酒言歡,毫無防範之下被朋友從背後捅了一刀的感覺。孫權今天能夠捅劉備第一刀,明天就能好捅劉備第二刀,因此,比起敵人曹丕,背信棄“義”的孫權,更值得劉備討伐。

孫權稱臣曹丕,代表背叛朝廷

孫權派遣呂蒙襲取荊州,擒斬關羽以後,心知劉備很大可能出兵爲關羽報仇,爲了避免腹背受敵,在曹丕稱帝以後,孫權迫不及待的向其稱臣。劉備自認爲繼承了漢室正統,曹丕是篡位的逆賊,可是孫權不僅背叛共同對抗曹賊的盟約,而且向曹賊稱臣,在劉備的角度看來,孫權稱臣劉備,代表背叛大漢朝廷,劉備既然是大漢天子,自然要出兵討伐逆賊了。

荊州,是隆中戰略的關鍵

早在劉備三顧茅廬之時,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就指出: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荊州,是實現劉備集團的隆中戰略的關鍵,失去了荊州,就無法進取中原,同時益州北上秦川的那條路線,也面臨了更多的艱難險阻。

首先是糧草問題,蜀道艱難,無法從荊州運輸糧草支援秦川,導致蜀漢北伐之時經常陷入糧草危機。

其次,原本有荊州兵在,魏國中央軍根本不敢調去支援西線,據晉書記載,每次諸葛亮北伐,西線邊兵根本不是漢軍對手(每諸葛亮入寇關中,邊兵不能制敵,中軍奔赴,輒不及事機),每次魏國都得調動洛陽中央軍去支援西線,因此,哪怕是隻從益州出兵北伐,荊州都能夠起到牽制魏國中央軍的關鍵作用。失去荊州,意味着隆中對的計劃化爲泡影,爲了使得隆中戰略能夠繼續實施,不說消滅孫權,劉備一定要奪回荊州。

那麼劉備有沒有考慮過假如伐吳失敗會有什麼後果麼?筆者認爲他是考慮過的,但是此時,他已經別無選擇。

參考文獻:

《三國志》

《晉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