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以往的历史中,有一个时期涌出的谋臣武将如过江之鲫,远超其他朝代数倍之多,这个时期被称作“三国”。

当时,吴蜀魏三分天下,而曹魏以一家之力独占北方一半疆域。不得不说这多亏了曹魏集团下一批文臣武将的勠力同心,其中一个谋士更是为曹魏政权的成立奠定了牢不可破的基础。

这人是谁?他又为曹魏前期的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历史上的评价又是怎么样的?

东汉是一个门阀士大夫为主导的时期,曹操也不能免俗。曹操问荀彧道:“我听说颍川郡多奇士,你能否为我推荐一人?”荀彧不假思索的答道:“戏志才!”


戏忠,表字志才,筹画士也。(笔者依据的是东汉上流社会以单名为荣,而轻贱两个字及以上为名的,且戏志才与荀彧相熟应该是士族,故此推论。)

三国演义并没有此人出场,我印象里最早出场的曹魏谋士应该就是郭嘉了。但是正史中,却是有此人记载,出现时间在郭嘉之前。

前期曹魏政权,并没有那么多文臣武将于麾下效力。军中将领多是沾亲带故之人,至于谋士也是乏陈可善。

很多谋士只能谋一时,谋一地。而我认为以戏志才之能,当是能谋万世不移之根基,这份难能可贵的大局观,在当时仅仅几人能够媲美。

作为早期谋士,戏志才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这时的郭嘉还在忙着结交当世英杰,前往袁绍处以求扬名。而戏志才随同曹操就已经在征战南北了,例如围剿黄巾军、陈留起兵、东郡连捷以及联合袁绍攻打刘备等人等一系列小战役。通过这一件件不相干的小战役,曹操攫取了一笔丰厚的政治资本和完成了初期军事实力的积累,如果没有戏志才的大局观,可能也不会有这么顺利吧。?

至于挟天子以令诸侯,我想曹操还是想做一个治世能臣,官至丞相应该就是毕生所愿了。走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步,一则其势已成,二则笔者猜测戏志才一定在其中起到了莫大的作用。

当时,汉献帝出逃,东行至兖州,其时兖州牧曹操迎奉。作为大局观很牛的大佬,戏志才当然能看出汉献帝对于这时的曹操的作用。


汉献帝出逃是不甘心受李傕和郭汜挟持,做一个傀儡皇帝。但是孤身一人来到曹营,就能掌控全局了么?

戏志才是个聪明人,脑子一转,很容易就能想清楚。曹营各将领多是沾亲带故的亲属,根本不会理睬汉献帝的命令。而谋臣又依附于曹操的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卓越的名望,因此继续将汉献帝培养成一个傀儡皇帝才是正理。

若是汉献帝掌握了实权,那曹魏政权也就会埋下隐患,出现两个决策者。作为曹操谋臣的戏志才,当然看得透彻,乱世终结必将迎来一个全新的盛世,而这缔结盛世的只能是曹操,也只有曹操。到了这一步,戏志才进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继而筹划天下,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当然,私下做的这些筹划多不能为外人所道,可能这也是史书上面关于戏志才的记载只有只字片语的原因吧。毕竟汉室虽衰落,但是仍为天下共主,图谋天下的不臣之罪还是曹操担了吧,这也算是对戏志才的一重保护。

可惜,天妒英才,越是杰出的人杰,往往都是英年早逝,戏志才也是如此。最终殁于建安元年,这一年也正是曹操真正把控朝政的一年,一言既出,百官莫不噤声。


正是由于戏志才的早逝,之后对于天下大势,曹操就不能如早前把控的那么准确了。以至于刘备做大,吴蜀联军硬是遏制住了曹魏一统的形势。所以在笔者看来,戏志才之能在曹魏阵营是无可取代的,就像蜀之诸葛亮一般重要,一举一动都能牵扯到天下大势。

在历史上,荀彧曾评价道“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终各显名

”显然在荀彧心中,戏志才地位也是排在郭嘉之上的,故此举荐也是先举荐的戏志才。

熟悉历史的看官老爷们,你们觉得戏志才是否真如笔者所推测一般,欢迎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