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上天赐予父母爱的礼物,那么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如何进行引导和帮助才可以使他们更加优秀呢,让我带大家一起探索宝宝们的成长之路吧!

阅读的重要性想必是人尽皆知的吧?它能帮助人增进知识,引领人进行深度思考。对于孩子来说,阅读能力是学习各种学科知识的基础。

也恰恰因为这个缘故,家长们一直在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上很下功夫。

不过,与此同时家长和孩子面临的挑战也很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01孩子的各种阅读问题

1、 理解能力差,看不懂课文

有些孩子的理解能力可能连平均水平都达不到,读一篇课文花很久时间都无法看懂。

小微就有这样的烦恼,和孩子预习语文课文时,要求他阅读一遍原文,结果半个小时过去了,孩子还没读完整篇。

她觉得孩子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这么差有些说不通,因为平时自己也会陪孩子读故事,还会给他买各种各样的童书,阅读基础应该足够才对。

可到正式学习时,孩子就跟完全没有阅读能力一样,很多文章看不懂,让她觉得很挫败,仿佛以前的努力都白费了。

2、 识字量有限

家长在督促孩子阅读时,应该也会发现孩子有很多字不认识,看一段文章遇到不认识的字就会求助大人。

很多妈妈觉得孩子识字量不够,影响阅读流畅性,为了尽快提升,会刻意对孩子进行识字训练。可没想到,这样反而让孩子更加反感了,对阅读渐渐失去兴趣。

3、 不懂划好句与理解好句

对孩子来说,一篇长文的阅读量比较大。

孩子在阅读这种长文章的过程中,如果不懂划好句和理解好句,很难从中受益。

一篇文章并不是所有部分都值得思考和借鉴,懂得抓重点,才是真正懂阅读的表现。

孩子自己不知道什么是好词、好句,家长也没办法每次都帮他点出来,这样的问题是很严重的。

4、 只爱读绘本和图片多的书

有些家长认为阅读最重要的部分是文字,看一些图片对提升阅读能力没有帮助。

有些孩子确实挺喜欢看书,不过只看各种绘本和漫画,一看到文字多的书籍,根本没办法集中精力读。家长很担心,觉得孩子读绘本并不能称作阅读。

5、 孩子不爱阅读也不爱学习

有些孩子书放在眼前宁愿走神也不愿意翻开看一眼,学习时这种弊端影响很大。

甚至还有的孩子不仅不爱听老师上课,对枯燥的课本、书籍也完全失去了兴趣,父母怎么鞭策也没用。

6、 阅读后问起内容说不出来

孩子看书时倒是很认真,可看完后被问起“书里说了哪些内容呀,可以给妈妈讲一讲吗?”时,乱七八糟说了一大堆,就是说不明白重点。

这样的阅读真的有效果吗?孩子完全不能概括啊。

02孩子为何会出现这类问题?

1、 阅读超前

在中国,本来适合孩子阅读的课外书籍就比国外少,父母在给孩子选择时,就会选《唐诗三百首》这种相对复杂的内容。

这就导致孩子的认知水平无法支持他读完这本书,阅读体验变差,自然就容易对阅读失去兴趣。

2、“精读”书籍过多

对于孩子来说,学校里的课本都属于要精读的范畴,需要反复阅读并理解其中的意思。

读这类书籍往往耗费的精力大,容易让人觉得疲劳和无趣。如果父母给孩子买的课外书籍也是精读读物,孩子看到就会觉得累。

因而,有时候也要多给孩子提供一些泛读读物,让他觉得有趣、轻松,才可能提升阅读的兴趣。

3、家长自作主张

有些家长就是觉得孩子没经验,不会自己选书,因此总是从自己的角度买觉得有用的书,可家长的兴趣永远无法代替孩子的兴趣。

4、缺乏阅读策略

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觉得其理解力不够,因而只是简单读给孩子听,很少去了解他的阅读习惯和兴趣。

等到孩子上学时需要理解、记忆、背诵,才发现原来听的故事就只是听了,根本没有其他帮助。

03阅读是有层次的

仅仅给孩子读书,对提升阅读能力用处不大,最重要的是互动。

家长们觉得阅读能对孩子的学习有帮助,才会想各种办法提升阅读储备,这种想法自然是好的,不过如果只是为了“功利”才驱动阅读,收获的效果往往是有限的。

想要达到更高的境界,需要在阅读方式上多下功夫,遵循好阅读的四个层次。

●激发阅读兴趣:兴趣被激发后,孩子才会发现原来书上有意思的故事太多。

●培养阅读能力:孩子不认字时,讲故事的时候,家长可以借助图画提升画面感,识字后,教孩子尝试读懂书。

●加强思考意识:比如给孩子读《鳄鱼怕怕,牙医怕怕》,书里讲了一个鳄鱼害怕见到医生,医生也害怕见到鳄鱼这样的病人,彼此害怕的情况下完成治疗的故事。

孩子听这个故事,引导他思考鳄鱼和牙医到底哪里可怕,为什么它们会相互害怕等这些问题。

●做到学以致用:从故事里会得到感受,从而会影响孩子自己的行为。牙齿不好就得去看牙医,想要不去医院,就要少吃糖、多刷牙。

04解决阅读问题不说套话,这份0-8岁的指南也许能帮你

在实际生活中,阅读的四个层次对应不同年龄阶段。

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有各自的阅读任务需要完成,具体如何做呢?

第一层次:0-3岁

对幼年的孩子来说,童谣、儿歌比书籍更容易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尽管一些古诗词的内容对学习更有帮助,但要为阅读打下基础,首先得让孩子喜欢阅读,才能进行下面的任务。

这阶段主要是绘本的阅读,以前专门写过,这篇文章中就不赘述了。

第二层次:3-4岁

这阶段要着重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主要指的是自主阅读能力。

①家长先阅读

孩子年幼时读的一些绘本都是图画居多,内容比较简单,家长即使没看过,只要当时随便翻阅几页也能看懂大概意思,和孩子进行内容上的交流。

可3岁之后,孩子读的书变复杂了,这就要求家长要提前阅读,了解书本内容,才能帮孩子解答不懂的问题。

②从关注认知到关注情感

三岁后的孩子自我意识加强,亲子共读时可以利用这一点,帮孩子建立道德感,多体会和思考人物故事的情感和思想。

③用好玩的非虚构类作品拓展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喜欢重复阅读,好处是可以加深理解,坏处是会限制孩子的阅读广度。

为了让孩子全方位阅读,可以给他看一些非虚构类图书。比如像气球社Usborne出版的那套《看里面》,可以扩大孩子关注视角,提升阅读层次。

第三层次:5-6岁

这个阶段主要是加强孩子的思考意识,对书籍进行真正消化。

①用低幼绘本识字

孩子到了这个阶段会对字开始产生兴趣,想要教孩子认字,最好不要拿新书做阅读教材。

正确的方式是,拿孩子在2岁时读的低幼绘本,让他读给大人听,确定孩子是否都认识这些字。

然后再拿新书看这些字孩子是否还认识,加深对字形的记忆。

②泛读与精读结合

可以适当让孩子读一些精读类书籍,反复阅读并理解其中的意思。

当然,对于虚构类和非虚构类的图书,需要注意的是,精读方法不同。

③适当阅读新闻

新闻主要是把一件事讲清楚,文字表达更具逻辑性,能把一件事完整地讲清楚。对于孩子来说,阅读新闻能提高叙述逻辑和表达能力。

第四层次:7-8岁

这个阶段是做到学以致用,是中级目标。

①引入桥梁书

虽然孩子对绘本感兴趣,但为了提高阅读能力,还是需要多读文字类书籍。

为了让孩子接受文字类书籍,家长可以引入桥梁书,督促孩子慢慢从“读图”到“读字”过度。

②家长适当“偷懒”

亲子共读时,可以和孩子约定每人读一页书,说给对方听。读到关键时家长可以适当走开,好奇心可能会驱使他们自己阅读。

③自主阅读,也要亲子共读

上述这些只是一点心得和想法,让每个孩子都充满希望。我相信,只要我们做父母的能够注意方法,对孩子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和生活自理能力及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调查,并做好了详细的记录,使我们就对孩子成长过程有了一个全面了解,就能让孩子健康的成长。不仅是一个身体健康,也是一个愉快、大胆、主动、自信、容入团体、不怕困难的孩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