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拉动当地旅游业发展,让搬迁群众在景区安定就业,景区在开展打折优惠政策吸的同时,加大景区宣传力度,开发旅游新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游玩,进一步增加景区收入,让更多搬迁户有活可干。为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当地政府以彝族文化开发保护为框架,围绕高原山地森林和彝族文化风情两大资源,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彝族文化并行,开创“三变+旅游+扶贫+易扶”的易地扶贫搬迁路,实现“产业带上新移民,旅游景区安新家”的集中搬迁模式。

中国网5月18日讯 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玉舍镇野玉海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阵阵小孩的嬉笑声从清澈的湖水旁传出,依山而建画有彝族图腾的“茅草屋”错落有致,彝族妇女正坐在门前精心制作着手工艺品,四处洋溢着欢快祥和的彝族风情。

地处乌蒙山腹地的水城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贵州省定深度贫困县。水城县海坪千户彝寨安置点结合实际,将彝族文化、旅游发展移民搬迁有机结合,将坪寨乡、杨梅乡、玉舍镇、勺米镇、发耳镇、都格镇等6个乡镇29个村贫困人口,集中搬迁至此,打造独具民族特色的海坪千户彝寨。

千户彝寨景色

“现在过的很幸福,有了自己的家,一家人住在新家很开心”。单亲母亲罗桂花于2016年带着孩子,住进了海坪千户彝寨安置点。

近年来,水城县积极探索创新易地扶贫搬迁机制,按照“搬迁一个寨子,打造一个景区,发展一个园区,激活一个集镇,脱贫一批群众”的思路,将地处边远、自然环境恶劣等地区的贫困群众集中搬迁到旅游景区、产业园区、特色小镇、城市社区等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

“在景区的工艺品店卖香包,每个月下来保底有2500元的收入。”罗桂花说,虽然一家人过的不宽裕,但吃穿不愁,而且我的孩子们都在上学读书。

野玉海景区内一隅

为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当地政府以彝族文化开发保护为框架,围绕高原山地森林和彝族文化风情两大资源,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彝族文化并行,开创“三变+旅游+扶贫+易扶”的易地扶贫搬迁路,实现“产业带上新移民,旅游景区安新家”的集中搬迁模式。

“以前在玉舍镇做农活,收入少、生活条件差。”同样作为搬迁户的贫困户的何莲琴,搬迁到千户彝寨后住宿条件有所改善,但现在已经45岁她想找到一份稳定又成了一个大问题。

在景区的安排下,何莲琴成为一名景区的保洁,解决了她工作的烦恼。“在景区上班,既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又能随时照顾到家庭,非常的方便。”何莲琴说道。

当地政府在服务景区发展的同时,不断开发保洁、保安、环卫、酒店服务等工作岗位,加大就业吸纳能力,增加群众务工收入。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到旅游商品开发、民族歌舞队、旅游餐饮服务等,培养当地农户从事彝族歌舞、情景剧、篝火晚会等民族文化活动演出,带动35户贫困户175人脱贫。

游客在景区内合影留念

当地政府通过把易地扶贫搬迁点与小城镇建设、景区景点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开创生态移民新模式。

野玉海管委会旅游局副局长孙茂介绍,搬迁群众在满足自己使用的基础上,景区将剩余部分和一楼门面作为资产入股,开发为超市、酒店、酒馆、早餐店、民宿等,由景区公司统一经营,经营收益按照入股房屋面积折价确定股比进行分红。

游客在千户彝寨内游玩

受今年疫情影响,当地旅游业损失较大。为拉动当地旅游业发展,让搬迁群众在景区安定就业,景区在开展打折优惠政策吸的同时,加大景区宣传力度,开发旅游新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游玩,进一步增加景区收入,让更多搬迁户有活可干。

按照“搬一个寨子,打造一个景区”的思路,当地政府正全力推动社会资金参与景区景点建设,引导农民参与旅游开发、发展特色产业、从事商贸、娱乐、歌舞、住宿、餐饮等服务,形成了处处都是景点,人人都是导游的全景旅游发展格局。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实现了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让搬迁彝族群众吃上旅游饭,切实解决搬迁群众致富难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