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史籍中楚國和隨國的第一次交鋒就相當有意思,楚武王熊通領兵攻打隨國,《史記·楚世家》是這麼記載的:“。曾侯乙也是隨國曆史上的一位隨國國君,不過他生活的年代是在戰國時期,當時的隨國就是楚國的一個附屬國,雖然已經很富裕,但是實力自然沒有以前強悍,曾侯乙去世的時候,楚惠王還送了一個青銅鎛,也正是從它上面的銘文大致推測出了曾侯乙生活的年代和去世的時間。

如果不是曾侯乙墓的發掘,曾侯乙編鐘等珍貴文物的出土,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周朝時期還有一個曾國的存在。曾侯乙墓中的陪葬品如此之多,種類如此齊全,工藝如此精湛,讓很多人對曾國產生了好奇,爲什麼曾侯乙的墓葬中如此奢華,歷史上卻沒有曾侯乙的記載呢?

實際上,曾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確算不上大國,而又因爲其地理位置偏南,所以很多時候會被忽略,但是曾國的存在也並非那麼渺小,文獻裏的曾國並不叫曾國,而是叫隨國。隨國是個什麼地位呢?它是漢陽諸姬之首,《左傳·桓公六年》中,鬥伯比曾對楚武王說:

“漢東之國隨爲大”

漢東之國又被稱爲漢陽諸姬,是西周在江漢一帶的數個姬姓諸侯國的聯盟,他們的作用就是遏制楚國以及百越等的向北擴張,以屏藩周。而在這些姬姓諸侯國中,又以隨國爲老大。隨着後來楚國的強生崛起,隨國和楚國之間的關係就比較耐人尋味了,既有敵對又有結盟。

史籍中楚國和隨國的第一次交鋒就相當有意思,楚武王熊通領兵攻打隨國,《史記·楚世家》是這麼記載的:“

三十五年,楚伐隨。是也。隨曰:

我無罪。

楚曰:

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爲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

楚國擺出這樣的架勢,隨國不敢硬碰硬,只好爲楚國跑了一趟周王室,但是周天子不肯給熊通上尊號。後來熊通一氣之下就自己封了王,還將自己的三個兒子都封了王,這是公然挑戰周天子的權威,而夾在中間的隨國也不好受。

況且隨國控制着江漢一帶的銅礦,這是楚國早就覬覦已久的東西,自然和隨國互相看不順眼,找到時間就攻打隨國。在整個春秋時期來說,楚國雖然對隨國形成壓制,還曾逼迫隨國結盟,但是隨國在江漢一帶仍舊是一個大的姬姓諸侯國,並且非常富有。


楚昭王

不過隨着

國越來越強,而周王室式微,隨國和楚國的關係也不再那麼敵對,隨國反而開始依附於楚國,

周敬王十四年(

前506年

,吳王闔閭聯合蔡國、唐國等攻打楚國,直接攻進了郢都,而楚昭王帶着妹妹一路奔波逃到了隨國,在隨侯的堅持下,最終沒有將楚昭王交給吳國人,隨侯當時是這麼說的:

“以隨之闢小而密邇於楚,楚實存之,世有盟誓,至於今未改。若難而棄之,何以事君?”

楚昭王臨走之前和隨侯盟誓,算是有一次結盟,之後大部分時候都是隨國依附於楚國的這麼一種狀態。

曾侯乙也是隨國曆史上的一位隨國國君,不過他生活的年代是在戰國時期,當時的隨國就是楚國的一個附屬國,雖然已經很富裕,但是實力自然沒有以前強悍,曾侯乙去世的時候,楚惠王還送了一個青銅鎛,也正是從它上面的銘文大致推測出了曾侯乙生活的年代和去世的時間。

曾侯乙的生平並未有任何的記載,實際上,隨國所有的國君都不見於記載,而曾侯乙的幸運之處就在於他的墓被發現了,從他墓中的各種文物中能大體看到他生前的輝煌。


編鐘

曾侯乙墓中的各種禮器和樂器等數量在一萬五千餘件左右,青銅器佔了六千多件,這其中的曾侯乙編鐘更是迄今爲止發現的最爲完整的一套青銅編鐘,其價值根本無法衡量。

而且墓中的兵器數量也是相當多的,這也能從側面看出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兼併戰爭是怎樣的厲害,就是隨國這樣的小國,其兵器儲備都是驚人的。

但是隨國最後還是被楚國給滅了,當然這就是後話。曾侯乙墓中的文物數量極爲驚人,而且考古人員還從曾侯乙嘴中發現了21件玉器,它們分別是:

玉牛6個、玉羊4個、玉豬3個、玉狗2個、玉鴨3個、玉魚3個。

那麼,曾侯乙的嘴中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玉器呢?難道真的是曾侯乙生前貪喫,所有死後也要在嘴中放上食物?這還真是冤枉了曾侯乙。實際上這是古代喪葬的一個習俗,即在死者的嘴中放上飯含。

飯含

飯含在當時是一項喪葬禮儀,並且是制度化的,是有嚴格等級規定的,《周禮》記載:

“君用梁,大夫用稷,士用稻。天子含實以珠,諸侯以玉,大夫以璣,士以貝,庶人以谷實。”

當然曾侯乙的時代,已經是戰國時期,早已經禮崩樂壞,飯含用什麼、用多少,很多時候取決於諸侯國的富裕程度和綜合實力。從曾侯乙這21件小玉器來說,隨國是很富裕的,但至於綜合實力,就不是那回事了,畢竟戰國有七雄,別的都是弱國。

那麼,爲什麼喪葬習俗中會出現這樣的一種喪儀呢?私以爲《白虎通》中的解釋比較好,即

“不欲虛其口”、“有益死者形體”

。這也就是爲什麼曾侯乙的嘴中會有21件動物形狀的小玉器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