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寂寞的紅酒

首先我們要說一下芬蘭和俄國的關係。芬蘭雖然屬於沙俄的一部分,但芬蘭在沙俄的統治下屬於比較特殊的存在。芬蘭並不是沙俄的一個省份,而是沙俄統治下的一個自治國家。芬蘭人保持着自己的憲法、法律、行政和宗教體系,擁有非常高的自主權,他們的生活也非常的富裕,所以他們對沙俄是比較認同的,他們願意奉沙皇爲他們的君主,沙皇因此有了另一個頭銜芬蘭大公。俄國十月革命後,沙皇的統治被推翻,他們認爲他們已經失去了效忠的對象,和蘇聯失去了合作的基礎,加上對蘇聯嚴重不信任,所以芬蘭拒絕加入蘇聯。

當然,蘇聯也不是善茬,他們自然不會讓芬蘭從自己的嘴邊溜走。儘管蘇聯在芬蘭獨立後承認了芬蘭獨立,但蘇聯人很快就策動芬蘭國內的布爾什維克發動起義,芬蘭因此陷入了內戰。最終,芬蘭白軍領導人曼納海姆平定了叛亂,結束了芬蘭的混亂狀態,芬蘭和蘇聯因此撕破了臉,芬蘭改變了一貫的親俄立場,變成了鐵桿的反蘇政權。就這樣,芬蘭和蘇聯分道揚鑣,從此越走越遠,芬蘭加入蘇聯的希望也因此破滅。

不過雖然芬蘭和蘇聯劃清了界限,但蘇聯並沒有善罷甘休,蘇聯一直覬覦自己的小鄰居芬蘭。二戰爆發後,蘇聯趁着歐洲局勢混亂,向芬蘭提出交換領土的條件,但遭到了芬蘭的拒絕。惱羞成怒的蘇聯很快對芬蘭發動了瘋狂的入侵,最終蘇聯在付出慘重代價後擊敗了芬蘭,奪取了芬蘭的大片土地。受了委屈的芬蘭不甘心乖乖就範,所以很快就倒向當時的另一強國德國,並在蘇德戰爭爆發後追隨德國進攻蘇聯,奪回了蘇聯佔領的土地。但隨着德軍的敗退,芬蘭開始改變策略,和蘇聯進行談判,接受了蘇聯的苛刻條件,和蘇聯實現了和解。

二戰後,由於親蘇派的上臺,芬蘭執行倒向蘇聯的政策,成爲了蘇聯的衛星國。當時的芬蘭和蘇聯的關係非常密切,芬蘭不僅在外交方面接受蘇聯的指導,連國防安全都受到了蘇聯的嚴重影響,芬蘭的武器裝備大部分都是從蘇聯採購的。芬蘭還是唯一一個加入經互會的資本主義國家。當時的芬蘭儼然就是一個準紅色政權,就和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差不多,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冷戰結束。不過蘇聯解體後,芬蘭很快和俄羅斯劃清了界限,轉投西方懷抱,成爲了歐盟的一員,再次迴歸西方世界。
參考資料:《“軟勢力範圍”與冷戰時期蘇芬關係》、《淺談蘇芬關係》、《芬蘭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