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進入一個新的時代,這個剛從戰火中走出的國度百廢待興,各方各面都需要恢復發展,那些剛從戰場歸來的將士,沒有停留片刻,又要奔赴祖國各地致力於祖國的經濟建設。

新疆,位於西北的最大省,因爲特殊的自然環境,這裏沙漠遍佈,近代以來,因爲戰亂的原因,這裏經濟發展一直停滯不前,其實這個卻是個“聚寶盆”,豐富的礦產資源先不說,在建國初軍墾事業已經獲得非常好的發展,而短短數年之間,就令新疆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離不開一個人的付出和貢獻,他就是張仲瀚。

興趣廣泛的文藝家

1915年,張仲瀚生於河北滄縣的一個

官宦世家

,祖父曾是清宮內閣侍讀,還得過慈禧太后的賞賜,家族重視學風,雖然他自幼

錦衣玉食

,但成績一直不錯,1931年,16歲的張仲瀚來到北平考入

平民高中

,在同學介紹下,他加入過“

北平左翼作家聯盟”、“左翼戲劇家大聯盟

”、還當過學校進步刊物

《新帆》

主編和

《曙前》

劇社社長。


張仲瀚興趣廣泛、才智過人,練得一手好書法,文筆底蘊深厚,而他一生最愛好的卻是京劇,1941年,延安舉辦春節聯歡會,他演出京劇《四進士》,

字正腔圓,起伏跌宕,投足舉手間,韻味十足

,演出結束臺下掌聲如雷。

而他這個文藝家在培養自己豐富興趣時,自己的愛國情懷也在一點點加深,或許說投入到革命事業中,纔是他此生最大的興趣。

了不起的革命家

早在1933年,張仲瀚就加入我黨,爲了更好地執行黨的任務,他託付伯父介紹自己進入蔚縣政府當科員,後來又調任

博野縣公安局局長

,有這個身份做掩護,執行黨的祕密任務真是遊刃有餘,而且他還利用職權,救出不少被捕的黨員和愛國羣衆。


在他的維護下,博野地下組織結構完整,抗戰爆發後,他以此爲基礎,創建了

河北民軍

,舉起抗日大旗。隊伍創建不久,他響應軍事幹部回家鄉組織抗日武裝的號召,將河北民軍交給呂正操領導,回家鄉又組建了

抗日自衛軍

,在他率領下很快發展到2000餘人。

後來八路軍120師來到冀中地區後,他率領

抗日自衛軍與719團合編

,他擔任團長,原719團團長賀慶積改爲副團長,當時120師主力團團長都是參加過長征的,只有他是“半路出身”,對他還有些不服氣,而張仲瀚也沒說什麼,因爲他要用實力說明自己,不就在他指揮的

陳莊戰鬥

中,一戰就殲滅日僞軍300餘人,繳獲600餘支長短槍,經此一戰,他獲得大家的認可和尊重。


到了1948年底,張仲瀚已升爲一野第一兵團六師師長。

貢獻巨大的農學家

1949年夏,在新疆解放前夕,王震已經看重這片遼闊的土地,心裏也在暢想在那裏開創更大規模的“南泥灣”,思索良久,他覺得這份重任交給六師師長張仲瀚,知道原委後,張仲瀚當場表示:

不管將來新疆之行有多困難,新疆之戰有多麼殘酷,我願意到新疆去,一定要到新疆去。

1949年9月,新疆剛剛解放,張仲瀚就帶領一個小分隊,先期到達新疆,做好開荒生產的準備工作。

很快幾十萬解放軍進駐新疆,因爲張仲瀚前期準備充分,農墾開發進展很順利,

1951年就實現了生產自給


新疆領域廣闊,各區域自然條件各異,爲了進行好農墾工作,張仲瀚經常實地勘察,有一次他去瑪納斯河流域勘察,正趕上瑪納斯河大橋搶修,他就徒步過河,後來在茫茫無邊的葦湖中勘察到天黑,要不是警衛隊的同志們找到他們,他們就要在那裏過夜了。

大家知道石河子地區是新疆棉花基地,其實過去一直認爲這裏是不能種棉的禁地,後來還是張仲瀚在勘察時,發現一個連長將從家鄉帶來的棉籽種在菜地上,收穫了一些棉花,雖產量不高,但說明這裏能種棉花,後來經過多次試驗,最終促成棉花基地的成立。

一生未娶的將軍

因在新疆作出的巨大貢獻,張仲瀚很快提升爲第九軍政委、後擔任第22兵團政治部主任,作爲兵團級幹部,55年應該授予中將軍銜,由於他此時已調任農墾部副部長,已經離開軍隊系統的他,按原則不能參加授銜。

與授銜失之交臂,或許是張老的一個人生遺憾,而他另一個遺憾就是此生沒有娶妻,常年爲國家操勞,晚年張老的身體狀態大不如前,幸虧他有一義子,晚年生活都由他照顧,1980年3月9日,孑然一身的張仲瀚將軍病逝於北京,享年65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