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桓榮的學生們請明帝講解時,明帝卻謙虛地說:“老師在座。鍾離意出任魯相,殿成後大會百官時,明帝說:“鍾尚書若在,此殿不立。

大家好,我們的博易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推薦漢明帝劉莊守禮求佛納諫去奢。自西漢董仲舒理論體系形成後,以儒家學說爲主的思想便成爲後世諸多王朝的統治思想。漢明帝劉莊就非常崇尚儒學,濡學成爲其加強皇權、鞏固中央集權的重要工具。永平二年(公元59年),明帝還親自在太學講解經書,儒生執經請教。他還命令皇太子、諸侯王及大臣子弟、功臣子弟都要讀經。
又爲外戚樊氏、郭氏、陰氏、馬氏諸子弟立校於南宮,號稱“四姓小侯”,並讓有學問的儒家經師當他們的老師,就連南匈奴的貴族也送其子弟前來學經。“五經”之中,明帝獨重孝經,倡導“以孝治天下”。甚至命令期門、羽林的守衛士兵都要背誦孝經。
由於“崇濡”,所以明帝也重視“守禮”。永平元年(公元58年),東平王蒼認爲漢室中興三十餘年,四方安靜,天下太平,應該重新制定禮教聖樂。明帝欣然同意,即和蒼共同制定了祭祀天地和祖光的儀式,按等級建立了一套天子、王侯、百官的車服制度。
明帝還十分提倡尊師重道。明帝爲太子時,曾從師博士桓榮,學習《尚書》。即位後,仍尊桓榮以師禮。桓榮以少傅調任太常,明帝便常常親臨太常府聽課。桓榮的學生們請明帝講解時,明帝卻謙虛地說:“老師在座。不必問我。”時桓榮年逾八旬,常患病不起,明帝則派太醫爲其治病。一次,明帝親自前往探望,一到巷口便停下御車,徒步一直走到桓榮的病榻前,流淚梯泣。桓榮壽終,明帝又親執弟子之禮,做孝服爲其舉哀。明帝這樣做固然是出於師生之情、但更重要的是其表率作用,意在向社會倡導一種尊師重道的風氣,以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的倫理道德及政治統治。 納諫去奢是光武帝劉秀倡導的,明帝仍然效仿。明帝雖性“蝙察”,好爲嚴刑、但並不拒諫,常能從善如流。如永平三年。
公元60年,明帝大起北宮。時天下大早,尚書鍾離意免冠上疏諫止,井以成湯遭旱以六事自責爲喻,明帝見疏後.立即沼告,表示“戚然慚懼”並下令“止作諸宮,減省不急。”鍾離意還多次上書去嚴刑,止奢汰,多爲明帝採納。後來明帝修德陽殿。鍾離意出任魯相,殿成後大會百官時,明帝說:“鍾尚書若在,此殿不立。”可見明帝對諫臣之態度。
明帝反對奢華,提倡節儉可從他爲自己修壽陵時看出。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明帝開始預建他的墳墓,吩咐說:“只要把排水系統修好,墳丘不得堆高。身死之後,掃掃地面,一碗水,一點乾肉於糧。就可以祭祀。過了百日,每年祭4次。墓園只准設立士兵數人,負責灑掃。膽敢增加或擴大營建的,以擅自改變皇家祭廟法處刑。”永平卜八年(公元75年),明帝死前遺詔:“無起寢廟,藏主於光烈皇后更衣別室。”其儉樸可見一斑。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秋,明帝染病,崩於洛陽東宮前殿,享年48歲,葬於顯節陵(今洛陽西北37裏),溢號“孝明”,廟號“顯宗。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