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铁托也摒弃了苏联“一刀切”式的政策,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要是对南斯拉夫发展有利、对南国百姓生活水平提升有帮助的路,他都会尝试着走。纵观历史,精神与文化的高度认同是一个国家维持统一的基本条件之一,很显然,苏联在这方面就一直存在大问题。

虽然人们通常把苏联当成一个国家,但从其名称和组成方式来看,它却像是一个国际组织。纵观历史,精神与文化的高度认同是一个国家维持统一的基本条件之一,很显然,苏联在这方面就一直存在大问题。虽然苏联宪法把各加盟共和国摆在了相同的位置上,但人口和地盘占据碾压性优势的俄罗斯无疑长期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在这种情况下,肯定有人过得不开心。

咱们这篇文章不讲苏联,而是当年红色阵营中另一个大国——南斯拉夫。
苏联的成立,颇有一群弱国小国在困境中抱团取暖的意味,而南斯拉夫有样学样。一战结束后,战败的奥匈帝国解体,巨大的势力真空导致整个欧洲格局迎来巨变,同处一战协约国阵营的黑山王国和塞尔维亚王国积极抱团,而原本隶属于奥匈帝国的几个以斯拉夫人为主体的行省也趁机加入,诸多部分共同组成了一个奇怪的整体,这一点,咱们从其“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的名字上便可见一斑。这个新国家以如此松散的组织形式存在了11年,而后才改名为“南斯拉夫王国”。
那会儿的南斯拉夫尚未“染红”,从国土面积和人口来看,它也算得上是地缘上的欧洲大国。另外,取决于其相对优渥的地理位置,南斯拉夫原本能在国际中发挥重要的影响力,然而南国王室不思进取,腐朽懦弱,当德国方面步步紧逼时,王室为了自己的权位步步妥协。手握百万兵力的南斯拉夫居然祭出了堪比法国的“壮举”——一位名叫弗里茨·克林根伯格的党卫军上尉带着10名手下,仅靠2挺轻机枪和5支冲锋枪便“解放”了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

关键时刻,正是南共领袖铁托接管大局,率领南军残部发起了不屈的抵抗与斗争,最终坚持到了二战胜利。战争结束后,铁托顺势成为南斯拉夫国家元首,而这位行旅出身、曾加入奥匈帝国军队的铁腕领导人,却在治国方面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
二战结束那会儿,苏联成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者心中的丰碑,而斯大林更是在整个红色阵营中享有无上的荣耀与权威。诸多国家纷纷将苏联视为榜样,对莫斯科言听计从,甚至不惜照搬苏联模式。且不以结果质问原由,在那种背景下,被证明成功的苏联模式成了各国眼中的捷径,然而,当苏联势力打算染指南斯拉夫内政时,铁托竟开口说了声“不”。
铁托着实视为了不起的人物,他于1915年以战俘的身份滞留于俄国,不但学会了俄语,还洞悉了正在俄国发生的一切。铁托对布尔什维克产生了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也令他在苏俄建立后转变了立场。苏俄内战时期,铁托参加过对抗高尔察克白军的战争,战后便在南国四处奔走,费尽心力地拉队伍。显然,他在组织方面有着不错的手段,二战爆发前夕,南共已成为一个成员众多、组织有序且影响力巨大的政党。

强势地拒绝了斯大林后,铁托竖起了自己的旗帜:他同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埃及总统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一并推出“不结盟运动”。铁托也摒弃了苏联“一刀切”式的政策,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要是对南斯拉夫发展有利、对南国百姓生活水平提升有帮助的路,他都会尝试着走;而能为这些做出贡献的国家,无论蓝色还是红色,他都会试着同对方合作。
在铁托“南斯拉夫人的南斯拉夫”的主张下,南斯拉夫以奇迹般的速度发展。该国迅速建立起完善的工业体系,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和旅游业,同世界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友好往来,相应的,其经济也实现了腾飞。从数据来看:20世纪70年代初,南斯拉夫人均GDP只有721美元,苏联为1789美元;10年后,南斯拉夫人均GDP达到3181美元,仅比苏联少370美元,这已经是是一份相当卓越的成绩单了。然而正如咱们之前所说,大家可以一块挨苦日子,却往往并不能一起享福;而比起苏联,南斯拉夫面临的内部问题要严峻得多。

苏联内部毕竟有一个“巨无霸”俄罗斯,其他国家成了“少数派”;在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许多问题可以掩盖,南斯拉夫却不能。南斯拉夫内部有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黑山等国家,虽然它们有贫有富,人口有多有少,但却没有其中任何一者可以牢牢掌握话语权。铁托时期,这位出色的领袖尚能疏通各国关系,例如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两国相对富裕,科索沃、马其顿等国很穷,两者的整体贫富差距几乎达到10倍,铁托便要前者给后者提供资金帮助,而后者尽量为前者提供一些资源、人力等支持,互帮互助。
最初,问题之所以没有爆发,甚至没露出一点表象的原因无非两点:大家碍着铁托的面子,有不满也不好意思说;铁托则十分强硬——大家是兄弟,理应相互帮助,谁要是不答应就是不给我铁托面子,谁敢不给我面子,我就撤谁。最初,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们也都认了,谁知穷国不但很快将讨钱当成了理所应当的事儿,而且还越要越多。

眼看港口、铁路、机场等设施源源不断地破土而出,这些国家却仍一点儿进取心都没有,甚至干脆就地一躺等着要钱,输血的那一方越来越愤怒。更重要的是,铁托在任时,为平衡国内各方势力,他推出的一些政策对人数占多数的塞尔维亚族十分不友好,这直接令南国内部各方相互猜忌,国家凝聚力大大削弱。在诸多因素共同推动下,到了铁托于1980年逝世那会儿,南斯拉夫的局势实际上已是危如累卵。结果,铁托尸骨未寒,各国就气势汹汹地跑来算账了。
富国质问凭啥要我们白白给钱,而穷国则指责富国太小气,大家各说各的理,场面一片混乱。西方国家又趁乱加入,一方面暗中挑唆双方矛盾升级,另一方面,他们以优厚的条件做诱饵,试图彻底瓦解南斯拉夫。眼看局势岌岌可危,还是塞尔维亚人从国家大义出发,要求修改1974年宪法。然而,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不想再做摇钱树,而穷国又不想断了输血,加上其他杂七杂八的利益问题,修宪一事迟迟没有着落。直到1988年,南斯拉夫政府再也绷不住局面了。

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国家势力起到了很重要的影响。他们大肆扶持“利益代言人”,宣传所谓的“民主自由”,批判南国体制,此举收效显著:1989年,南斯拉夫内部彻底分为主张鲜明的两派,塞尔维亚、黑山、波黑、马其顿等国占据人口数量优势,他们要求维持组织上的高度统一;而实力更胜一筹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则坚持要求搞民主集中制。前者赢得了投票,但后者却拒绝承认,斯洛文尼亚代表当场摔门而去,克罗地亚不久后便单方面宣布脱离南斯拉夫。
1989年5月,南斯拉夫中央政府再次召开会议,希望能找到出路,然而他们收到的却是最后通牒。会上,马其顿也突然“叛变”,加入了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阵营;局势完全失控的南国政府只能孤注一掷,宣布实行多党制,然而儿戏的一幕出现了:南国政坛上居然一下子冒出了超过200个各种各样的“政党”,其中仅几个人组成的小团体居然也来凑热闹。堂堂一欧洲大国,居然乱成了一出闹剧。

南斯拉夫就是在这样荒谬的混乱中迎来了落幕,相比于苏联,前者似乎并没有遭遇那样令人绝望的窘境,也没有太迈不过去的坎,它的解体多少有点不明不白的意思。说白了,南斯拉夫由盛转衰,彼此离心离德,还不就因为一个“钱”字?然而这也恰恰印证了那句真理: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在缺乏文化和精神认同感的情况下,这一矛盾更是会被极端放大——南斯拉夫人可以在逆境中齐心协力抵御强敌,却倒在了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仅这一点——同样作为丰碑式的社会主义国家,咱中国人的团结与和睦,在大事上绝不犯含糊——这怕是苏联和南斯拉夫永远也学不到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