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老虎仔谈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立下了不世奇功,但最终却饿死狱中。俗话说“三岁看老”,他的屈死,与他的个性有关系。
周亚夫崭露头角是在汉文帝时。“细柳劳军”的故事广为流传,但当时的背景可能有很多人不清楚。汉文帝后元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58年,北方的匈奴有一次大的入侵。除了安排兵将迎击,汉文帝还在细柳、霸上、棘门安排了三处驻兵,以拱卫长安。周亚夫就是细柳驻军的主将,他的将军职务只是兼领,当时的实际官职为河内太守,官秩二千石,省部军级干部,官职不算高也不算低。
骤遇警号,文帝心里不踏实,于是到霸上、棘门、细柳三处大营视察了一番。这个视察没提前打招呼,也不做预先通报。霸上、棘门两处大营,文帝都是长驱直入,主将仓皇出迎。文帝心里很不满意。可以理解此时文帝的不满,匈奴两路大举进攻,首都安危系于一身,大营防备竟如此松懈,怎么能够承担起守卫京师大任呢?及至细柳营,文帝才见甲兵张弓挟矢,守卫森严,天子车驾不得入,由此文帝对周亚夫印象深刻。到文帝病重,对太子刘启交待后事时说:“如果将来有变乱,周亚夫可以掌兵。”为周亚夫后来平叛建功做了铺垫。
汉景帝三年,即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赵、楚等六国起兵造反。景帝记得文帝遗言,任周亚夫为太尉,领兵平叛。周亚夫也不负厚望,仅三个月时间击溃了吴楚叛军主力,成就了不世奇功。
然而成也平叛,败也平叛,周亚夫平定七国叛乱为后来屈死埋下了伏笔。吴楚叛军主力从东南进兵长安,第一站直面梁国。梁王刘武是景帝亲弟弟,很孝顺,深得窦太后喜爱,曾有一次梁王入觐朝见,景帝酒后忘情,对刘武说:“我死之后,当传帝位于你”。窦太后信以为真,竟要景帝与梁王订立盟誓。后来虽然这件事因为大臣们反对没有成功,但梁王在景帝及窦太后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梁王本不是扶危持倾之才,在叛军的猛烈攻打之下一败再败,只能死守睢阳,焦急万分等待周亚夫出兵救援。周亚夫非但不救援,反而故意逗留不进。及到梁王飞章入奏景帝,饬令周亚夫紧急救援梁国时,周亚夫仍拒不执行,躲到睢阳附近的昌邑深沟高垒,坚守不出了。要说周亚夫的做法有没有问题?从战略全局上来讲,完全没有问题。吴楚叛军远道而来,粮草运输是最大的问题。由梁王正面顶住吴楚军压力,周亚夫变正为奇,出击叛军侧后,不失为上上之策。这个战术在楚汉相争时就用过,当初刘邦项羽荥阳对垒,彭越从项羽背后打游击,断了楚军粮草运输线,迫使项羽不得不与刘邦订立和平条约,狼狈撤军。后来事实的发展也证明了周亚夫的策略是成功的,周亚夫从背后截断吴楚叛军粮道,一举击溃二十万叛军主力。
反过来讲,如果梁王不顶住叛军的攻击,那么战线就得西移到荥阳、洛阳一线,周亚夫大军就必须正面抗击吴楚叛军。那将可能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对峙。如果吴楚叛军分出一支奇兵出击南部的武关、蓝田,或者再分出一支队伍支援东部战场齐国叛军,那么整个战局态势就完全变了,谁胜谁负可就未可知了。然而汉景帝并不一个合格的军事统帅,不但没能从战略全局作出有益的布局,反而在局部战场瞎指挥。周亚夫不得不对抗王命,为功臣不得善终埋下伏笔。而梁王刘武,对周亚夫的不施援手怀恨在心,在后来的几年里,不断在景帝及窦太后面前攻讦周亚夫,不整倒整死誓不罢休。
梁王死后,留下一笔惊人的财富,据记载梁国库存黄金四十五万斤,珍宝奇玩数不胜数。可是梁王到死也没弄明白,这些财富是谁给他保存下来的?
说周亚夫倔强不屈,还要从太子废立之事说起。宫廷争斗,莫过于立储。栗姬得宠,景帝立其子刘荣为太子,王美人得宠,景帝便又欲更立其子刘彻为太子。储君更立,最难办的是大臣,同意不同意都是得罪人的事。但自古以来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不轻易易储!所以周亚夫极力谏争。但大臣反对敌不过王美人手段,王美人联络馆陶长公主,从窦太后、景帝两条线入手,硬是把刘彻扶上了太子位。周亚夫收获的,只有汉景帝的冷落疏远。
王美人恩宠日隆,被侧立为皇后不久,景帝复又欲立其长兄王信为侯。周亚夫其时为丞相。在汉代,丞相权力很大,对诏命有不同意见,可以面折廷争,可以不予执行。当然相权虽大,也是皇权让渡过来的,毕竟丞相由皇帝任命。景帝想立王信为侯,丞相周亚夫反对,皇帝也不便坏了规矩,只好作罢,但景帝对周亚夫更是反感了。
此时,内有窦太后、王皇后憎恶,外有梁王、王信仇恨,复又被皇帝冷遇,周亚夫四面楚歌。这时正巧匈奴部徐卢等六酋来降,景帝欲封其等侯爵,周亚夫不同意。要说景帝给他们封侯,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这样一来可以成功分化瓦解匈奴嘛,能有效打击敌人。但周亚夫有不同的意见,因高祖时曾要求“非有功不得侯”。这个问题本是一个讨论,各抒己见,话说明白,问题讨论清楚也就完了。但景帝因反感在先,态度就有了问题,对周亚夫勃然大怒。
周亚夫是能臣,能干的人往往都个缺点:骄傲任性!他怎么受得了皇帝无端指责?第二天,周亚夫一道奏章递入,称病辞去丞相职务,汉景帝也不挽留,自是君臣有了罅隙。
冷落归冷落,周亚夫的忠直和能耐汉景帝心里还是有数的。后元时,景帝要为太子找一个可靠的辅弼,他首先想到还是周亚夫。但隔阂已成,能否还能重续君臣旧好,景帝心里没数,他需要试探一下。在赐宴时,景帝故意安排不给周亚夫餐具,测试一下周亚夫的反应,但结局是周亚夫愤然离席。后来的读者都反感此处景帝的这种权谋之术,但话说回来,如果对皇帝尚且记恨在心,处事任性,又如何能担当顾命大臣,承担起江山社稷重任?景帝只好目送周亚夫远去,叹息一声“非少主臣”。
宴会风波不久,周亚夫因其子买了五百副丧仪用的甲楯,被人告密谋反。因周亚夫并不知情,被景帝误以为他负气抗拒调查,说了句“我亦何必要他对答呢?”皇帝不信任这是第一处打击;第二处打击是周亚夫在狱中又被大理一顿羞辱。虽然被冤枉,但两处打击使周亚夫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伤害。汉时因丞相地位尊崇,有“将相不辱”之说,如果丞相受廷尉约谈,受诏就应自杀。虽然周亚夫此时已不是丞相,但士可杀不可辱,生性高傲的他怎么能受得了皇帝的指责与小丞的羞辱,绝食五日屈死于狱中。
据野史记载,曾有相士给周亚夫看相,说他会位极人臣,然而最终会饿死。虽然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俗话说:“相由心生”,内心宁静的人表相也常常是平和,桀骜不驯的人常常表现出骄横。骄傲任性,对事业无益,对个人无益,古时如此,今天亦然。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