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算钓点没有什么水草,常用钓具的钩饵躺在水底淤泥上,在水流的带动下,拖入淤泥中,“黄辣丁”也难以发现。这种单钩底铅钓法,利于发现,诱鱼性极强,悬底的钩饵对于凶猛的“黄辣丁”根本不挡口,脱钩空枪基本不可能,只是抬竿早晚的问题。

“黄辣丁”鱼肉多刺少,味道鲜美,深受广大钓鱼人的喜爱。现已到野钓的旺季,作钓的人也较多。同时钓法技巧也有多种,常用的比如抛竿串钩,手竿双钩等。



但抛竿串钩和手竿双钩,有时效果也不尽理想,渔获时好时差。究其原因不外乎鱼群的密度高低,和野钓环境的复杂造成的。密度低,加上水底环境的不确定性,有时“空军”也都有可能。


归根结底还是钓具钓法老旧的问题,很难适应野钓环境的复杂性,作出改变去旧立新,中鱼机率才会高。


现在正是野钓“黄辣丁”的旺季,鱼密度再低,这种钓法也不至于空军,密度高的地方更能“锦上添花”。


改进钓具就是只用一个钩,一条主线配一根子线,只装一个钩。


一条通线,最下面装个铅,再在通主线上装根带钩的子线。和串钩基本上一个原理,串钩是梯次多钩,它只要一个钩,舍弃了上面的只保留最下方那个钩子。



很简单的方法,最下面的铅着底定位,上面的子线钩饵钓鱼。


只需注意上面钩线的活动性,随时可以上下拉动,调整子线钩饵与通线底铅的距离。


通线上装子线的方法也简单,穿个小铅皮座,两头拉两个太空豆固定,再在铅皮座上绑上子线即可。


能在通体主线上活动的钩饵,特别适合野钓复杂的水底环境。


野外水底多水草杂物,常用钓具受水草等杂物影响较大。钩饵时常淹没在水草丛中,“黄辣丁”发现的机率大幅降低。



就算钓点没有什么水草,常用钓具的钩饵躺在水底淤泥上,在水流的带动下,拖入淤泥中,“黄辣丁”也难以发现。


改用串钩虽然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抛竿串钩的灵敏度,在野外流水情况下,也很难抓到真正的鱼口。现在已入汛期,河水上涨流动性大,串钩抛竿多呈倾斜状水底状态,涨水淹没了岸边草丛,大概率全部钩饵挂上草丛,所以串钩只适用于相对的静水、深水作钓。


而视水底环境,可自由调整钩饵位置的新钓法,根本就不存在上述任何问题。哪怕水底全部是水草,底铅着地,把钩饵拉上去,悬在草上钓。


有草的地方才有大量的“黄辣丁”,没草的的地方就要少很多。汛期涨水,“黄辣丁”四处出动觅食,哪儿都有。



涨水流动性大,把钩线往上多拉点,底铅抓地,上钩饵随水流左右摆动呈划弧动态。动态划弧的钩饵,对“黄辣丁”是个致命的诱惑,极易发现吞食。


静水时只要往下拉点,让钩饵离底近些或触底,比单纯的钩饵躺底都要强太多。



黄辣丁鱼虽然是底栖比较彻底的摄食鱼类,但并不会像鲤鱼一样拱泥索食。整个水层偏下的位置都是它的“势力范围”,这与冬季完全不同。


用常规钓具,某个点没口就认为这里没鱼,就完全错了。只是常规钓具的局限性,让你与鱼擦肩而过。


常规钓具都是广谱性设计的,没有针对性,经过上述改良后才最具有针对性能。因为它顺应了现在野钓的环境,针对了“黄辣丁”鱼的摄食特性。


这种改良了的钓具钓法,悬在水底的钩饵,便于发现,给口清淅,一钓一个准。


只用单钩,不用双钩或多钩,是因为野钓环境复杂。钓“黄辣丁”鱼又是用虫饵,比如蚯蚓,双钩饵在水流扰动下,相互极易缠绕。“黄辣丁”吞食挡口,抬竿空枪太多,必竟双飞“黄辣丁”的机会太少。



而单钩饵根本不存在这种情况,反而悬在上面的虫饵,在水流左右扰动下,动态逼真显眼,钓一条算一条,空竿几乎不可能,抬竿迟了还得“手术”解鱼。


没口是“黄辣丁”没发现钓饵,空枪多半是双钩或多钩的原因。


这种单钩底铅钓法,利于发现,诱鱼性极强,悬底的钩饵对于凶猛的“黄辣丁”根本不挡口,脱钩空枪基本不可能,只是抬竿早晚的问题。


就这么简单,都看明白了吗?


钓友你我他 关注靠大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