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方天帝,是华夏上古时期的五位贤君圣主,亦称“元始五老”,各自主宰一方,分别是:青帝、赤帝、皇帝、白帝、黑帝。《史记》记载:颛顼,是黄帝之孙,其父亲乃是黄帝的次子昌意。

众所周知,在中国最早的文献记载中,伏羲是一位创世神,同时他也是华夏民族的人文仙始。伏羲,又名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生于成纪,定都在陈地。
不论是《左传》、《周易》还是《庄子》、《国语》等先秦典籍中,都有关于他的记载。史书记载,伏羲可根据阴阳推演出八卦,还始造文字,用于记事,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形式,是当世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在上古时期,除了伏羲之外,与其同时代存在的,还有人间五方上帝。据文献记载:五方上帝是根据先天形成的五德始终论而来,被众人称之为五人帝。

这五位上古时期的贤君帝王,分别掌管诸天万界之内的五方天地,其分处的方位与五行之色是密切相关的。何为五行之色?这便是妇孺皆知的金、木、水、火、土。
而这五行之色,有分别代表着五个方位,分别是:东、西、南、北、中。也就是说,五方天帝,指的就是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的天帝。
在中华传统中,有祭祀这一重要的风俗,据史书《隋书·礼仪》记载:“昊天上帝、五方上帝、日月、皇地祇、神州、社稷、宗庙等为大祀……五方上帝紧随昊天上帝并列为大祀。”

这“昊天上帝”,又称皇天上帝,是中国神话传说中,可主宰宇宙万物的神。在这里,笔者只重点来说五方天帝。五方天帝,是华夏上古时期的五位贤君圣主,亦称“元始五老”,各自主宰一方,分别是:青帝、赤帝、皇帝、白帝、黑帝。青帝
青帝,本名太昊,居东方,摄青龙,掌管天下的东方帝,亦称“苍帝”、“木帝”,五行之中对应木,木为青色,古称为青帝。史书《周礼》记载:“兆五帝于四郊,四望四类亦如之。”
正史中记载:青帝太昊乃是纯血源伏羲氏族传人,生于公元前7593年,是纯血源伏羲氏族一名绝顶聪明的男子,共在位115年时间。赤帝
赤帝,也称之为炎帝,又号神农氏。据传,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取得了王位,因此被称之为炎帝。

在上古时期,炎帝为了治疗人间疾病,便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淮南子》记载:"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除了草药之外,炎帝还发明了刀耕火种,并且教民垦荒种植粮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后人为了纪念炎帝的功勋,将我国的第一部医学著作命名为《神农本草经》。黄帝
黄帝,本姓公孙,后改姬姓,又称轩辕氏,是中国上古时期华夏民族的共主。在五帝中,黄帝居首位,被尊称为中华“人文初祖”。《史记·五帝本纪》载:“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起初,黄帝原本是受炎帝神农氏管辖的,但到了炎帝管治后期,中原各部族开始了相互攻伐,一时间华夏大地上战火纷纷。在这时,黄帝乘时而起,打败了其他部族,形成了和炎帝、蚩尤三足鼎立鼎力的局面。
黄帝居中原,炎帝在西方,蚩尤在东方,后蚩尤打败了炎帝,夺取了黄河下游地区。失败后的炎帝,于是向黄帝求救。随后,黄帝和炎帝联合起来,历经数次战争,最终击败了蚩尤,一统中华。
在泰山之巅,黄帝举行了隆重的封禅仪式,以此告祭天地。就在仪式进行时,突然之间天上出现大蚓大蝼景象,色尚黄。于是轩辕氏以土德称王,土色为黄,故称作黄帝。白帝
白帝,本命少昊,又名又名玄嚣,是黄帝的大儿子,母亲为嫘祖。《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北关轩辕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

相传,在少昊出生之时,天空中出现了五只颜色各异的凤凰,分别是红、黄、青、白、玄五色,同时飞落在少昊的院子里,因此少昊又被称之为凤鸟氏。
黄帝死后,少昊接过了大旗继续执掌天下。《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儒帝颛顼,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渊,甘水出焉”。因其处西方,属金,所以也称之为白帝。黑帝
黑帝,本名颛顼,姬姓,名干荒,乃是黄帝之孙,白帝的亲侄子。《史记》记载:颛顼,是黄帝之孙,其父亲乃是黄帝的次子昌意。因昌意才德低下,不足以继承帝位,所以被分封到若水做了一方诸侯。

成为天下共主后,颛顼创造了“九州”,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有了版图的界线。除此之外,在他的主导下,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诸如:定婚姻、制嫁娶,同时定下了四季和二十四节气。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
总结:
综上所述,五帝就是五行之化身,之间相互制衡,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东方天帝太昊,属木;南方天帝为炎帝,属火;西方天帝是少昊,属金;北方天帝为颛顼,属水;位居中央的则是黄帝,属土,辅佐他的是土神。
【参考资料:《山海经》、《左传》、《周易》、《史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