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隨着疫情的逐步好轉,包括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在內的衆多博物館重啓大門,有序開放。那麼,疫情期間吸睛的雲展直播還會持續火爆嗎?

本報記者 唐 婷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

對“趣博物館”創始人黃樂來說,帶着女兒去博物館看展幾乎是日常生活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她原有的生活節奏。“疫情期間,不能去現場看展,宅家看雲展和直播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我印象最深的是故宮博物院和敦煌研究院的幾場直播,酷炫的高科技,一下子拉近了博物館和觀衆的距離。”黃樂說道。

隨着疫情的逐步好轉,包括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在內的衆多博物館重啓大門,有序開放。那麼,疫情期間吸睛的雲展直播還會持續火爆嗎?新技術新手段的應用,對創新博物館文化傳播方式產生了哪些影響?科技日報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在線展覽將成線下實體良好補充

疫情期間,爲做到“閉館不閉展,服務不打烊”,全國博物館通過網上展覽、虛擬展廳、數字博物館、在線直播等方式,持續向公衆推送博物館優秀的文化產品,社會反響熱烈。

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看來,雲展直播的火爆,是博物館積極應對疫情的一種方式。

“疫情之後,雲展直播的熱度可能會有所變化,因爲觀衆可以直接到現場觀展,畢竟現場體驗是不可替代的。但線上的雲展直播也不會消失,後者在打破時空限制方面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杜鵬飛說。

陳列展覽是博物館核心的文化產品。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司長羅靜介紹,研究發現,由於受到時空的限制,優秀策展人通過實體展覽傳達出來的有效信息通常不到20%,其他80%的信息受時空影響難以釋放,是特別遺憾的一件事情。

同時,近年來博物館展覽數量每年以10%以上的比例在增加,但每年全國博物館90%以上的展覽主要爲基本陳列展。統計顯示,一個基本陳列展,在3個月的時間內,參觀人數突破100萬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而云展直播帶來的觀衆數量的激增是明顯的。杜鵬飛舉例說:“比如,雲直播上做一場學術講座,聽衆動輒成千上萬人,而現實中的學術報告廳只能容納300人。再比如,我們做一場在線直播導覽,觀衆數量往往多達數十萬,和博物館半年的接待量相當。”

在他看來,疫情之後,博物館推出的雲展直播或許不會像之前那麼密集,但從內容和形式上來說會更爲豐富,未來線上與線下展覽將進一步深度融合,彼此間將形成良好的補充和互動。

AR、5G等技術帶來線上觀展新體驗

事實上,在線展覽並不是新生事物,但在三維建模、全景漫遊、5G通訊等新興技術的加持下,如今的線上展覽給觀衆帶來了不同以往的觀感和體驗。

“我記得特別清楚,在敦煌研究院的一場直播中,採用了增強現實(AR)技術,當導覽者在一座座棕黃色的洞窟前進行講解時,洞窟最裏面的景象也隨之躍然屏上,效果還是挺震撼的!”黃樂說道。

在直播中欣賞莫高窟景象的同時,黃樂還和女兒一道,和石窟壁畫中的主角有了一次穿越時空的“親密互動”。小程序“雲遊敦煌”裏,上映了一組“敦煌動畫劇”。打開動畫劇,不僅能看到動起來的“千年壁畫”,用戶還可以挑選喜歡的故事角色,參與動畫劇的配音和互動。

吸睛的不只是敦煌研究院。防疫閉館期間,國家博物館也在積極探索線上傳播新模式,先後推出40餘個VR虛擬展廳、5場“雲直播”等活動。

其中備受關注的是,國博在“中國航天日”推出的“永遠的東方紅——紀念‘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五十週年”雲展覽及5G開幕直播和雲導覽。

據介紹,這是國博第一次充分利用三維建模、全景漫遊等數字技術,匯聚融合文字、圖片、音視頻、VR等媒體資源,在無實體展廳的虛擬世界打造線上雲展。也是其第一次在5G通訊技術的支撐下,與多平臺聯動,對雲展開幕式和專家導覽進行現場直播,標誌着國博加速向線上拓展、向雲端延伸。

不同於把線下展廳直接“搬”到網上的在線展覽,“永遠的東方紅”從籌備到展出均在雲端進行。策劃團隊“雲策展”“雲布展”,觀衆“雲觀展”。雲展覽充分發揮了數字技術優勢,讓不在一處的展品薈萃一堂,讓不在一處的人們同步觀展,把“不可能”變爲“可能”。

杜鵬飛表示:“在‘雲端’進行展覽策劃和展陳佈置,是新興信息技術加持下,策展理念和形式不斷迭代的一種體現,是未來值得探索的方向之一。”

未來雲展直播需硬件軟件兩手發力

疫情期間火爆的雲展直播,無疑爲博物館聚攏了更多的人氣。未來,如何通過不斷創新博物館文化傳播方式,讓展覽更好看、文物“活”起來,也是許多文博界人士正在思考的問題。

在杜鵬飛看來,要讓雲端的展覽直播更好看,離不開硬件和軟件兩方面的支持。比如,只有在網絡信息技術發達的條件下,纔有可能將高分辨率的視覺影像放到網上,供觀衆在線欣賞。未來,想要將更高分辨率的數字化內容清晰流暢地呈現在觀衆面前,還需要有更爲強大的硬件層面的技術支撐。

技術手段之外,展覽本身的內容和品質也尤爲關鍵。“在軟件方面,最核心的就是要不斷地去挖掘藏品豐富的學術和文化內涵。然後,把挖掘的成果,用觀衆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出來,起到更好的傳播效果。這也正是文博人的責任和使命所在。”杜鵬飛強調。一場高品質的展覽,離不開專業的團隊、精良的策劃、高品質的採集和製作過程。

在長期關注文化旅遊新業態的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文化和旅遊產業研究院副教授吳麗雲看來,當下雲遊博物館漸漸成爲了一種新風尚,想要保持博物館雲遊熱度,未來還需要進一步優化內容設計和提升雲遊體驗。她說:“要優化內容設計,對線上雲遊和直播的內容精心挑選、系統設計,讓觀衆對文物和展品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瞭解和認知;還要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提升用戶雲遊過程中的浸入感和互動性,讓觀衆能夠更爲深入地參與看展和直播過程,不斷增強博物館的用戶黏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