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悠柔爱谈生活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其实,第一个著书立说,言及杨贵妃在成为唐明皇妃子之前是处女的是宋朝的秦醇,他托当时的名士张俞之名,言其路过骊山时遇到了当年曾经随侍贵妃之人的后人,给他讲了明皇与贵妃之轶事,这个传奇故事叫做《骊山记》,在传奇中,作者借骊山田翁之口说出:"妃自处子入宫,上幸倾后宫……"。接着作者又演义张俞经过骊山下温泉时遇杨妃遣使相召,问人间事,这个传奇故事叫《温泉记》。
白居易写了一首叙事长诗《长恨歌》,讲述了唐明皇和杨贵妃凄美的爱情故事。李、杨二人的悲欢离合,让《长恨歌》万口流传,后人还据此改编成了不同艺术形式,话本、戏曲不一而足,昆曲《长生殿》就是以《长恨歌》中"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为主题。
除了改编为其他艺术形式,文学批评家也很喜欢评价《长恨歌》,连红学大家俞平伯都来凑热闹。当然,研究最独树一帜的当属陈寅恪先生,因为他在《元白诗笺证稿》考证了杨贵妃在被唐明皇召进宫时是不是处女。
陈先生的考证一出,舆论哗然,有人不屑,称其猥琐,不登大雅之堂;有人赞叹,认为考证不避琐细有学者大家之风范。那陈先生是第一个考证此事的吗?又为什么要考证这么一件事呢?
为什么用张俞演义这则故事呢?一是因为张是当时的名士,张俞做的最出名的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官职让给自己的父亲,自己却回家归隐。被朝廷录用秘书省校书郎后,张俞上书请求把官职让给自己的父亲,朝廷看他一片孝心竟然同意了。这件事让张俞名声大振,成为当时名士。
另外,选中张俞进行演义,还和他写的诗有关。他曾经写过《游骊山》二首,《题温汤驿》三首,在这些诗中提到了杨贵妃和唐明皇。
《游骊山》之一
金玉楼台插碧空,笙歌递响入天风。
当时国色并春色,尽在君王顾盼中。
《游骊山》之二
玉帝楼前锁碧霞,终年培养牡丹芽。
不防野鹿逾垣入,衔出宫中第一花。
这两首属于游记怀古诗,张俞登临骊山,看到唐朝宫殿遗迹,山上盛开的牡丹花,不禁故国神游,遥想当年盛况,写下诗句。只是"不防野鹿逾垣入,衔出宫中第一花"一句给人无限联想,在《骊山记》中被秦醇演义为安禄山和杨贵妃的一段孽缘。
《题温汤驿》之一
梦魂飞入瑶台路,九霞宫里曾相遇。
壶天好景自愁人,春水泛花何处去。
在《题温汤驿》第一首中他提到:"梦魂飞入瑶台路,九霞宫里曾相遇。"曾经在睡梦中到了瑶台仙境,在梦中与一人在九霞仙宫邂逅相遇。于是他开始对这个人念念不忘,眼前的好山好景都无心欣赏了。那这个人又会是谁呢,接下来他们还会有故事吗?很快在第二首中就给出了答案。
《题温汤驿》之二
昨夜过温汤,梦与杨妃浴。
敢将豫让炭,却对卞和玉。
终于在昨夜路过杨贵妃"温泉水滑洗凝脂"所在地的温汤驿时,又做了一个梦,梦到与杨贵妃一起在池中沐浴。浴池中一个身黑似碳,一个体白如玉,让人有无限联想。
《题温汤驿》之三
同欢一宵间,平生万事足。
想得唐明皇,畅哉畅哉福。
写到这里作者的药没有停,臆想仍在持续,他接着说道与杨贵妃"同欢一宵间,平生万事足",至于欢愉到什么程度,只能留待大家去想象了。但是他给出了过后的评价"想得唐明皇,畅哉畅哉福",想想唐明皇当年是多么的幸福呀!
正是因为张俞写过这些诗,才被秦醇演义成传奇故事写进了《游骊记》、《温泉记》,这二记写得既离奇,又香艳。
虽然在《骊山记》中,提到了杨贵妃处子入宫,但是只是传奇小说,并没有什么考证。真正的考证还是到了清朝。
清初学者朱彝尊曾有过细致的考证,他在《书杨太真外传后》中是这么说的:"妃由道院入宫,不由寿邸","妃以处子入宫,似得其实"。
他认为杨贵妃没有正式嫁给寿王,所谓没有正式嫁给寿王指的是没有完成亲王成婚礼仪,既然没有完成礼仪也就没有进洞房了。在此期间,杨贵妃被接入道观然后进宫,所以杨贵妃是处子入宫。
这显然是封建士大夫为尊者讳的说辞,既然没有正是成亲,直接从家里接走就好了,何必再道观这一步。从道观接走不还是被人知道呀?而且,朱彝尊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使用了不实的史料,为考证而考证。
而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以翔实的资料,细心的考证证实了在杨氏入宫之前虽然寿王的母亲死了,需要守孝,但中间有充足的时间完成繁琐的礼仪。"杨氏入宫,至早亦必在开元二十六年正月二日。其间相隔至少已越两岁,岂有距离如是长久,既已请期而不亲迎同牢乎?"
在这里,陈先生并不是为了考证是否处子入宫,而是指明前人之谬。他这样做的原因不外乎一下几点:
首先,陈先生留学西洋,尤其受德国人治学严谨,注重实践考证的影响,事无巨细一定要求得严谨。
其二,寅恪先先是想研究李唐皇族的家风。唐朝的高宗李治子纳父妻、玄宗李隆基父纳子妻,如此寡廉鲜耻之事都能做出,在秦汉及以后其他朝代很少见到,应该和李唐王朝的统治者受胡人影响比较大有关。通过论证杨贵妃,进而探讨民族问题和文化问题,由小及大,使自己的立论坚实可靠。
其三,唐玄宗接触杨贵妃在开元末年,天宝初年,此时正好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拐点。前期的唐玄宗积极进取,开创了开元盛世,唐朝达到鼎盛。可惜后来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宠爱杨贵妃导致安史之乱。
而对杨贵妃入宫的考证更是突出了唐玄宗的昏君形象,实现对《长恨歌》的证实与证虚。证实就是证明白居易诗中可靠的历史事实依据,证虚即是表明哪些是白居易的虚构。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