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喉軟骨軟化主要表現爲寶寶在吸氣時間斷的低調“溼性”喘鳴,常出現在新生兒期,喘鳴音在4~8月齡時最響,12~18月齡時緩解。很多家長都能發現寶寶呼吸時的雜音,但是不敢確定是痰液還是喉軟骨軟化,更不用談分度。

寶寶睡覺總是“呼~呼~”的,感覺有痰,但是白天又好好的,需不需要去醫院看看?

今天我們就來詳細瞭解下:

孩子睡覺會打呼嚕,總是感覺有痰,我們多考慮是喉軟骨軟化引起。

看到這裏,新手爸爸媽媽也不要緊張,這是小嬰兒時期的常見問題。

一、什麼是喉軟骨軟化?

喉軟骨軟化(laryngomalacia),是指吸氣時聲帶上方的結構塌陷。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喉先天性異常,也稱爲先天性喉鳴。輕度喉軟骨軟化一般表現爲吸氣時的呼嚕聲,往往在躺着、喫奶和睡眠時最響,哭泣時消失或者被哭聲掩蓋。不過,重度喉軟骨軟化可能在哭鬧時喘鳴最響。

喉軟骨軟化主要表現爲寶寶在吸氣時間斷的低調“溼性”喘鳴,常出現在新生兒期,喘鳴音在4~8月齡時最響,12~18月齡時緩解。常常在餵奶、睡眠時最明顯,尤其時仰臥位睡眠的時候,上呼吸道感染也會加重喘鳴音。

二、喉軟骨軟化是“骨頭軟”造成的嗎?

並不是的。軟骨軟化的原因多種多樣,包括先天結構的異常或者成熟延遲(氣管軟骨支撐結構成熟延遲,或“張力過低”;聲門上軟組織過多;杓狀會厭襞過短或緊繃),聲門上水腫(可能與嚴重胃食管反流引起的局部損傷有關)和神經肌肉疾病等。但是,研究者對比喉軟骨軟化的嬰兒和正常嬰兒的氣管軟骨組織,並沒有發現明顯區別,喉軟骨軟化其實並不真的是“骨頭軟”引起的。

三、喉軟骨軟化程度分類:

輕度:間斷性輕度喘鳴,無其他症狀;

中度:喘鳴伴胃食管反流;

重度:喘鳴伴有餵養困難、呼吸困難、呼吸過速、發紺和呼吸暫停。

四、如何判斷?

很多家長都能發現寶寶呼吸時的雜音,但是不敢確定是痰液還是喉軟骨軟化,更不用談分度。

爸爸媽媽,要注意觀察,寶寶這種聲音是不是吸氣時纔出現?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如,喫奶、睡覺等)?有無伴隨吐奶?有無餵養困難,體重不增?

如果只是輕度,家長可在每個月體檢的時候諮詢一下醫生,讓醫生來評估;如果已經出現嚴重吐奶、餵養困難、體重不增等現象,一定要及時醫院就診。

有經驗的醫生根據病史以及體格檢查很容易發現喉軟骨軟化,確診還需耳鼻喉科醫生進行全面的內鏡檢查。

五、如何治療?

喉軟骨軟化程度不同,治療方式也是不同。輕度多會自行緩解,也不影響生長發育,家長無需擔心。

合併胃食管反流的寶寶,注意餵養姿勢,餵奶之後要注意拍嗝,不要立馬平躺,不要跟寶寶瘋玩;抑酸治療;鍛鍊寶寶吞嚥能力;高熱量配方食品餵養。

嚴重的喉軟骨軟化,要轉診至耳鼻喉科醫生內鏡評估與干預。如果出現嚴重餵養困難、呼吸困難、發紺等問題,必要時行手術治療。

呼嚕呼嚕的聲音,容易被新手爸爸媽媽誤解爲嗓子有痰,或者認爲是打鼾。一旦認爲是“打鼾”家長就會想是不是腺樣體肥大。

其實大可不必緊張,這是寶寶呼吸時氣流通過喉部時發出的聲響,不是痰音,也不是我們說的真正意義上的“打鼾”。

我們最爲常見的是喉軟骨軟化多是輕度,是不需要治療的,一般到12~18月齡會緩解,家長不用過於擔心。如果寶寶出現呼吸困難、餵養困難、體重不增等情況,要及時醫院兒科就診。如果懷疑寶寶是中重度喉軟骨軟化,需要到耳鼻喉科就診。

最後,願小朋友們都能健康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