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幀察點

今年5月3日,在半島上的非軍事區發生了一場短促的“槍戰”,這部“槍戰片”的主角,則是相繼“發言”的朝韓雙方大口徑機槍。

▲朝韓邊界上延續自上個冷戰的景觀——2017年從朝方國花裏哨所拍攝的對峙一線

雖然半島上的局勢近年來有所緩和,但軍事分界線兩側重兵雲集的高度緊張態勢,依舊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南北雙方都試圖通過批判的武器與武器的批判相結合,在後冷戰時期每一次或大或小的較量中多得一分;只不過在這場無人傷亡的“槍戰”中,從事發到事後,相比北方在開了第一槍之後的沉默,外界更多看到的是南方的鼓譟。

不過也得感謝他們的鼓譟,讓我們很快明白了這次事件的大概過程——根據韓軍的說法,由於“在交接班時發生武器走火”,人民軍的大口徑機槍(根據韓軍撿到的彈頭、爲14.5mm口徑的仿ZPU高射機槍)發射的4發子彈飛越非軍事區,落到了韓軍哨所附近,韓軍則先後動用5.56×45mm的K-3(韓國仿製的M249/FN Minimi)、12.7×99mm的K-6(韓國仿製的M2HB)機槍進行了還擊。

▲韓國媒體制作的事件時間表,紅色哨所圖標表示朝方的哨所,箭頭所指中間藍色哨所圖標爲被擊中的韓軍哨所,雙方距離在1500-1900米之間

如果只是這樣,其實並沒什麼好說的,但在事後韓軍的官方調查、以及韓國媒體的報道中,出現了更多有意思的細節。

簡略時間軸是這樣的:

0741,韓軍發現軍事分界線背面有槍聲和槍口閃光;

0751,韓軍發現哨所外3處彈痕;

0756,韓軍根據大隊長(營長)命令,試圖以遙控武器站上的K-6重機槍回擊,但是因系統故障”而無法射擊;

0805,韓軍發現第4處彈痕,所有彈痕在韓軍哨所防彈觀察窗下方,相距1~2米;

0813,韓軍根據聯隊長(團長)命令,以K-3機槍向朝方射擊15發子彈;

0818,韓軍根據師團長(師長)命令,以K-6機槍向朝方“手動回擊”15發子彈,並稱因“朝方出現混亂”,判斷命中;

▲此事當面的朝方哨所……其實完全是無辜的

而據韓軍表示,面對這場亂七八糟的還擊,靠近非軍事區駐紮的人民軍部隊仍像往日一樣在哨所附近耕田,並未佩戴鋼盔,個別發現韓軍射擊後就地隱蔽。

另外,韓軍還宣稱——“這一哨所訓練得當”

發現彈痕後5分鐘試圖回擊,姑且算比較及時——問題是子彈打出來了麼?

折騰半天,事發32分鐘後終於發起首次還擊——我覺得韓軍得感謝他們口中的“北傀”並無發起攻擊的意圖,否則這半小時足夠人民軍把哨所裏外揚他好幾遍了。

▲K-6重機槍是韓國仿製的M2HB重機槍

而且說到這首次還擊,咱們從軍事分界線的政治屬性出發,朝方打了一串14.5mm機槍彈過來,韓方折騰半小時——打了一串5.56mm回去,這也太不“平等”了。

當然,這裏頭的核心問題是,韓軍最先準備的反擊武器——K-6遙控武器站(RCWS)故障了!相比仍以仿蘇舊裝備爲主的人民軍,韓軍武器裝備在包括本國媒體在內的主流媒體宣傳中,那自然是更加現代化、自動化;2015年開始配備韓軍哨所的這款遙控武器站,也是其中一例(2013年左右就開始宣傳了)。

▲2014年外媒報道,微軟公司XBOX系列遊戲機上的Kinect動作傳感器,就被韓軍拿去用來作爲邊境監控設備。右上角是Kinect

▲韓軍哨所所配用的遙控武器站,可以給仿MK 19榴彈發射器的K-4和K-6使用

右側文字大概就是包括晝夜傳感器、自動裝彈、目標鎖定、彈道修正等RCWS的功能解說

遙控武器站是一種先進的武器裝備,可以在危險較大的對峙一線較好地保護武器操作人員。然而也因爲其集成了觀瞄、射擊、裝填等完整功能,使得全系統複雜性提升,確實容易出現故障。所以結合韓方公佈的事件過程中,韓軍最終仍以(另一挺)K-6機槍手動射擊打出了15發子彈的情況我們最初的判斷是,此事有很大概率是遙控武器站的附加設備出故障了,導致韓軍第一時間未能還擊以壯聲勢。

然而隨着韓軍高級調查團前往事發哨所後,最好玩的部分出現了!

他們發現,遙控武器站其他部分並沒有壞,出故障的是機槍本身——營級指揮官命令開火還擊的那挺K-6,擊針斷了……針斷了……斷了……了……

雖然我們經常說,設計於一戰末期的M2HB重機槍相對老舊過時(你也可以說是經典),但是服役時間悠久的M2HB確確實實身經百戰了。也就是說,其設計已經儘可能優化了,其製造也是非常熟練,部隊的運用技巧也理應非常純熟。

▲M2HB的擊針

▲安裝在遙控武器站上的K-6重機槍

那麼韓軍的M2HB擊針怎麼就這麼斷了呢?

▲也不至於腐敗到這兒不是

自針發槍以來,人類開始在輕武器上運用擊針+底火發火的形式。最初的擊針是非常“辛苦”的,不僅要刺穿、進入紙包彈藥去擊發底火,還要承受發射藥爆燃帶來的火藥燃氣衝擊,所以是經常需要替換的零件。相比最初的針發槍擊針,金屬藥筒整裝彈極大減輕了擊針的負擔,但是擊針仍然是輕武器整個系統裏“最忙碌的小零件”,每次擊發彈藥都少不了它的“臨門一腳”;在自動武器上尤其如此,對於機槍來說,其擊針往往在體積、新裝上比一般武器擊針更加“強壯”,既要強硬到能有效打擊底火,又要堅韌,在其反覆受力的工作狀況下不至於破裂、折斷。

▲兩大針發槍——德萊塞與夏思波的彈藥工作示意圖,可以看出當年的擊針真是“辛苦”

所以在現代輕武器上,擊針仍然是經常需要檢查和更換的零部件之一。以人民軍隊爲例,在武器裝備要在短時間內趕上世界先進水平的要求下,我們也就常能以一個縮影的形式看到輕武器研發、生產的各個環節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比如67-2式重機槍,具體用戶(部隊)就主動着手,改進了研發生產方未能完善、常出問題的擊針。

▲作爲一個發源於旅級步兵單位裝備部的科技創新並被推廣,自然因此立功受獎

然而部隊跟部隊那也不一樣,而且從出口武器這麼些年還沒有太糟糕的評價來看,韓國武器裝備生產質量應該還行,那麼。。。。。。

據聯參方面人士透露,哨所裝備檢查原本每月實施一次,1月底檢查沒有發現異常,但受2月積雪和3月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等影響,事發當時已有3個月未實施精密檢查。雖然日檢和周檢等常規檢查仍在正常進行,但難以發現撞針這樣的細節問題。

疫情是個筐,啥都往裏裝。圍繞着韓軍這挺K-6機槍上斷裂的擊針,韓軍、韓國國會、韓國媒體又是好一陣“羅生門”。到這一步,大家可能只是覺得,這還“只是”哨所在平時維護檢修的時候不上心,導致到壽理應更換的擊針未能及時更換的事兒;然而後續調查表明,哨所當時對武器站進行了“三種應急操作”,仍然無法排除故障,且仍不知道這挺機槍爲何不響,所以在對上級的報告中只是籠統宣稱“系統故障”——直到上級調查部門到來。

目前我們還不知道到底是哪三種應急操作——大概是重啓RCWS,拍打武器(甚至操作檯),以RCWS或手動方式拉動槍栓?在一挺M2上,想換擊針得仔細分解武器,包括將武器從遙控武器站上取下,打開機匣蓋,取下槍管,拆下電擊發組件,拔出復進簧與導杆,解脫拉機柄與槍機,才能取出槍機。

這還沒完,取出槍機後,仍然需要7個步驟才能最終將擊針取出……靠簡單的應急操作,要是有用才見鬼了。

▲此圖僅展示M2槍機分解出的零件——箭頭所指爲擊針

總之,直到若干天后到達現場的韓軍高級調查組到來,大家才終於發現先進遙控武器站的“病竈”,其實是擊針斷了。換言之,在這幾天的對峙一線上,當事的韓軍哨所也始終沒有對武器進行徹底的拆解排障——他們選擇繼續渾渾噩噩矇在鼓裏。

我們甚至可以想見韓軍高級軍官帶着遙控武器專家團隊趕到現場的樣子:一行人小心地將出故障的遙控武器站大卸八塊,檢查發現是傳感器正常、高低機方向機也正常、電擊發組件也沒問題——於是在高級軍官充滿“武德”的現場督促下,幾個當事韓軍終於開始不情願地分解K-6重機槍槍身,這才發現問題所在……

除此之外,在大概摸明白了這事兒是北邊走火所致後,韓軍還一度努力淡化這一事件——倒不是爲了給“北傀”說情,而是儘可能讓議員老爺和記者們趕緊忘了這事兒。比如在給國會提交的報告裏,爲了解釋這是一次走火,韓軍專門宣稱朝方的14.5mm機槍,其有效射程是無法越過一千多米寬的非軍事區而打到韓軍哨所的。

其實話說到這兒本該差不多了,畢竟就算韓國男人大多都當過兵,也不是誰都對敵人的武器性能瞭如指掌;但他們不知爲啥非要畫蛇添足來一句,“我們的K-6機槍有效射程爲3000米”,這下國會老爺就來勁了:你特麼當我沒當過兵還是當我傻?“北傀”機槍口徑更大、射程怎麼會更近?於是又是一番解釋“高射射程與平射射程”的口舌文牘大戰。。。。。。

行文至此,我們也不妨看看此事的起因——人民軍的14.5mm機槍走火問題:

雖然各國軍隊的操典細節不盡相同,但是執勤人員換崗交接班,肯定包含有武器檢查的工作環節——既是確保執勤時的武器裝備具備可靠、完整的功能,也是以標準規程的儀式性動作,強調執勤人員所承擔重任的傳遞。

▲比如說,美國阿林頓公墓的儀仗哨兵在換崗時就要查驗武器,哪怕他們的步槍是純粹儀仗武器——沒有彈匣的M14

正如上圖所示的驗槍動作,查驗武器本意是確保其安全可靠,但是查驗過程中所必須的一些具體操作,就因爲武器的天然特性,而具有一定的危險性。

根據韓軍方面的說法,此次擊中韓國崗哨設施的是14.5mm槍彈。由於人民軍基本以14.5mm高射機槍取代了12.7mm高射機槍,因此該型機槍裝備數量極大,分爲單管、雙聯裝、四聯裝等多種配置,其對空有效射程爲2000米,是針對中低空目標的防空武器。

▲人民軍女兵操作仿ZPU-4型高射機槍

針對美軍、韓軍擁有較強空中力量,且自冷戰時期以來,其固定翼、直升機乃至近些年的無人機等飛行器越界入侵騷擾不斷的狀況,在軍事分界線附近操作ZPU-4等型號14.5mm重機槍的人民軍各一線軍團防空分隊的戒備程度很高,武器處於槍彈結合、隨時可以開火的狀態。

▲5月14日,“聯合國軍”要求一線單位對非軍事區南側的對空禁飛警示牌予以全面排查,對難以識別的進行及時清理或更新,也不知跟這事兒有沒有關係

雖然這些14.5mm機槍在分類上仍然屬於槍,但其整套武器系統完全屬於重武器範疇。比如ZPU-4在裝滿600發彈箱時,系統全重達2.15噸。這樣的龐然大物,自然是由一整個班組操作,換崗時查驗武器,自然也是由多人查看不同部件的工作狀態。

▲ZPU-4的擊發機

作爲一種非常龐大的機槍,而且往往是以多管聯裝的形式使用,傳統輕武器上應用的鎖止槍機的保險在ZPU上是不現實的——只會導致重量更龐大、結構更復雜;如上圖擊發機所示,ZPU-4的保險是擊發踏板保險。此事有可能是因爲換崗時人員較多,集中操作時有人誤觸擊發踏板,最終導致了走火。

▲純粹猜測,並無實據

這種情況固然不妙,尤其是發生在軍事分界線附近更加糟糕,但是作爲一把槍,就的確存在出這種事兒的概率……

因爲部隊戒備程度高導致武器槍彈結合,加上防空武器往往預先指向威脅方向(南方),所以這一串子彈飛向韓國可謂是必然結果。加上ZPU-4這樣的武器膛口特徵巨大、聲音很響,韓國哨所聽見槍聲、看見火光實屬正常;只是很巧也很不巧的是,威力強大、曲射狀態下最大射程達到8000米的14.5×114mm彈藥,正好落在了韓國哨所附近。

▲總之,對於這些個麻痹大意的韓軍哨兵來說,幸好人民軍不是有意開火

總體來說,這一事件是半島長期對峙的態勢下形成的,雖然在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當然最後我得強調一下,這個情理之中,說的是:

韓軍的“老乾媽”重機槍仨月沒修,斷了擊針打不響,之後好幾天不知排故——也在情理之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