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到,祖国边疆最艰苦的边防线上在寒风凛冽下巡逻的军人;我们看到,和平背后的战争在舍身护卫我们祖国的士兵;我们也要看到,每个军人背后也是一个家庭。
军人,是无比荣耀又高尚的职业,而每个军人背后的军嫂也同样值得人尊重。常年不归家的丈夫,是这些伟大的军嫂们用自己的肩膀整齐整个家庭,让丈夫毫无顾虑的在战场上为祖国献上一切。
她曾是独自一人撑起整个家庭的伟大军嫂,是开国上将的妻子,她曾也是豆蔻年华里明艳动人的女孩,但也是为生活奔波而献祭青春的妻子,她不是惊天动地为祖国建立精功伟绩的当代"花木兰",也不是才华出众、青史留名的"李清照",她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妻子、儿女、母亲,不耀眼,但是却伟大。
她便是开国上将许世友的第一任妻子——朱锡明。
年少的许世友家境贫寒,繁重的生活压力让许世友早早的便理解了什么为生活。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年仅十几岁的许世友便给武馆师傅打下手,帮忙,赚取微薄的工资,贴补家用。是责任,是义务,是年少懂事的无奈和社会对于自己的鞭挞。
人的一辈子不能仅仅只做一个没有任何前途的杂役,那样的生活将会犹如一滩死水,生活会磨灭掉少年对这个社会的期待和对梦想的追逐。幸而,许世友,没有堕落在这样的"温室"里,在武馆打工几年后,许世友独自一人前往少林寺学习,学取一技之长,开启了自己的背井离乡的生活。
在少林寺呆了许久,学成的许世友荣耀归来。俊朗的外表、如松的气质让刚刚归乡的许世友成为了许多媒人眼中的大红人,说亲的络绎不绝的初入许世友的家,只为促成一对好姻缘。
而在当地,朱锡明是家喻户晓的端庄贤良的女儿家,求娶的人也是大有人在。两人郎才女貌,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许世友的母亲见过朱锡明后便十分满意,便代替许世友前往朱锡明家提亲,这大好姻缘,因为奇妙的缘分,让两个陌生的人走到了一起。
即使之前并不熟悉,但是在定下婚约之后,两人也在慢慢的彼此熟悉,青春的悸动萦绕在每人的心里,是甜蜜和纠结想缠绕的错综复杂的感觉,情窦初开,遇到对的那个人,一生幸也。
正值花一般年纪的朱锡明在满怀期待中等待着婚礼的到来,憧憬又有些微的惧怕,曾女孩变成妻子没事每个女孩子都要努力学习的修行。不论多么纠结、多么忐忑,入眼是喜庆的红色,到处便是如火般的"囍"字,带着乐队,提着嫁妆,许世友在锣鼓喧天中来迎接自己的新娘,这对带着所有祝福的人在一个风和日丽的阳光下共结连理,也将会陪伴彼此的一生。
婚礼的热闹是朱锡明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天,刚刚成为新娘子的朱锡明还没有来得及体会婚后的"蜜月"生活,许世友就开始了夜不归宿的生活。不是所嫁非人,只是在国家大义面前,朱锡明选择了退让。
许世友在从少林寺回乡后,便义无反顾的投身了我党的工作当中,刚开始的许世友只是村里的一个队长并身兼炮队队长。职位不是一呼百应的领导,只是基层的一个小小干部,在自己的职位发光发热,为了祖国的事业拼尽全力献上自己的一切。
即使职位并不大,但是战争爆发后,每个人都在忙碌,为活命,为反抗。为了保护自己家人,保护村民,许世友在婚后的三天后便总是长时间回不到家,短则几天,长则月余,刚刚新婚不久的朱锡明在还未和丈夫熟悉的时候,便总是见不到许世友的身影。
即使自己手里许多委屈,朱锡明也总是在背后默默的支持着许世友的工作。深夜里许世友像做"贼"一般的回到家中,不论多晚,不论多累,朱锡明都会在桌上摆好一顿夜宵,留下一盏灯,静静的等候,不着急,亦不抱怨。
作战命令下达的总是措手不及,许世友给予朱锡明的只有离开的背影。不时去军营或者是军队的驻扎地去探望一下许世友,便是支撑朱锡明为这个家庭不断付出的动力,也是自己抵抗这生活压力的慰藉。
不去抱怨,不去埋怨,从嫁给许世友起,朱锡明便做好了"你守护祖国,我守护家"的打算。
战争越来越紧张,许世友离家也越来越远,音讯也越来越少,战争的炮火声在每个国人的心间爆炸,留下一片残骸和满目疮痍的心。婚后的朱锡明与许世友共孕育了三个孩子,因为时代的残酷,命运的捉弄,前两个还在都早早夭折,悲痛和绝望笼罩在朱锡明和许世友的心头,但是战争的一步步逼近却让他们连伤心的时间都在被压榨。
在期待和希望中降生的第三个孩子在刚刚来到这个世上,许世友还未来得及给孩子起名字便接到命令冲上了战场。而夫妻两人也因此将会相隔一生。兵荒马乱里,许世友的音讯了无,没有知道他是否还活着,没有人知道他是否还会回来,等待,是那段时间最煎熬的事情。
贫穷、绝望压在瘦弱的朱锡明身上,年迈的婆婆,嗷嗷待哺的孩子,生活在一步一步紧逼着朱锡明。为了活下去,朱锡明做着最苦最累的活,甚至深夜去坟场找一些布料拼凑成衣服。那段时光里,朱锡明尝尽了生活的苦。
万般无奈之下,婆婆也十分心疼儿媳,便让朱锡明改嫁给了当地的一个农民。即使已经组成了另一个家庭,朱锡明仍然认为自己是许家的媳妇,赡养婆婆,抚养孩子"伢"直至长大成人。
战争离开这片大地,均以为双方都离开人世的朱锡明和许世友知道了彼此的消息,但是两人都有了另外属于自己的家庭,破镜无法重圆,此生已是有缘无份,虽已至此,朱锡明临终之时仍不忘当初那个意气风发的将军。
文/南宫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