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是范雎到底没有成为魏走向复兴的栋梁,终于成了秦国横扫六国的强援。范雎本是魏国人,投身在魏大夫须贾的门下。

范雎本是魏国人,投身在魏大夫须贾的门下。出使齐国时,须贾面对齐王的质问无言以对,范雎连忙进言,帮助须贾完成了使命。

那须贾毫无大义、嫉贤妒能,回国后就在国相魏齐的面前进了谗言。魏齐命人将范雎打成重伤,并把他扔到厕所里,让宾客们都往他的身上撒尿。

在一个下人的帮助下,范雎侥幸逃得性命。又得好友郑安平的关照,从此改名换姓作张禄,转投秦国。

在秦国,他发现了秦昭襄王面临的两大困局。一是贵族势力过大,君权已被架空二是空有统一天下之志,却没有明确的战略构想。他大胆进言,终于获得了秦昭襄王的赏识,并为秦国定下了远交近攻的战略。

秦国经历了商鞅变法,相比于其余六国,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都有了明显的革新和进步。

古典军国主义的秦国,目标是明确的,就是要通过战争打出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其生产也好、战争也好,都是为了这个根本目标服务的。相比之下,六国到底是要自保还是要扩张,连他们的国君自己都不清楚。于是该做些什么,自然也就无从思考了。

但到秦昭襄王的时代,秦国病了。

当时秦国的掌权者并非昭襄王嬴则,而是宣太后芈八子,以及他同母异父的弟弟——穰侯魏冉。除此以外,还有华阳君芈戎、泾阳君公子芾、高陵君公子悝。在秦武王横死之后,这三家都有拥立嬴则登基的大功。个个骄横擅权,与魏冉合成秦国四贵。

嬴则年长亲政以后,这几家贵族不肯放权。昭襄王空有个国君的名号,却没法实现自己的主张。

魏冉保举白起为将,连续战胜楚、赵、魏、韩。秦国威势渐长,魏冉也就开始打起了壮大自身实力的算盘。在协同乐毅破齐的过程中,他假借秦国的军力夺取了陶邑,转手就将这里变成了自己的封地。后来他还不满足,要带领秦军去攻打齐国的寿两地。不是为了秦国,只是为了扩充自己的地盘。

自魏冉主政以后,秦国今天打这国,明天打那国。看似威风,却又像没头的苍蝇般,付出甚多而实惠甚少。

战略的胜利,需要各种目标明确的胜利进行积累,不是这样空做无谓的消耗。这就是范雎力主驱逐四贵、远交近攻的原因。

春秋战国的历史上,能臣频现、名将辈出。孙膑、吴起、乐毅、田单、王翦、廉颇、李牧、白起,无一不是久经战阵的名将、攻城略地的好手。可是,他们只能引导一场战役的胜利,拥有的也短期内致胜的战术思想。

一眼看清各国实力优劣,能立足于一国的现状制定建设的方案、明确发展的方向,能一个国家订立稳固的国本,懂得积累各方面的优势去争取最终的胜利,这才叫有战略眼光。

范雎比起以上名将来,可谓声名不显。但那些人只是将才,范雎才可谓是战国时代屈指可数的战略家。真要论地位,孙武、商鞅这个级别的人才能与之相当。

有一句话叫做,战略因为正确才能胜利,而战术则因为胜利才能算正确。这就是战略和战术最本质的不同,也是战略思想的可贵之所在。

这样一位能臣,若是在魏国得志,那么魏国还真说不定能够恢复当初魏武卒横行中原时的盛景呢。可惜魏国上下,全无选贤与能之人、尽是胸怀私利之辈。于是范雎到底没有成为魏走向复兴的栋梁,终于成了秦国横扫六国的强援。

对于范雎,须贾是非常嫉妒的,魏齐又何尝不是?

欲将范雎置于死地而后快,甚至眼见他要断气了,还对其极尽侮辱之事。除了嫉妒得发狂,大概再没有更合理的解释。他们对范雎越凶恶,就越发显出自己的愚蠢和无能。

魏、须二者,小人哉!其嫉妒的恶果很快就要显现,魏国就亡在这种得志的小人手里。

至于魏安僖王呢?活该!是谁给了这种小人上位的机会?


本号使用的图片及配乐,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本号删除。本号使用的语音音频及视频材料均为自行录制,相关文字材料为本号自行撰写,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改编。——“七方书社”,全平台原创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