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法國大革命的烈火中成立的法蘭西第一共和國便將“百科全書”派的思想付諸實踐,以新的場所實體化地將《百科全書》中的知識展現在民衆面前——將在巴黎的王室花園改建爲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同時,在國立工藝學院內建立了一個工藝博物館。如今,遊人來到巴黎,往往選擇參觀以考古、藝術著稱的盧浮宮、奧賽、橘園等博物館,然而,在18-19世紀,巴黎的工藝博物館和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在法國走向現代國家的道路上顯得更爲引人注目。

19世紀,博物館、博覽會成爲城市居民接觸新的科學知識的場所。貫穿於整個世紀的歐洲民族國家的塑造與崛起,也進一步促進了博物館的建設,舉辦博覽會成了弘揚國家觀念、加強社會融合、促進經濟增長和提升國家威望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之下,科學逐漸成爲現代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與博覽會也爲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

新博物館:矗立的“百科全書”

“百科全書”派是法國啓蒙運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因啓蒙思想家們參與《百科全書》的撰寫而得名。其代表人物狄德羅強調,知識的載體必須是理論與經驗的綜合,《百科全書》旨在清點人類知識,再把這些知識創造者的貢獻、積累與經驗傳播給每一個人,使之成爲推進人類文明的力量,爲培育出智慧的“自由發展”做出貢獻。故而,該書不僅是對哲學和歷史問題的收錄,還囊括了各種實用科學與技術,如力學、醫學、工藝技巧等,以嘗試建起一座人類文化、思想與科學的“聖殿”。在法國大革命的烈火中成立的法蘭西第一共和國便將“百科全書”派的思想付諸實踐,以新的場所實體化地將《百科全書》中的知識展現在民衆面前——將在巴黎的王室花園改建爲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同時,在國立工藝學院內建立了一個工藝博物館;這與法國王室、富裕階層因獵奇而建立的私人陳列室截然不同。

由王室花園改造而來的法國巴黎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李雲逸 攝)

法國巴黎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內部對自然史的展示 (李雲逸 攝)

如今,遊人來到巴黎,往往選擇參觀以考古、藝術著稱的盧浮宮、奧賽、橘園等博物館,然而,在18-19世紀,巴黎的工藝博物館和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在法國走向現代國家的道路上顯得更爲引人注目。事實上,向公衆展示新的科學知識和世俗化的價值觀並不僅僅依靠實物化的展品。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在當時成了主攻自然科學和化學的“大學”,集研究、培訓和科普講座於一身。其內部的教職人員來自與其相鄰的其他國家科研機構,包括醫學院、製造局和薩爾佩特里爾醫院,從而使在博物館進行的研究能夠改善法國的醫療技術和工業產品的製造工藝。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則致力於培訓法國的專業科學家,並組織講座,邀請巴黎中產階級和外國訪客參加,使其瞭解和熟悉法國的科學研究。

國立工藝學院及其工藝博物館位於塞納河右岸的商業和工業區。博物館是該學院特色教育的核心,以簡潔生動的方式讓學生們深入瞭解力學定律、熱交換和其他化學過程。在探索科學與職業教育的道路上,一支經過科學訓練的勞動者隊伍建立起來了,這極大改善了法國製造業的發展。在專業教育之外,國立工藝學院調動博物館的館藏,舉辦公開講座,不僅吸引了巴黎中央理工學院的學生和中上層人士,還吸引了該區域的工人階級前來聽講,從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經過兩家博物館的努力,到19世紀上半葉,法國公衆普遍接受科學、支持技術變革。

與之相比,作爲近代博物館開端的大英博物館在這方面卻遜色不少。糟糕的地理位置使工作人員無法與相關機構展開合作,其展品以考古和藝術爲主,成了放大版的“獵奇陳列室”。

法國巴黎工藝博物館對各種機器的展示 (李雲逸 攝)

近代法國博覽會:走向大衆的科學與工業

1820-1840年代,以國立工藝學院的教職人員爲核心力量,他們舉辦工業博覽會,在城市中建立起科學、工業和商業的牢固關係,進一步鼓勵知識創新、提高國民通識教育的效率。

近代法國博覽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法蘭西第一帝國。那時已出現了在戰神廣場定期舉辦的大型集市。不過,那時的展會貿易氣息十分濃烈。爲了擴大其影響力,拿破崙將集市遷至盧浮宮附近。隨後,在1819年,法國政府將其升格爲每五年舉辦一次的全法工業博覽會。國立工藝學院爲博覽會設立了參展和評獎的標準,致力於改善工業、支持有前途的科學研究,組織者們尤其偏愛在蒸汽機、化學、染色、紡織品等領域的創新。獲獎的模型、機器、設計、計劃書和論文最終都被收入進工藝博物館的藏品清單中,爲專業課程和公益講座繼續發揮餘熱。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也鼓勵工人蔘加該博覽會,雖然人少,但是他們同樣能夠憑藉基於技術實踐的創新而獲獎。可以說法國工業博覽會進一步增強了中產階級和工人階級對“科學”和“進步”的感知,無論是工商業界的參展需求還是民衆的參觀熱情都不斷增長。1834年,組織方將展會舉辦地從盧浮宮遷至協和廣場,展臺數從1695躍升至2447。1839年,舉辦地又遷至香榭麗舍大街,展臺數上升到3281個。

隨着路易·波拿巴在1848年革命後上臺,他對工業博覽會有了新的思考。他將18世紀產生的對未來的願景與19世紀的民族主義精神雜糅在一起,1849年工業博覽會的目標是將全法國的工業力量納入以巴黎爲中心的龐大的全球網絡,從而擴大科學活動的範圍。由5494個展臺組成的展區被分爲10個類別,分別爲農業和園藝、阿爾及利亞、機器、金屬、精密儀器、化學藝術、陶瓷藝術、紡織面料、精美藝術與多元藝術。第一與第二項是新增加的門類,農業和園藝成了工業生產和科學研究的特殊類別。有關阿爾及利亞的展廳則體現了第二共和國將科學與現代化擴展到非洲的野心。與此同時,工藝博物館和國家自然博物館的館藏目錄也被極大的更新了。

世博會:更閃亮的展示臺,更新的城市

1849年的工業博覽會帶來的巨大影響不僅僅侷限在法國國內,英國人也深受觸動的。英國的考察團返回倫敦之後,他們以法國工業博覽會與法國博物館爲藍本改良英國的博物館體系。1851年,在由預製件構成的倫敦“水晶宮”內,第一屆世博會誕生了。這個放大版的法國工業博覽會不僅展示了英國和其殖民地的產品,還有44個國家參與進來。受工藝博物館的啓發,世博會的組織者將機器和科學儀器也加入了展覽清單,於是,出現了琳琅滿目的電報機、顯微鏡、氣泵、氣壓計、鐘錶儀器和手術器械。世博會的成功也促成了英國博物館體系的革新,自然史與科學史的展品就此和大英博物館分道揚鑣。在南肯辛頓區成立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向法國的同行看齊,促進了科學知識的傳播,也帶動了該區的經濟發展,並以帝國理工大學在1907年的最終建立而達到高潮。

首屆世博會的成功又帶動了法國籌辦世博會熱情。在第二帝國和第三共和國的政治強人們看來,世博會將向世人證明巴黎已成爲現代國家乃至現代世界的樞紐。由是,1855年、1867年、1878年、1889年和1900年,五屆巴黎世博會成功舉辦。巴黎世博會既是進一步向公衆普及科學知識的場所,也是有關科學與進步觀念的國際交流場所。例如,在1889年的世博會上,來自美國的愛迪生向人們展出了一整套電燈供電系統,包括髮電機、電錶、閘門與保險設備。他的展臺還放置了一圈小白熾燈圍繞一個大型白熾燈的裝置,一打開,便成爲全場的亮點,從而宣告了電氣時代的來臨。當然,不斷舉辦大型展會愈發凸顯城市改建的緊迫需要,巴黎的公共空間因此得到極大的拓展,並形成了今日我們見到的格局。

法國巴黎工藝博物館中展出的拉瓦錫的實驗室 (李雲逸 攝)

由奧斯曼主導的巴黎改造計劃從1853年開始。人們不斷拆除中世紀遺留下來的髒亂街道,拓建新的馬路、周邊建築、公園和廣場,並鋪設新的排水系統,以期在1855年世博會上展現城市的新面貌。而後,巴黎市區的大改造一直持續到了20世紀上半葉,於是,我們看到了巴黎大皇宮、小皇宮、亞歷山大三世橋和埃菲爾鐵塔拔地而起。而新的展品和門類的增加,也促進了博物館的發展。工藝博物館完善了場館佈局,不僅可以舉辦小型展覽、進行機械演示,連巨大的蒸汽機、汽車以及克萊門特·阿代爾的飛機都成爲令人印象深刻的展品。巴黎的人類博物館也藉着1889年和1900年的世博會,從國家自然博物館中獨立出來,成爲傳播人類學知識的新場所。由此,存在於博物館、博覽會和城市之間的良性互動產生了,而巴黎則成了現代都市的典範。

法國巴黎埃菲被視爲19世紀科學和知識的象徵(李雲逸 攝)

爲1900年巴黎世博會建造的亞歷山大三世橋 (李雲逸 攝)

結語

回望2010年舉辦的上海世博會,我們不難發現,這種博物館、博覽會與城市作爲科學知識傳播場所之間互動的歷史烙印。那場世紀盛會不僅向人們普及了當時位於時代前沿的新科學,也在其後的十年中讓人們切身感受到它們帶來的城市生活信息化的巨大轉變。這種互動因而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站在2020年,展望未來,雖然人類在前行中會經歷波折,但科學與進步將會是一個永恆的主題。

相關推薦
  • 歐洲各國博物館將陸續重新開放,大型博物館仍“按兵不動”
  • 巴黎聖母院火災一週年:受疫情影響,修復暫時擱置
  • “重啓”的德國博物館:一切都在放緩,這很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