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關鍵的是,武術作爲一種競技性、實踐性非常強的文化,更需要在實戰性對抗訓練中摸索經驗,提升發展,這纔是唯一行得通的發展之路,而中國傳統武術最可悲的偏失,就是走上了一條重套路、輕實踐的“演武之路”。可是,歷代武術家由於缺乏歐洲擊劍、日本劍道那樣嚴格的實踐對決機制,爲自身揚名立萬的方法,就必然會通過創建各種神祕的功法,以及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套路,再通過各種以訛傳訛、營造迷信般社會口碑的“輿論造勢”,造就了一個個“神功絕技”在身的“宗師”、“大家”。

最近武術及搏擊愛好者熱議的一件事就是:又一個傳統武術“大師”載了!

一直宣揚自己打敗過歐美格鬥冠軍,誓言要爲傳統武術正名的混元太極門“宗師”馬保國,竟然30秒內連遭一個50歲的業餘搏擊選手3次擊倒,最後直挺挺地倒地休克!

一時間,幾乎所有人都在冷嘲熱諷,斥責傳武大師都是騙子。

今天的武術大師不能打,民國那些武林高手呢?其實跟現在一樣

其實,這種說法太過偏激,馬老先生和之前不少在擂臺比武中慘敗的“武術大師”一樣,他們的失敗與其說是他們本身的不堪,不如說是一種文化的“走偏”、“誤入歧途”造成的,他們纔是這場早就該被戳穿的騙局的最大受害者。

正因爲他們投入較之旁觀者更多的信仰、更多的努力,所以他們的失敗才顯得尤爲可悲可嘆!

武術文化跟許多中國舊文化一樣,有着曲曲折折的發展之路,它們普遍缺乏科學意識和科學手段,依託的都是樸拙並摻雜不少迷信的民間理念和手法,所以先天就註定會有許多錯誤和偏差。

更關鍵的是,武術作爲一種競技性、實踐性非常強的文化,更需要在實戰性對抗訓練中摸索經驗,提升發展,這纔是唯一行得通的發展之路,而中國傳統武術最可悲的偏失,就是走上了一條重套路、輕實踐的“演武之路”。

今天的武術大師不能打,民國那些武林高手呢?其實跟現在一樣

最初的套路,其實也是非常簡單直白的,往往以“多少勢”命名,沒有花裏胡哨的過渡附帶動作。

可是,歷代武術家由於缺乏歐洲擊劍、日本劍道那樣嚴格的實踐對決機制,爲自身揚名立萬的方法,就必然會通過創建各種神祕的功法,以及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套路,再通過各種以訛傳訛、營造迷信般社會口碑的“輿論造勢”,造就了一個個“神功絕技”在身的“宗師”、“大家”。

中國武術這種發展之路,當然也不是一無是處,也有一些經得起實踐的訓練方法,頗有科學精神。套路練就出來的武術人才,都身手矯捷,動作舒展,比如李連杰,這些也是得到歐美、日本同道中人認可和敬佩的。

今天的武術大師不能打,民國那些武林高手呢?其實跟現在一樣

但是,中國的武術家普遍缺乏實戰經驗,許多人甚至終其一生,也沒有進行過真正意義上的實戰競技,空有一身功力,和靈敏如猿的技能,卻唯一缺乏實戰技巧。

其實,這種尷尬的局面絕非現在纔有,早在冷兵器時代就已經初顯端倪,尤其是近代社會大變革,中國武術這種弊端更加顯露無遺。

一些還對傳統武術抱有幻想的朋友總會說:舊中國的武林大師能人輩出、高手雲集,出現了很多痛打外國拳擊手的高手。

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

民國時期,民族危亡,許多武術大師提出了“國術救國”的口號,他們通過組織現代意義上的比武競賽,號召全國各地的武術流派派出精兵強將參加比賽,以振興國術。

第一屆“國術大賽”,於1929年在杭州舉行,彙集了全國各地許多武術大家,可謂武林盛會,不過,從比賽的結果來看,卻讓人很無語。

今天的武術大師不能打,民國那些武林高手呢?其實跟現在一樣

在套路演練環節,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各門各派都使出渾身解數,異彩紛呈,讓人歎爲觀止。

可是一旦到了實戰對決環節,許多門派甚至都派不出一個能打的選手,即便有出戰者,在實戰中也沒有能代表門派的技法,全都變成了“王八拳”,亂打一氣,跟街頭混混打架沒什麼兩樣。

最後比賽決出的獲勝者,實際上使用的幾乎都是西洋拳擊的手法,唯一算得上國術的,只有摔跤。

這跟現在的傳統武術何其相似!

所以說,傳統武術不能打,不是今天才有的觀點,只是大家都不敢承認,也不想承認罷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