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此,秦國當時徵兵兵的比例,飽受後世王朝的詬病,很重要的原因也就是後世的文人將自身所處的時代簡單的等同於先秦,而造成的誤會。曹操屯田效果十分明顯,也正是由於當時戰亂,國家統治機器無法做到像大統一王朝時期的那樣,糧草馬匹以及武器裝備都需要民兵自備。

在商周時期軍隊的核心是奴隸主,往往依靠城中的武裝保護自己的私有財產。當時的軍隊之間的戰爭也並沒有血腥的場面。更像是一個軍事的奧運會相互比賽,但隨着生產力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諸多諸侯併力對抗的局面加劇。由奴隸主所組成的軍隊就出現了人員不足的局面,於是普遍進行全民皆兵的模式,一家至少有一人當兵。這樣雖然保證國家軍隊的規模,依然無法彌補戰力的層次不齊。因此,在史書當中查閱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即便非主力軍隊慘遭失敗損失慘重,也不會給各諸侯國帶來滅頂之災。

秦漢時期普遍實行了徵兵制。並對此加以訓練,是中國軍隊發展的一個頂峯。全國的徵兵也證明着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與發展。也預示着國家的戰鬥戰備動員能力十分強大。也只有強大的國力才能夠實行全民徵兵。當時的秦國全國有2000多萬人口,300萬人服兵役。這並非是由於秦國殘暴,而是在當時一個國家的戰備動員水準便是如此。不存在過度徵兵耽誤務農時。但是這在後世封建王朝是不可想象。

因此,秦國當時徵兵兵的比例,飽受後世王朝的詬病,很重要的原因也就是後世的文人將自身所處的時代簡單的等同於先秦,而造成的誤會。而但是後來隨着東漢的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大量的農民成爲依附農,軍閥割據逐漸形成,中央政權權無法實現徵兵。因此,徵兵制受破壞。屯兵制出現,國家會分給一部分的土地作爲生活來源,而軍護的男丁都須參軍。曹操屯田效果十分明顯,也正是由於當時戰亂,國家統治機器無法做到像大統一王朝時期的那樣,糧草馬匹以及武器裝備都需要民兵自備。

屯田制所衍生的世兵制對於後世的影響十分明顯。比如明代的衛所制清代的八旗制,都是其變種。這樣做大大降低了政府對於軍費的開支節省了管理成本也可以招募到一支戰鬥力不錯的軍隊。戰爭結束之後軍戶原有的土地隨着人口的增長,土地兼併進一步惡化,矛盾就會凸顯此時就會形成人身依附關係。軍閥割據由此形成,到唐朝北宋時期有實行了募兵制。成爲宋朝徵召軍隊的主要方式,募兵制的主要作用並不是用士兵保衛國家。募兵制的人是不會因爲喫飯而賠上性命的。這在中世紀的歐洲也十分明顯,一些僱傭兵爲了錢,還在打假仗。賺得僱主的腰包之後大家各自跑路重新尋找新的僱主。

 軍隊對於歷代中原王朝來講都是極其重要的。每一個王朝都有自己獨特的軍事制度來持久的保持住自身戰力的強大。即便拿宋朝來講,雖然兵數衆多,戰力低下,但這也並不是一直存在的情況。由於宋朝的首都在汴梁。汴梁城四戰之地,無險可守。因此,得保存大量的戰備人員。但在與北國條約簽訂之後如此多的戰備人員在逐漸腐化的政府面前也只能淪爲僱工,僅僅是爲了防範農民起義才保有如此大的軍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