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幸”這個字前,我們先理解下“通”的意思。

何爲“通”,在今天指的是男女不道德的魚水之歡。

在上古時代已有其名,不僅適用於百姓,也可用於君主。

文姜

《左傳·桓公十八年》:“公會齊侯於濼,遂及文姜如齊,齊侯通焉。”

《昭公二十年》:“公子朝通於襄夫人宣姜。”

《戰國策·楚策四》:“齊崔杼之妻美,莊公通之。”

以上三位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君主,那時禮崩樂壞,道德已經束縛不了君主,取而代之只有獸性了。

直到秦以後,有了封建皇帝,這種不光彩的“通”就不能用於皇帝了。

“通”就演變成了“幸”。

皇帝貴爲九五之尊,要是說他與誰“通”,難免有道德敗壞之嫌。

所以,用“幸”字可以解釋爲賜予誰“幸”福,名正言順,豪橫並且不失雅興。

如今的詞典中與皇帝有關的“幸”有兩個意思,一是駕臨某地。

皇帝親自前往某地,臣民皆享其“德澤”,故稱“幸”。

《漢書·武帝紀》:“(元封)二年,冬十二有,行幸雍。”

二是寵愛。所“幸”的對象不分男女。

《史記·項羽本紀》記范增評沛公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漢書·佞幸傳》:“(淳于長)少以太后姊子爲黃門郎,未進幸。”

除了這兩者外,“幸”字還有第三種含義。

影視劇照 劉邦

《史記·外戚世家》:“憐薄姬,是日召而幸之。薄姬曰:昨暮夜妾夢龍據吾腹。高帝曰:“此貴徵也,吾爲女遂成之。'一幸生男,是爲代王。”薄姬自己也是私生女,是其父“秦時與故魏王宗家女魏媼通,生薄姬。”

意思是薄姬被漢高祖劉邦召入宮中,“不幸”中槍,生了代王。薄姬自己本身也是私生女,是其父“秦時與故魏王宗家女魏媼通,生薄姬。”

說起來,薄姬會得到劉邦的“幸”,緣由有點無厘頭。

原先她與兩個宮女互相約定:“苟富貴,勿相忘 。”三人口口聲聲答應此事,心裏卻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盤。

一次在高祖身邊爭寵時,她們兩人取笑薄姬,認爲她只是個不起眼的宮女,有何資格得到高祖的寵幸。

高祖聽完後,起惻隱之心,於是乎發生了上記的“幸”事。“通”出來的薄姬又被漢高祖“幸”出了後來的漢文帝,自己當了太后,算是“幸”到極致了。

並不是每個人 都能像薄姬一樣如此幸運,一發即中。“一夜幸”而有結“果”,是不多見的,故常需再“幸”、多“幸”。

衛子夫

衛子夫也是偶然漢在武帝一次“更衣”時,正好侍奉在尚衣軒,就與武帝一“幸”。

只可惜漢武帝“幸”後把衛子夫忘了,沒有再去與她共赴雲雨。

衛子夫子那是一個着急,她就抓住一次機會訴苦,漢武帝不忍如此 。

“上憐之,復幸,遂有身”,衛子夫 的美夢終於成真。

以上的“幸”,就不是一般的寵愛了,應該是指皇帝與正妃外的女子相處的婉曲語。

可見,皇帝的宮廷生活非常人所能想象,荒謬至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