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轲

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在不经意之间去反思一个问题,人生当中的苦难,究竟可以达到一个怎样的程度才能算得上是极致呢?而很多时候是不是只有所谓的极致的苦难,才配的上那极致的荣耀呢?本文的主人公张季鸾先生,就是一个将人生当中的苦难发挥到了一个极致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将极致的荣耀展现的淋漓尽致的人。而在张季鸾先生这样苦难与荣耀交织的背后,究竟隐藏的会是一种怎样的人生经历在牵引着他的呢?

悲剧命运的开始

张季鸾,1888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的一个官宦家庭,由于家境尚可的缘故,使得了张季鸾从小便有了可以接触到知识的机会。但只可惜这一点,在乱世当中的唯一的一点幸运,却在张季鸾13岁那年戛然而止了,父亲张楚林的突然离世,使得原本家境尚可的家庭开始变得一贫如洗。


此时年幼的张季鸾作为张家唯一的男丁,开始挑起维持家中生计的重担。以至于在之后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当中,张季鸾为了家中生计选择了中断学业。不过幸好在之后的时间里张季鸾得到父亲生前的好友的陈兆璜相助,他才得以继续学业。

看到这或许会想张季鸾的命运,此时应该是已经向好的方向发展了才对,只可惜天不随人愿张季鸾依旧无法摆脱不了命运对他的百般嘲弄。就在张季鸾以为生活要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时,母亲的突然离世给年仅17岁的张季鸾带来了再一次的沉重的打击。以至于后来的他在日记中回忆道:“这尤是我终天大恨,三十年来,时时想起,不由感到无可如何的悲哀。”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母亲的离世对当时的张季鸾的打击之大。

锒铛入狱

在母亲去世之后,张季鸾的生活开始变得一天不如一天,使得他不得不为了生计开始了四处奔波的生活。可是即使在这样四处奔波的生活当中,张季鸾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于知识的追求,他变得更加刻苦努力。只能说努力的人终究会被这个世界所温柔以待的吧,在1905年,张季鸾获得了官费推举前往日本留学的机会。而也正是这次机会,为张季鸾之后投身于报社事业打下了基础。


在1911年,张季鸾受孙中山先生发起的辛亥革命的思想思潮的影响,选择了了回国。后又受到于右任先生的邀请,在上海担任《民立报》的编辑。还在1912年,张季鸾还参与起草了《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稿。但是后又因笔锋犀利,做人不畏强权,使得其并不受当时的执政党的欢迎。当时的执政党曾以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将他逮捕入狱,所幸的是他的文风影响力很大,有数以千计的青年大学生为他请愿,迫于压力当时的执政党不得不选择要将关在监狱里的张季鸾给放了出来。

早年仕途不运,中年大器晚成

在经历了之前的被捕事件之后的出来的张季鸾,受到了各种形式的打压,就比如1913年,他所在的《民立报》被袁世凯查封;1917年,在北京《中华新报》工作的张季鸾再次被政府官员排挤失业。以致于最后穷困潦倒的张季鸾,甚至到了要依靠典卖家当维持生计的地步。看到这我们或许会不由得为他感到唏嘘和悲凉。

所幸的是在经历了众多的苦难之后,1926年,38岁张季鸾终于迎来了他最后的大器晚成。他的文风不再受到当时政党的打压,反而在民间社会大受好评。


他从不掩饰对于这个被黑暗笼罩的社会社会的厌恶,也不会去学别人为了生活或是名声去趋炎附势。后来由于文章犀利性,使得其在社会当中得到了极大的反响,当时的张季鸾被称为民国报界的一代宗师。

淡泊名利,奉献一生

1937年,张季鸾老来得子后,当时的高官开始争先恐后的向张季鸾送礼巴结他。即使当时的张季鸾言辞拒绝过来依旧无法推脱,只好收下封存起来,等待来日捐往前线。


后时光流转到1939年,张季鸾在听说前线战事吃紧,救援物资急缺时,拿出来自己几乎全部的家当捐出。而他将全部家产捐出的消息,是直到1941年6月,张季鸾在重庆病逝,当时他的主治医师在帮他清理他的仅存的遗物时发现只有10元钱之后,才被世人所知道。

在他死后,他的家人遵循他临死前的遗愿,并没有大操大办。但却因其影响力实在太大了,当时社会各界开始纷纷自发的为为张季鸾举办了追悼会。其中还包括曾被他痛骂的蒋介石为他吊唁道:“季鸾先生,一代论宗,精诚爱国,忘劬积瘁,致耗其躯。……斯人不作,天下所悲。”


纵观张季鸾老先生执笔的一生来说,张季鸾老先生的这一生是有意义的,他用自己的一生坚守来告诉世人他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国家。或许张季鸾老先生的一生都有在亏待自己,但是却为了一个民族的大义坚守下去。这种品质,这种为国为民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学习和借鉴。这样一份爱国的热枕值得我们所有人去敬仰。

人的一生的生命总是短暂而有限的,而将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那便是一个人的生命的意义所在。很多时候在国家大义面前的让步,只不过是一种舍小家保大家的壮举。在现当代社会需要有像张季鸾老先生一样的英雄主义的壮举,来告诉和教会我们明白家国大义的所在。也告诉我们无私奉献的真正意义所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