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期從事夏商周考古研究與田野考古教學,主持或參與過陝西周原遺址和周公廟遺址等大型都邑遺址的發掘與研究,其中7項田野工作被評爲“全國十大考古發現”,2項工作獲 “優秀田野工地獎”一等獎。整個考古文博學院的教學力量、科研力量、培養質量在全國考古專業中均排名第一。

編者按

數理文史,古今中外,從積澱深厚的人文思索到嚴謹求索的自然科學,北京大學強基計劃爲你一一解密。這裏有大師雲集的傳奇歷史,這裏有萬卷深藏的浩瀚書海,這裏有博古通今的當代名家,這裏有潛力巨大的未來精英……在這裏,深不可測的知識海洋迎接着每位年輕的水手,期待着他們開創基礎學科領域乘風破浪的大航海時代,涉足鮮有人跡的新領地。與北大強基計劃同行,推開那扇厚重的大門,感受基礎學科與衆不同的魅力,你將發掘出一片嶄新的天地!

主講人介紹

雷興山,1968年7月6日生,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院長。長期從事夏商周考古研究與田野考古教學,主持或參與過陝西周原遺址和周公廟遺址等大型都邑遺址的發掘與研究,其中7項田野工作被評爲“全國十大考古發現”,2項工作獲 “優秀田野工地獎”一等獎。發表田野發掘報告和專著7部、論文80餘篇,其中專著《先周文化探索》獲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二等獎。參與多項重大課題項目,擔任國家人文社會科學重大項目首席專家。

說起考古,大家可能多少都有一些認識

有人說,考古很浪漫,有着許多美麗傳說

有人說,考古是鑑寶,戴上眼鏡,端詳文物

有人說,考古風裏來雨裏去,很苦很累

……

其實很多時候

我們對於考古都是誤解與嚮往並存的

那麼,考古到底是什麼呢?

北大考古: 中國考古學的縮影

北大考古有着悠久的歷史。回顧過去,

這不僅是一部北大考古史,幾乎是中國考古的歷史。

細數那些年我們開創的幾個“第一”:

1922年北大國學門下設立考古研究室,爲全國所有事業單位中第一個設置考古研究室的單位;

1952年曆史學系下設考古專業,爲全國設置考古專業的第一個高校;

1983年從歷史學系分出,單獨成立了考古學系,爲全國第一個設立考古學系的高校;

2002年成立考古文博學院,爲全國第一個成立學院的高校。

北大考古: 中國考古學家的搖籃

一個學科是否真正的強大,還有賴人才的聚集。

北 大考古專業自建立以來,就注重教師隊伍的培養。

50多年來,在考古專業已逐步形成了一支穩定的、老中青相結合的師資隊伍。其中,60歲以上各研究方向的領頭人,均屬全國該研究方向的頂尖人物,他們不僅爲中國的考古事業做出了的貢獻,而且如今都已桃李滿天下。

北大考古:

與時俱進,壯大學科

1

1952年設立考古專業;

2

1988年設立文物與博物館專業;

3

1993年設立文物保護技術專業,對古代文物進行深入研究,做“文物醫生”,本專業屬於科技考古的一部分;

4

1998年設立文物建築方向專業,主要研究古代的建築;

5

2017年設立外國語與外國曆史專業,既培養同學紮實的考古專業底子,也能讓他們在外語學院學外語,將來從事國外考古。

學科優勢

01

基礎設施完善

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各個專業都有相應的實驗室,基礎設施非常完善。

02

師資力量雄厚

學科分佈最廣,師資力量規模最大,名師數量最多,科研實力最強。

03

碩果累累

根據最新的QS排名,北大考古位列全球第17 ,亞洲第一。

教學理念

立德樹人,因材施教,分類培養

授業 于田野之間,樹人於實踐之中

整個考古文博學院的教學力量、科研力量、培養質量在全國考古專業中均排名第一。同時,老師和學生感情非常深厚,在田野實習過程中,“同喫一鍋飯,同舉一杆旗”。

學術導師制

考古文博學院設有學術導師,一對一因材施教,甚至一人一冊的培養方案,爲同學們的發展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畢業去向

考古文博學院的本科生畢業大多選擇繼續讀研究生,進行更加深入的專業學習。也有少數同學選擇直接就業。

考古學強基班

考古學強基班旨在致力於培養卓越的中華遺產的保護者、中華文明的詮釋者和中華文化的傳播者,積極服務國家文化戰略和文化遺產保護大局。

凝練核心課程體系,完善專業培養方案

明確學科基礎課程、核心課程、限選課程等三個層次的專業課程,凝練出以中國考古學系列和田野考古實習爲核心的課程體系,並開設《世界考古學》、《水下考古學概論》等新興學科課程。

豐富教學方式,促進實踐教學

增加實地考察、實踐動手課時,鍛鍊學生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能力;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大力打造虛擬仿真教學課程體系。加強考古原典閱讀與寫作訓練,使學生初步掌握如何運用已知去探索新知。

建設輔導員-班主任-學術導師三級保障制度

選聘品學兼優高年級學生幹部擔任輔導員,選派教學科研一線教師擔任班主任,全面指導關懷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擴寬學術視野,保證國際交流

提供出國訪學機會,如到埃及、英國、日本、匈牙利、波蘭、希臘、意大利等國家的訪學與考古發掘活動;實施本科生自主科研計劃,提供參與重大國際合作項目的科研實習。

考古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除了研究歷史,考古所打交道的文化遺產也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建立國際考古基地——周原遺址

建設主題公園——鳳凰山遺址公園

用植被設計植被景觀

既可以保證經濟農業生產,又可以變成文化的景觀。

手鏟下的小故事

01

陝西寶雞周公廟遺址發掘

首先出土了很多西周的甲骨文,圖中的字是“周公”。

緊接着發現紅腰帶斷了。

紅腰帶是原始的生土,而遺址上發現生土整整齊齊地斷了,很可能表明有遺蹟。

發現夯土牆。商周時期夯打的土多出現於大型建築、大型墓葬、城牆。

夯土牆西牆、北牆

在調查過程中有很多奇怪的地方:

城牆窄。只有5米寬。古時的城牆理應很寬,可以在上面跑馬、打仗,至少得有二三十米很規律的紅黃相間。5米黃,5米紅;一段紅,一段黃,就像警戒線。

走到田野,發現了五花土。一般只有墓葬裏的土是五花土,發現的五花土還是夯打的土,表明是座經過夯打的墓葬,而這種墓葬一般墓都比較大。更重要的是,發現五花土裏有一塊土是很深的土層裏纔有的土,表明墓挖得很深,挖得深的墓一般是大墓。

發現墓底不平,是個斜坡。墓葬的底部是斜坡說明是墓道底,這是帶墓道的大墓。商周時期墓是分等級的,只有國君一級的墓纔有墓道。因此發現的至少是國君級的墓。經過之後的鑽探發掘,證實了發現的是四墓道的大墓,是截止到目前爲止所知的西周的第一大墓。此次發掘,發現了帶四條墓道的大墓十座,帶三條兩條的各兩座。同時這也是目前所知道的西周時期等級最高的墓地,身份非王及帝。

經過研究,我們認爲是周公家族的墓地。

02

2014年發掘周原遺址

發現車馬坑。一般車輪都是木製,大多發掘出來便是朽的。但這個遺址裏的車輪子是銅的,車上銅製品多。車的車軸部分套一個管子,插一根車轄,上面鑲嵌着綠松石,爲首次發現。

發現墓葬。隨葬品有四十多件青銅器,是70年代以來發現青銅器最多的。值得一提的是,墓葬裏有戈,其頭部銀光閃閃發亮,經檢測發現上面鍍了錫,這也是中國最早的鍍錫的產品之一。

發現大型建築。總面積兩千多平方米,是目前爲止發現的西周時期最大的一座宮殿。

發現社石。院子的中部偏西有一個石碑,是社石總長1.9米,是西周早期的石碑。社代表着大地,是祭地的遺存。如同北京中山公園社稷石,此次發現的是西周時期的地壇,表明了三千年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一脈相承。

社石

03

發掘西周的城牆

發現水泥一樣的三合土,是一座大型宮殿的土。

發現鍊銅爐,表明有鑄銅作坊。

發現商末周初的水管,刻着最早的八卦符號。

陶水管發現空心磚,磚的質量非常好,打破了“秦磚漢瓦”的觀念,將磚的歷史提早了幾百年。

北大考古歡迎你

考古雖苦

面朝黃土背朝天

炎炎烈日下揮汗如雨

但考古也很酷

一把手鏟走天下

看土、辨土

妙釋無字天書

期盼你我相聚北大

期盼你與考古人一樣

在保護文化遺產的道路上一路前行

北大考古歡迎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