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寶寶孩子中遇到的許多第一次,爸爸媽媽應該教給寶寶們正確的處理方法,試着讓孩子去能面對、支解決,如些堅持正確加以引導,就會讓寶寶抓住每一次讓接受教育和成長的機會,就會增加寶寶的膽量,樹立寶寶的自信,讓寶寶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逐步樹立起不害怕的膽氣,更堅定的自信。寶寶成長的過程中,寶媽寶爸們不用緊張,不能遇事就是用自己的思維去替孩子解決,這樣下去,時間一久,孩子就沒有了自我,養成了依賴爸媽的習性,自然就變得膽小不自信。

家有小寶寶,會增加家庭的快樂。但由於寶寶年紀小,父母們害怕寶寶受傷害,有的時候過於寵溺,結果培養了出的寶寶膽子小,不自信。

看到寶寶膽子小,不自信,寶媽寶爸們不知道怎麼辦。其實,想改變孩子膽小不自信的狀態,不能光心裏着急,得認真地分析在家庭教育中做得不妥的地方,和孩子一起主動去改。

下面推薦幾種方法,堅持一個月左右,寶寶就會有明顯的變化。

1.寶寶不敢做的事,越要鼓勵他去做

當家長髮現寶寶想做某件事,卻不敢去做的時候。家長們的第一反應,往往就是替孩子去把事做了。

其實,在這個時候,家長們可以稍微放慢一點,別急着去幫孩子,而是先鼓勵孩子去做。如果對孩子實在是太難,家長們可以幫着孩子,先降低點困難,讓孩子稍加努力就能完成,

能過幾次練習,寶寶完成了有挑戰的事,他雖然年紀小,但也能從中找到快樂,不斷增強勇氣和自信。

2.放手讓寶寶以到戶外去玩

陪孩子到戶外去玩,是很多寶爸寶媽難受的經歷。有用繩帶牽着的、有用推車推着的、有用揹帶揹着的。如此等等,就是不想讓寶寶自己撒開了去玩。

其實,大自然是鍛鍊寶寶自信和膽量的最好的辦法。把孩子帶着戶外,寶媽寶爸們應該放手,不要束縛寶寶的自由。讓寶寶邁開腳,和夥伴們玩耍、追逐,不要怕孩子摔倒、磕碰。

發生了摔倒、磕碰,也不要第一時間就去抱寶寶,讓寶寶自己站起來。寶寶最會看爸爸媽媽的臉色了,如果你總是一副在乎、心疼的樣子,寶寶稍一受點痛,就會潛意識地哭,希望得到爸媽的關心,寶寶自己就會膽小不自信。

如果寶爸寶媽不去管他,寶寶就會知道哭也沒有用,他看到大人沒有反應,自己就會一骨碌就站起來了,從此變得膽大,變得自信。

3.學會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有些寶寶,在熟悉的家人面前,顯得有膽量、有自信,做起來事來有板有眼的,讓家人看着就高興。但要是一碰到陌生人,就變得膽小了,沒有自信了。

面對這種情況,寶媽寶爸們可以適當地讓孩子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比如,當去商場買東西時,試着讓孩子去結賬;當給寶寶買東西時,可能讓寶寶自己去挑送物品,讓寶寶學會跟銷售人員或收款人員的溝通。慢慢不害怕見生人,增加膽量,變得自信。

還有當寶寶跟別人家的小朋友產生摩擦時,在生活中遇到一些挫折時,寶媽寶爸要引導孩子自己去想辦法解決,而不是代替。只有通過寶寶的主動參與,用自己的辦法去解決問題,寶寶以後才能更好地應對和小朋友之間的衝突,面對生活中出現的挫折,從而增加膽小,提高自信。

寶寶每天都在成長,每天都會面對很多的問題。寶寶成長的過程中,寶媽寶爸們不用緊張,不能遇事就是用自己的思維去替孩子解決,這樣下去,時間一久,孩子就沒有了自我,養成了依賴爸媽的習性,自然就變得膽小不自信。

寶寶孩子中遇到的許多第一次,爸爸媽媽應該教給寶寶們正確的處理方法,試着讓孩子去能面對、支解決,如些堅持正確加以引導,就會讓寶寶抓住每一次讓接受教育和成長的機會,就會增加寶寶的膽量,樹立寶寶的自信,讓寶寶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逐步樹立起不害怕的膽氣,更堅定的自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