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美食就一句:嘹雜列!

舒服,過癮,簡直忒的很!

01

難忘的秦味兒

很多美好的旅行回憶,往往跟美食有關。

味蕾的記憶可能比其它任何記憶都要綿長,會讓你在某個不經意的某刻,突然想起那一年,那一天,和那個人,一起在遠方享受的美味。

而陝西美食,西北大地的麪湯,關中地區的羊肉香,似乎尤其讓人難忘。

你看,有人就心心念唸了很多年:

羊肉泡饃對於我來說就是,

那個春光明媚的正午,

羊湯冒着熱氣,手中的饃饃硬硬的,

邊掰邊泡,邊喫邊聊,

湯涼了的時候店主悄悄過來加上一些熱的,

也不打擾我們的談話,

這是留存在我記憶中美好的印象。

在後來我離開陝西后,任何時候,

只要我想起羊肉泡饃,

就會想起那個春天,

想起那段旅行時光。

有人說,如果說陝西人的性格保守,那是喫出來的。

他們之所以不能四海爲家,是因爲離不開陝西的飯菜。

陝西出身的作家賈平凹,就專門出了一本書,名叫《陝西小喫實錄》。

不爲別的,就爲他自己“望梅止渴,重溫享受,又是一番滋味再上心頭”。

02

喫的是歷史,喫的是文化

三秦美食,品的不只是味道,更多的是文化。

作爲歷史古都,陝西的美食集中了全國之精華,匯聚了各個民族的美味,獨具古香古色古韻。

這裏的很多食物都尚存周、秦、漢、唐等王朝之文化遺風。

如果說蘇杭小喫溫文爾雅,粵海小喫曠放驚詫,那麼,陝西小喫就是儒雅豁達。

這種儒雅與豁達的品性,來自於遺傳。

它集數千年傳統飲食文化於一身,那一餅、一面、一饃、一卷、一餃、一糕、一飯、一粥,都堪稱是珍貴的“歷史文物”。

比如,以糯米和紅棗爲原料製作的“甑糕”,就是用古老的炊具“甑”蒸制的。

喫着這紅白相間、軟糯香甜的甑糕,再觀賞那底部有許多氣孔、置於鍋上的古甑,不僅幸福感爆棚,更爲陝西祖先在五六千年之前的發明創造而驕傲。

再比如,表面坑坑窪窪,既不顯精細,也談不上文雅的石子饃,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

那個時候人們用石子將其焙熟,而這也可能是迄今世界上流傳時間最長的小喫。

還有胡麻餅、長壽麪、羊肉泡饃、葫蘆頭泡饃、蜂蜜涼糉子、千層油酥餅、金線油塔……

「傳統」在陝西這片土地上,顯示出巨大的力量。

徜徉於三秦大地餐飲店肆,彷彿穿過時間的遂道,回到了周秦漢唐。

03

老陝人,用生命在喫麪

大家都知道,陝西人出了名的愛喫麪。

古長安變成今西安,陝西人用巧思和巧手,將千年麪食,盈盈織出一碗江湖。

有人說,陝西人喫麪,喫成了一門學問,喫出了一種面與人與情集大成的江湖大佬的地位。

每個陝西人對面條都有着自己的堅持,薄厚、寬窄、嚼勁兒都成了會影響食慾的關鍵。

在他們眼中,機器壓製的麪條只能是時間倉促時候的無奈選擇,想喫到好的麪條,一定得先花功夫。

以前關中地區有句話就叫:

“好媳婦,一碗麪。”

只要有一個會做面的媳婦,就能讓這片土地上的男人們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而且陝西面食的種類還花樣繁多,超乎想象,除了各種各樣的麪條,還有各種各樣的饃、煎餅、魚魚兒、麻食等。

走在西安的大街小巷,各色麪館林立街旁。

褲帶面臊子面軟面扯麪撈麪蕎麪炒麪燴麪餄烙面油潑面蘸水面大刀面擺湯麪疙瘩面龍鬚麪酸湯麪臘八面梆梆面剪刀面箸頭面漿水面面面面......

連歌中的詞都是這麼唱的:

油潑面夾一口,香得發抖;

菠菜面營養多,絕對很牛;

褲帶面粗得很,挑戰喉嚨;

Biang-Biang面拌上肉,真是筋道;

漿水面連湯帶水,記得擦嘴……

俗話說,“端着老碗麪,笑納天下客。”

也讓我們外地人不得不讚嘆:

陝西人喫麪喫的轟轟烈烈,做面做的千奇百怪,生生把面這種主食發揚成了一種傳奇,一種精神。

其他地方的人也喫麪,比如江南的陽春麪,杭州的片兒川,北京的炸醬麪,四川的擔擔麪,重慶的小面,河南的燴麪……

但這些跟陝西人一比,還是得讓一步,畢竟後者把對面的尊重和愛,演繹到了極致。

陝西那些多到讓人眼花繚亂的面,會讓人覺得:

就算只去陝西喫碗麪,也一定,不虛此行。

04

陝西八大怪,辣子是道菜

有道是:“四川人辣不怕,湖南人不怕辣,陝西人怕不辣。”

陝西人對辣子的愛,又是另一種境界。

比如一碗能叫醒昏昏欲睡靈魂的擀麪皮,靠的就是亮晶晶的辣椒油。

正宗陝西擀麪皮所用的辣椒油,製作起來其實非常講究。

辣椒精選皮薄、肉厚、籽小、辣味適中的陝西當地線椒,磨成面放進熱油中,然後再加入芝麻、茴香等大料。

然後反覆攪拌,讓辣椒油變得越來越紅,越來越亮,也越來越香,纔算合格。

“端一碗撈麪喜氣洋洋,沒放辣子嘟嘟囔 。”

油潑辣子,地地道道關中人的驕傲。

陝西關中八大怪,油潑辣子一道菜。

醮饃拌菜調幹面,喫完直呼嘹得太。

無論是蘸饃,還是夾鍋盔,或是直接拌麪,油潑辣子都靠着自己的鮮香,征服了一個又一個關中胃。

05

西安,你爲什麼這麼好喫?

許多人去陝西喫,第一個去的就是西安,而到西安則不可不去回民街。

那裏既有巍然聳立的鼓樓,也有古樸的清真寺建築羣,而更吸引人的還是滿街飄香、三尺垂涎的琳琅美食。

唐代以來,多少西域人沿着絲路來到長安後就在此世代居住,漸漸地使回民街西北特產匯聚、美食雲集。

這裏到處都是牛羊肉泡饃、石子饃、肉夾饃、灌湯包子、羊雜碎、涼皮、各類燒烤、乾果蜜餞等西北小喫。

除了回民街,西安還有很多好喫又美味的老街,保證你去喫一次,就要喫到扶牆。

有人說:“自從愛上面食過後,又去兩次西安都是週末打飛的去,喫2天麪條再回重慶上班。”

06

岐山之味

陝西美食屬西安爲最盛,但西安衆多的本土美食,發源卻在岐山。

臊子面、熱麪皮、鍋盔,這些豐富多變的麪食,組成了岐山人的日常三餐。

而這其中最出名的,當然還屬岐山臊子面。

岐山人稱肉丁爲臊子,輔以黃色蛋皮、黑色木耳、紅色胡蘿蔔、綠色蒜苗、白色豆腐……

色彩的絢爛,食材的豐盛,最終演變爲味道的厚重,正如同岐山本身的文明歷程一般。

07

陝西的羊肉正在飄香……

羊肉,是陝北人心中的白月光。

陝北土地較爲貧瘠,但是地域廣闊,植物耐寒能力強,污染少,所產的山羊肉質鮮美,口感香而不腥,肥而不膩。

陝西人對羊肉的做法也五花八門,羊肉泡饃,羊湯燴麪,羊湯燴麻食……

以西安爲中心的關中地區,人們最愛的,莫過於羊肉泡。

而喫羊肉泡饃就一定要掰饃,簡簡單單兩個字,卻是陝西人才懂得享受的悠閒生活。

將掰好的饃放在羊湯裏,料重味醇,湯鮮味濃,饃勁道爽滑,喫上一碗,整個人都舒服了。

08

是時候去陝西喫一頓了!

陝西美食很多,多到喫不過來,下面小編給大家簡單介紹幾樣~

1、「水盆羊肉」

一碗熱氣騰騰的的水盆羊肉,香氣四溢,肉燉得爛又不散,湯美得不得了。

搭配一隻剛烤好的饃,又脆又香,可以夾着肉、可以就着湯,一碗,就頂飽~

2、「羊肉泡饃」

據說,羊肉泡的食用方法有三種:

一是幹泡,湯汁完全滲入饃內,喫後碗內無湯無饃無肉。二是一口湯,煮成的饃,喫後碗內僅剩一口湯。三是水圍城,饃塊在中間,湯汁在周圍,湯汁饃全要喫光。

無論哪一種,都是陝西人記憶中最難忘的味道。

3、「甑zèng糕」

在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中,女主角周瑩的最愛,也是全劇出現頻率最高的美食,就是陝西甑糕。

這個看上去甜甜的、糯糯的甑糕,周瑩每次看到的時候,總是迫不及待的跑過去。

有人說,每次看到她喫甑糕時那個滿足的樣子,都忍不住想去咬上一口。

4、「葫蘆雞」

陝西的“葫蘆雞”,雞肉香酥鬆嫩,光是看着就讓人忍不住口水流下來。

這道菜的做法,要追溯到唐天寶年間。

傳說唐玄宗的禮部侍郎韋陟對美食的要求近乎苛刻,廚子想來想去,決定將在烹製之前,用細繩將雞捆紮起來,這樣烹製出來的雞才能做到“香酥鬆嫩”,也才滿足了主人的要求。

又因爲這雞的身形像極了葫蘆,所以得名“葫蘆雞”。

5、「胡辣湯」

一碗胡辣湯,一個肉夾饃——被譽爲陝西早餐裏的幸福之味。

牛肉丸胡辣湯在老西安人心中,是可以喫到小時候的味道。

如果站在西安的胡辣湯攤前,你會發現,即使在驕陽似火的夏天,也會由大哥吆喝:

“辣子多來不要油”,然後就着碗邊的辣子,把巨大一碗胡辣湯,吸溜吸溜往嘴裏撥,就站着喫完了。

6、「肉夾饃」

肉夾饃,陝西面食之光。

在西安,賣肉夾饃的攤子前,似乎永遠都在排隊,只爲等那一口香。

肉夾饃肉夾饃,雖然肉很重要,但有個規律是,

“只能肉等饃,不能饃等肉。”

名聲在外的白吉饃,饃烤到外皮焦香,饃瓤柔軟,烙出優美的鐵圈虎背菊花芯紋路,新鮮出爐時有一股子新麥面香。

“師傅只單手往肉案上一拍,另一手使勁,將彎刀旋轉入餅,只聽暗暗咔嚓一聲,餅皮已微碎了一塊,再用刀尖,把現剁的臘汁肉連肥帶瘦的送進去。”

一個夾着酥軟流油臘汁肉的饃到手,再配上涼皮和冰峯,就是一份完美的“三秦套餐”組合。

如果你這樣喫,就連老陝人看到後也要讚一句:“懂喫!”

7、「油潑面」

油潑面是陝西面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款,據說已經流傳了幾千年。

做油潑面最常用的是手工扯麪,一根麪條就是一碗。

撒上辣椒粉、花椒粉、蔥花、芝麻,用滾油潑上去,“嗞啦”一聲,噴香惹味,欲罷不能。夏天喫尤其過癮。

8、「涼皮」

一到夏天,大家都沒什麼食慾,但一說到陝西涼皮,每個人眼睛似乎又頓時亮了起來。

是啊,什麼都不想喫,但陝西涼皮又總是成爲了那躲不過的一口滋味。

翠綠欲滴的生黃瓜絲、明黃亮眼的豆芽、白裏透亮的麪皮,紅豔香酥的油潑辣子……

經過攪拌,黃瓜絲、豆芽等粘在涼皮上,一起夾起送到嘴裏,涼皮雖薄,卻嚼勁十足,拌菜和醋綜合起來的酸滑口感,簡直不能更解暑。

而我們在外地喫到的涼皮,一般都不正宗~

9、「秦鎮米皮」

秦鎮本身叫秦渡鎮,古鎮坐落在陝西西安的鄠邑區,沾上秦字,也便有了歷史感。

西安的朋友說,秦鎮的涼皮越來越辣,甚至有更辣的趨勢,那曾經的一抹紅油,如今成了碗裏的重頭戲。

那種辣子,當地也叫“線線”,是秦鎮米皮的靈魂。

10、「biangbiang面」

記得看《白鹿原》的時候,劇中那一碗biangbiang面,把人饞的不行。

劇裏那碗麪條,擺上辣子、小蔥和蒜末,熱油往面上那一澆,嗞啦~~

再看演員們把自個兒的臉埋進大海碗裏,直接吸溜着,喫得津津有味。

那一瞬間,那個香味好像從屏幕裏跑出來了一樣。

11、「臊子面」

岐山臊子面,這一碗麪在當地人心中甚是寶貴。

他們會說:

正宗岐山臊子面,一個小夥子能喫到四五碗,姑娘能喫兩三碗,還有哪個麪條能讓人如此拼命去喫?臊子面做起來講究,當地人家家都會做,出了岐山縣城都是贗品!

12、「葫蘆頭」

一口生蒜,一口泡饃,一口面,一塊葫蘆頭(豬大腸)……

在陝西,喫葫蘆頭就是要喫的這麼豪邁,這麼不羈,這麼幸福,這麼“撩咋咧”!

13、「柿子糊塌」

每年九十月到次年三月,臨潼火晶柿子下來的時候,喫貨們就有口福了。

據說,柿子糊塌是當年李自成在臨潼打仗時候從民間徵集的軍糧。

2元一個,外酥裏軟,香甜無比。

14、「乾縣鍋盔」

乾縣,西安以西的這座小城,靠一片鍋盔火了千餘年。

關中八怪之一,烙饃象鍋蓋。蓋爲平面,盔爲凸形,且硬,敲之澎澎,如石如鐵。

賈平凹這麼寫道:

“一年,有少年從外婆家攜鍋盔回,中途下冰雹,皆蛋大,砸死許多雞羊,少年頭頂鍋盔,有安全帽之功能,行十里路,身無傷損,饃無破裂。”

自古以來,乾縣都是關中地區盛產小麥的地方,導致這裏的人養成了花式喫麪食的習慣,也纔出了這,乍看讓人略感震驚的大鍋盔。

買一個回家放着,隨時想喫隨時掰一口,可能也是一種幸福。

盛一勺古長安的水,請你喫一碗陝西的面。

如果你是愛喫麪的人,那麼一定要去陝西喫一頓。

到了那裏,你會發現,麥子這種作物,究竟有多美味,又可以變換多少千萬種形態。

而陝西其實不只有面。

事實上,陝西一個省像三個省——

豪邁的陝北,牛羊肉那是真香;

關中的面面面,一年365天都喫也不會喫膩;

像江南一般的陝南,那裏的米麪雜喫也絲毫不讓步……

陝西這個寶藏省份,總是能給人帶來無窮驚喜。

那,不如就親自去趟陝西,感受那裏爽朗、豪氣的飲食文化吧!

保證你喫了一次,還想再去一次,喫喫喫逛逛逛,從陝北到陝南,你總是會有新發現,永遠也喫不膩~~

溫馨提示:想去陝西喫一頓但暫時還沒有機會的讀者,可以進入我們的【另一半好物】挑選陝西美食哦~或者查看今日推文的後幾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