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毗鄰蘇聯、蒙古和朝鮮,俯視華北,擁有遼闊的土地、豐富的礦產資源和全國最發達的重工業,進可逐鹿中原,退亦足可自保。

在這片土地上,毛澤東和蔣介石都是雙方精英盡出。

解放軍衆多將領中,林彪、彭德懷、劉伯承和粟裕是公認最能打的四位大腕。

彭德懷擅長打硬仗,解放戰爭中,毛澤東把他留在西北,擔當護駕重任。

伯承的軍事理論修養之深透全面,在共產黨內無人能及,實際指揮能力也很出色。

粟裕是自學成才的軍事大家,他跟毛澤東一樣,是個師範畢業生,後來在戰爭中學習戰爭,達到了用兵如神的地步。毛澤東對他上報的作戰計劃從來就是批准照辦。

林彪是黃埔四期畢業的,可以說是蔣介石的學生。毛澤東選擇派林彪去經營東北,鼓勵他放手大幹。

在杜聿明屢次敗於林彪之手的時候,蔣介石曾經對他大發脾氣,質問這個黃埔一期的爲什麼打不過黃埔四期的。

蔣介石派出的也都是頂級戰將———杜聿明、廖耀湘、孫立人、陳明仁都上陣了,甚至連久有宿怨的白崇禧也派去了。

戰爭初期,廖耀湘的新六軍在黑土地上表現得勇猛無敵,多次以一個團大敗民主聯軍一個師或者一個軍。

尤其是新六軍的核心部隊,曾爲遠征軍主力的新22 師,實戰經驗非常豐富,裝備自然也屬精良。


該師65 團在威遠堡門進攻中擊敗民主聯軍第三縱隊,等於是一個團打敗了一個軍。

64 團在沙後所大敗民主聯軍最精銳的第二縱隊第四 師,等於是一個團打敗了一個師。

一九四六年二月初,東北民主聯軍第四 縱隊集中了八個團,有三萬人,向遼河以南的沙嶺村發起進攻。防守沙嶺村是新22 師第66 團和師屬教導營,總共就三千人。

雙方兵力對比是:十比一。結果打了一個白天三個晚上,民主聯軍傷亡兩千一百餘人,不得不撤退。這場戰役成了四縱的奇恥大辱。

四平保衛戰中,林彪最後下定決心,不惜違反上級命令選擇了撤退。

四平保衛戰成了林彪的一次慘敗,在白崇禧的督戰下,杜聿明、廖耀湘、孫立人指揮軍隊一路猛追,把民主聯軍主力趕到松花江以北。

林彪甚至做好了上山打游擊的準備。東北眼看就要被國民黨控制。

就在這個關鍵時候,蔣介石擔心白崇禧在東北坐大,白崇禧被調離東北。蔣介石讓自己的門生杜聿明趕赴東北,並擬製好了東北的建設方案。

杜聿明繼承了校長的派系主義,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把在遠征軍中與自己結怨的孫立人排擠走了,孫立人非黃埔出身,但軍事才能拔尖,剛有建樹就被趕走了。

白崇禧號稱“小諸葛”,其一直跟隨李宗仁從廣西起家。其智謀可不是白給的。他原計劃乘林彪部隊潰不成軍之際,窮追猛打,一舉拿下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滿洲里等重要城市。

然後再調五個機械化師回華北,消滅聶榮臻部。他一邊部署一邊安排孫立人率領新一軍兵臨哈爾濱城下。以當時民主聯軍實力,是難以守住哈爾濱的。

哈爾濱一下,整個松花江以北都在掌控之中。民主聯軍只有向蘇聯或蒙古方向跑了。

結果白崇禧一走,人事佈局全變了,孫立人沒了位置,戰略部署貫徹不下去了,東北民主聯軍,也就是後來的四野獲得了喘息的機會。

誰也沒有想到,杜聿明把孫立人撤職後就得病了,只能因病辭職,繼任的陳誠上來第一件事,又是換人,把跟他不和的陳明仁排擠走了。

這樣,東北最能打的三位國民黨戰將,只剩下廖耀湘一人在獨木撐天。

蔣介石以爲東北民主聯軍主力已垮,再也構不成威脅。這個判斷顯然大錯特錯。

因爲東北民主聯軍雖然元氣大傷,但絕地反擊向來是共產黨的強項。


當年紅軍在湘江幾乎全軍覆沒,又遭到了蔣介石的萬里追殺,還是奇蹟般地在西北生存下來,甚至還有能力策劃了一場令世人大跌眼鏡的西安事變,差點就要了蔣介石的命。

林彪是軍事奇才,只要讓他獲得任何反擊的機會,都有可能是致命的。

蔣介石連續出錯棋子,讓正爲東北局勢憂心忡忡的毛澤東大喜過望,臨陣換將乃兵家大忌,非不得已方可實施,可蔣介石卻在順風順水的時候,接二連三調整人選,至少說明沒有固定的東北方略。

陳誠是自蔣介石黃埔繫心腹之一,有“小委員長”之稱。此人習慣高處着眼,最煩和雜牌軍打交道,上任就下令解散從僞滿洲國接收來的四十萬僞軍。

結果這支擁有日本軍備、受過良好訓練的部隊精華被林彪吸納過去,讓他在短時間內不但恢復了元氣,而且實力還比以前有所增強。

此時的四野部隊看似還在龜縮,實際上已經殺氣縱橫,直指遼西。


孫立人、陳明仁被迫黯然離開東北,其部隊的底子留在東北,歸屬黃埔系的廖耀湘管理,部隊自然一百個不願意,原本還算團結的各路部隊開始互相諷刺抱怨。

42歲的廖耀湘經歷過遠征作戰,打過崑崙關戰役,是國民黨最年輕的兵團司令,統領第九兵團。如果說廖耀湘是猛虎,那麼林彪就是神鷹,虎鷹之戰,實在讓人期待。

但是,蔣介石始終沒把最高軍事指揮權交給廖耀湘。杜聿明生病了,就換個陳誠。陳誠搞不下去了,又調來個衛立煌。

衛立煌也是國民黨軍的資深大佬,軍事才能高超,但非蔣介石嫡系,對東北部隊指揮不動。也許這個“分而治之”的思維正是蔣介石的本意。

蔣介石總是對部隊之間派出力量進行牽制,甚至刻意製造矛盾。如果放在平時,這個方法可能還能夠維持整個系統穩定運行。但特殊情況下,只能搞砸了。

相比之下,毛澤東在這方面棋高一着。爭戰東北是決定生死存亡的大事,毛澤東果斷任命林彪爲東北局書記、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

林彪集東北軍政大權於一身,真正做到了事權無礙,指揮如意,可以任意翱翔。而廖耀湘非但不能過問民政,連在軍事上也要聽命於杜聿明、衛立煌、鄭洞國。這隻老虎雖然勇冠三軍,智謀出衆,但各有各的思路和見解。

讓廖老虎最頭疼的是,校長大人雖然身在南京,卻經常越級指揮。蔣校長對廖耀湘下密令,要他可以不理會杜聿明、衛立煌,直接聽命於他。

面對這種親密表示,廖耀湘實在左右爲難,處在這種矛盾和痛苦之中。他甚至還要爲勸蔣介石收回他那些亂七八糟的命令而跑到南京去。

林彪上有毛澤東的放手委權,左右有羅榮桓、高崗、陳雲這樣的傑出人才幫他打理政工、後勤、宣傳、民政、經濟等事務,他可以專注于軍事指揮。

兩大高手之間決戰,一個心無旁騖,全力施爲,一個不斷有人在扯他後腿,勝負如何,可想而知。

對林彪這樣的軍事天才來說,沒有對手是件很寂寞的事。孫立人走了,陳明仁也走了,剩下的廖耀湘又被他自己人給上了鐐銬。但惋惜歸惋惜,林彪是不會有絲毫手軟的。

中國現代戰爭史專家王樹增在《解放戰爭》中寫道:“應該說,一九四八年十月下旬,東北野戰軍佔領錦州和長春後,在國民黨軍的東北將領中,頭腦還算清晰的就是這個廖耀湘。”

當初毛澤東之所以堅決主張打錦州,就是爲了關閉東北大門,不讓東北的國民黨部撤入關內。可是當時的國民黨部其實還可以從營口走海路撤退,這一點毛澤東和林彪是想到了的,但只能看着,因爲實力不允許再在營口布置一個口袋。

廖耀湘走出過緬甸叢林,自然一眼看出了出口在哪裏,他馬上動兵準備從營口進入華北和中原,一旦他參加了已經啓動的淮海戰役,那歷史可能就會改寫。

可是,這個時候蔣介石卻親臨瀋陽逼迫廖耀湘出遼西,他的理由是在撤退之前跟林彪來一次決戰,而這正是毛澤東和林彪求之不得的事。

這又一次顯示出蔣介石在軍事指揮上的重大缺陷:他總是拘泥於一地一時的得失,最終卻輸了全盤。

廖耀湘迫於壓力,只好驅師西進。儘管大勢不妙,但他還是想依靠自己卓越的指揮能力敗中求勝。最終國民黨最精銳的力量被堵在了東北,全軍覆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