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成帝年間,皇帝下召徵求能夠讀懂的人,那時有個叫張霸的人,他不知道《古文尚書》的存在,於是就把《今文尚書》的二十九篇加上左傳和書序的一些篇章,編了一本《古文尚書百二篇》,每篇都很短,文意也淺陋,他就把這部僞書獻給皇帝,結果被皇帝發現是假的,就被關到了監獄,第一個試圖賣《尚書》山寨貨的傢伙,最後偷雞不成蝕把米。尚書是中國第一部紀言歷史,它的意思是“上古帝王之書”,有兩個著名版本《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在清朝之前,一般通用的是後者,但是僞作。

大家好,我們的九月說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有這麼一本非常有名的經典,騙過了很多很多人,不但千年以來沒有人識破,而且人們還一直把它當作真經一樣背誦學習,一直以來口口相傳,這本書就是《尚書》。
這本書在中國可不得了,屬於四書五經之列,就是以前所有讀書人科舉必背必考的一本書,大家都背啊學啊,但居然沒人知道它是個山寨貨。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這本書又到底講了什麼呢?
《尚書》是中國最古老的記言歷史。在中國古代,史書記錄類型大概分兩種,一種是記事,一種是記言。記事是比較間接的,記言是比較直接的。記言就是大部分照搬原話,雖然也略加剪裁,但其實沒有費多少心思。記事則需要化自稱爲他稱,費的心思自然要多得多,是更難寫的。
中國記言文的歷史非常久遠,商代留下來的那些甲骨文大部分是問答對話,屬於記言,兩週金文也都是以記言爲主。《尚書》包括了虞、夏、商、週四代的歷史,其中這個虞朝,大家可能比較陌生。它是約公元前36世紀初到約公元前21世紀初的一個氏族部落,又稱虞舜,都城在今河南商丘市虞城縣。“虞朝”即史書上說的“虞舜”,指的就是舜帝姚重華。關於這四代歷史的記錄,其中大部分是命令,就是向大衆宣佈的話,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話。書中是這樣介紹號令的,行政的號令叫“誥”,與軍事有關的叫“誓”,君臣相告的話可以稱爲“謨”。
這些記下來的語言,後來被漢人編輯,就成爲了最早的《尚書》,“尚”就是“上古”的意思,尚書就是“上古帝王之書”。在儒家所傳的五經之中,《尚書》是殘缺最多,也是問題最多的。秦始皇當年曾焚燒天下詩書和諸國史記,並且禁止民間一切藏書,直到西漢惠帝年間,纔開了書禁,漢文帝更鼓勵人民獻書,於是民間藏書才重新問世。
當時收藏《尚書》的是一個濟南伏生,這裏的伏生就是秦朝的博士,這裏的博士跟我們現在理解的博士可不太一樣,博士,在秦漢時期是一種官職。職責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事務。始皇下詔燒詩書的時候,他將《尚書》藏在牆壁裏。後來天下亂,他流亡在外,漢定天下之後,他纔回家。急忙把《尚書》找出來,結果發現,已經失去數十篇,只剩二十九篇了。他將這些所剩殘篇,私自在齊魯之間教人閱讀。
後來,漢文帝知道了他的事蹟,想召他入朝,那時他已九十多歲,不能遠行到京師去。漢文帝便派掌故官晁錯跟着他學尚書,就這樣,伏生私人的教授,加上朝廷的提倡,使《尚書》流傳開來,這個版本被稱爲《今文尚書》。
《尚書》被奉爲經典之後,傳經的儒生爲了讓人尊信這本書,竟硬說《尚書》完整無缺。他們說,二十九篇是取法天象,一座北斗星加上二十八宿,不正是二十九嗎?
到了漢景帝的時候,魯恭王爲了擴展自己的宮殿,去拆毀孔子的舊宅,結果在牆壁裏得着“古文”經傳[zhuàn]數十篇,其中就有《尚書》。這些經傳都是用“古文”寫的,就是用晚周時期民間的別體字寫成的。魯恭王肅然起敬,不敢再拆房子,並且將這些書都交還孔家的主人。
後來,孔子的後人孔安國加以整理,發現其中的《尚書》比通行本多出十六篇,這個版本就被稱爲《古文尚書》。但是《古文尚書》無人能讀,所以就只能收藏在皇家圖書館裏。
漢成帝年間,皇帝下召徵求能夠讀懂的人,那時有個叫張霸的人,他不知道《古文尚書》的存在,於是就把《今文尚書》的二十九篇加上左傳和書序的一些篇章,編了一本《古文尚書百二篇》,每篇都很短,文意也淺陋,他就把這部僞書獻給皇帝,結果被皇帝發現是假的,就被關到了監獄,第一個試圖賣《尚書》山寨貨的傢伙,最後偷雞不成蝕把米。
而到了三國末年,這件事情終於被另一個人弄成功了。他就是魏國的王肅,這個人是博學並有野心的人,不單弄了這一本,他可是弄了不少“山寨貨”,有《孔子家語》、《孔叢子》等等,又僞做了一部孔安國的《古文尚書》,還假做了一個孔安國的序。對於這些,他可是給了不少心思,選取了很多書籍中的好句子,然後改頭換面,也就是我們今天俗稱的“洗稿”,他把這些句子巧妙地連接在一起,變成了這部山寨版《古文尚書》。
他把伏生留下的29篇分割成了33篇,另外再增加了25篇,共58篇,以便對得上傳說中的《古文尚書》的篇數,增加的這些篇章,滿紙都是仁義道德的格言,極力闡明儒家的“德治主義”,這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依賴的正統思想,是所謂的大經大法,足以取信於人。
但實際上,真正的《尚書》應該是“鬼治主義”的。原來西周以前,君主即教主,可以爲所欲爲,不受什麼政治道德的約束。逢到臣民不聽話的時候,只要擡出上天和先祖來,自然一切解決,這叫做“鬼治主義”。西周以後,因疆域的開拓,交通的便利,文化大開。自孔子以至荀卿、韓非,他們的政治學說都是建在人性上面。尤其是儒家,把人性擴張得極大。
儒家覺得政治良好的關鍵在於誠信,只要君主的道德好,臣民自然跟從,用不到威力和鬼神的壓迫,這叫做“德治主義”。但古代的檔案,宣揚“鬼治主義”思想的,自然比宣揚“德治主義”思想可信得多。
但是王肅的時代早已是“德治主義”的時代,於是他選擇將僞造的書從這裏下手,果然讓他成功了。當然也有另一個關鍵因素,就因爲他是武帝的外祖父,即使當時有人懷疑,也不敢說話,於是就弄假成真了。
中間又經過很多戰亂和修改,最後這部山寨的《尚書》到唐高宗時期被編進《五經正義》,從此就成爲了無可置疑的正宗儒家經典,這個狀況一直延續到清初。
其實一千年中也有人懷疑過,但都沒有實錘就不了了之,直到清朝的三位學者,閻若璩,惠棟和丁晏,三人如同接力一般不斷考證調查,一步步還原了《尚書》被僞造的蛛絲馬跡,最終將王肅揪了出來,這宗千年公案才得以定論。
他們也考證出了伏生的《今文尚書》纔是真本,讓它從千年迷霧中還原了真面目。
尚書是中國第一部紀言歷史,它的意思是“上古帝王之書”,有兩個著名版本《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在清朝之前,一般通用的是後者,但是僞作。千年之後在清代終於偵破了這樁公案,所以現在我們所說的通常是指《今文尚書》,這個過程,是不是聽起來很像偵探小說呢?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