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非洲支援20個月!中山25人醫療隊將在今年底出發!

5月20日上午,廣東省第31批援赤道幾內亞醫療隊正式組建,這是一支由25名中山醫護人員及精幹力量組成的援非醫療隊。25名隊員將被派駐到非洲赤道幾內亞的首都馬拉博、巴塔進行醫療救助工作。

即日起至11月20日,他們將在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接受6個月的出國前培訓。培訓主要內容包括西班牙語、團隊建設、綜合素質能力培訓等。今年12月將飛赴赤道幾內亞,開展爲期20個月的醫療援助。

組建一支“精兵強將”

半年速成西班牙語

根據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要求,中山市承擔組建第31批援赤道幾內亞醫療隊工作。經過前期人員徵集報名、面試遴選、綜合評價等環節,中山市從市衛生健康局、9家中山市公立醫院挑選出25名預備隊員並上報,經批覆組建隊伍。

25名廣東省第31批援赤道幾內亞醫療隊隊員中,19名隊員爲醫護人員,由內分泌科、心血管內外、中醫按摩科、普內科、普外科、婦產科、兒科、眼科、骨科、麻醉科、檢驗科組成,副高及以上職稱10人,這些醫護人員均爲中山醫療領域的"精幹力量"。

東鳳人民醫院ICU醫生林縣傑就是其中一員。”2月9日我申請支援湖北,加入了醫院的志願者羣,被確定爲中山市第五批援鄂醫療隊預備隊員。但隨着湖北新冠肺炎疫情好轉,援鄂醫療隊已逐步撤回。在看到醫院發放通知,招募援赤道幾內亞醫療隊隊員時,我又報名了援外項目。”林縣傑說。

報名後,林縣傑說服了妻子,“妻子多少還是有些擔心,因爲非洲的物質條件可能比較差。但我本身也從貧困山區一步步走出來,不怕苦,也做好了喫苦的準備。”作爲一位醫護人員,林縣傑希望去經歷更多不一樣的救治工作。

據瞭解,赤道幾內亞的第一官方語言爲西班牙語,第二官方語言爲法語。在爲期6個月的培訓中,這支援非醫療隊的隊員需要基本掌握西班牙語。“我2013年從大學畢業,現在短時間學習一門全新的語言,壓力肯定是很大的,但是語言是日常溝通的一種手段和橋樑,語言不通,開展工作就會不通暢,所以我會非常認真去學習。” 林縣傑說。

跨越“半個地球”救援

中山並非第一次

據瞭解,從1971年起,廣東省開始派遣援赤道幾內亞醫療隊,2021年將是廣東省援助赤道幾內亞的50週年。在過去的40餘年間,廣東省共派出30批援赤道幾內亞醫療隊。

赤道幾內亞,位於非洲中西部,在浩瀚的大西洋東岸,在非洲幾內亞灣溫暖的懷抱中。過去,赤道幾內亞曾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經濟曾長期困難,但經過10年的發展,目前經濟活躍,已成爲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第三大產油國。

在20年前,中山也曾派出一批醫護人員參加援赤道幾內亞醫療隊,2000年6月底,來自中山市醫療單位的9位醫務人員接受選派,組成中國援赤道幾內亞第二十批醫療隊(中山隊),奔赴赤道幾內亞,執行爲期兩年的援外醫療任務。面對沒有任何現代化醫療設施、簡陋得難以想象的工作環境,他們克服無數困難,搶救了一個個瀕臨死亡的生命。面對缺水、缺電等異常艱苦的生活環境,他們圓滿完成了醫療援助任務。

如今中山的醫療隊伍又一次擔負了援助非洲赤道幾內亞的重要使命。

“這個任務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我們知道可能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我們有信心完成任務。” 廣東省第31批援赤道幾內亞醫療隊隊長陳光衛表示。

“未來兩年時間,大家出國支援將遇到不少挑戰。出國前的半年,我們安排了半封閉式管理培訓,希望隊員能提高認識,認真學習,錘鍊本領,爲出國支援打下堅實基礎。這次培訓是一次全脫產培訓,培訓內容包括政治思想教育、業務培訓、綜合素質能力培訓及西班牙語學習等多項教程。我們希望20位學員在這裏學有所成,有任何困難都可以隨時溝通。”中山市衛生健康局局長梁衛華表示。

【南方日報記者】曾豔春

【圖片、視頻】盧子衡

【通訊員】黃海航

【作者】 曾豔春;盧子衡

【來源】 醫聊所南方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