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93年前後,洛陽發生了一件事。

武承嗣誣陷皇嗣李旦有謀反之心,武則天命來俊臣徹查。處於監視當中的李旦身邊人本就不多,大多受不住而指認李旦。唯有太常樂工安金藏剖心以明皇嗣不反,讓武則天大爲稱奇的同時,李旦也由此重獲信任。史載,李旦即位後,爲感謝安金藏,將他提拔爲右武衛中郎將。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後,擢升其爲右驍衛將軍,令史官把他的事蹟寫入唐史中,後又封賞他代國公爵位。安金藏死後,被追封爲兵部尚書。

從太常樂工到兵部尚書,安金藏義舉成就了他的逆襲之路,使他在唐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是,如果沒有他的父輩入華“唐漂”,這一切都不會發生。

莫高窟第45窟胡商遇盜圖。

當時世界上有70餘個國家與大唐有政治交往和經濟文化交流,都城長安裏來自各國的使臣、商人、留學生、學問僧等雲集成羣,以長安爲中心往來國外各地的海陸交通通暢繁忙。

公元630年,粟特人安菩隨父親來到大唐長安。作爲安國大首領,他被封爲“定遠大將軍”,後來在大唐的征戰定邊中屢立戰功。公元664年,安菩在長安病逝。30多年的大唐生活讓他改變了很多。墓誌銘上詳細地記錄了他的出身和經歷,最後墓誌蓋上寫上了“大唐定遠將軍安君志”九個大字。安菩死後,其子安金藏並沒有繼承他的封號,而是進入了大唐主流社會,躋身宮廷,成爲了太常寺太樂署一名樂工。在母親去世後,安金藏將父親安菩遷至洛陽與母親合葬。

20世紀80年代,安菩夫婦墓在洛陽龍門重見天日,墓中勒銘存記的墓誌,胡風漢俗的三彩俑,多元共存的宗教文物……莫不精美絕倫,凝聚着那個時代的珍貴記憶,處處體現出大唐王朝開放包容的精神狀態,同時也見證了中原文化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文明互鑑。

5月18日,“粟特人在大唐——洛陽博物館藏唐代文物特展”在長沙博物館開幕,以安菩墓出土三彩器、金銀器和石刻爲主,共展出洛陽博物館藏唐代文物116件/套,內容涵蓋唐代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政治制度等多個方面,分爲“絲路有來客”“ 樂居在大唐”“此處是吾鄉”三個部分講述了這個粟特人從西域來到長安,最後葬於洛陽的傳奇一生。

展覽現場

絲路有來客

唐代西北陸上絲綢之路東起長安、洛陽,向西經過中亞草原及綠洲地區,再延伸至地中海沿岸地區,把唐朝、中亞、西亞和東歐諸國連接起來。

在唐代西北陸上絲綢之路,粟特人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這個生活在中亞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之間的古老民族擅於經商,騎着馬和駱駝往返於長安、洛陽和中亞之間,販賣香料、寶石、金銀器和名馬。粟特人同中原的官方往來始於漢代,南北朝之後以“昭武九姓”的名稱頻繁出現在史籍中。唐代以後,粟特人大量入華。隨着中亞部分地區接受唐王朝管轄,越來越多的粟特人以貿易朝貢爲由,穿梭在絲綢之路往來通道上。

安菩所在的安國,在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他們在這樣的背景下來華。在這個部分以衆多的胡人俑、駱駝俑,再現絲綢之路駝鈴悠揚、中外貿易繁盛的景象。

三彩高胡帽男俑 唐 1981年洛陽龍門唐定遠將軍安菩夫婦墓出土 洛陽博物館藏

走進展廳,迎面展示的是三件三彩胡人牽俑和一件三彩駱駝。人俑體形高大,身着綠色大翻領的淺黃色大衣,內穿短裙,腰上繫有束帶和布囊,腳穿黑色長筒尖頭鞋,三件人俑手部均作出一上一下的握拳狀,很生動的表達出了牽繮繩這一動作狀態。人俑面部刻畫也較爲精細,可以通過人俑面部造型分辨出高胡帽男俑、三彩牽引胡俑爲老年胡人的形象,尖頂帽是西域及北方許多民族共同喜愛的一種頭飾。三彩束髮男胡俑則是青年胡人形象,捲髮外系一圈紅色布帶。

三彩載人駱駝 唐 1965年洛陽關林59號唐墓出土 洛陽博物館藏

駱駝在隋唐時期已成爲絲綢之路和兩京地區常見的交通工具。洛陽發現的三彩胡人牽俑一般伴隨着三彩駱駝或三彩馬出土,傳遞出盛唐時期商旅駝羣紛至沓來、長途跋涉、穿越荒漠、溝通中西的形象意境。背上墊一藍色毯子,兩峯間置一大型獸面馱包,下墊夾板,在夾板外露的各端分別繫有豬、魚、圓口小瓶和鳳首壺,馱包前後置有綠色絲卷,上坐一小人,生動地描繪了絲路商旅的情景。

此次展出了唐代漢人賈敦賾墓中出土的駱駝俑,沒有祆教神獸圖案。

三彩駱駝皮囊上有一種神獸的圖像,被研究者認爲是祆神的化身。粟特人信封祆教,即古代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因爲該教拜火,以火光代表至善之神,故又稱爲拜火教。同時該教還拜日月星辰,故又名爲祆教。隨着粟特人入華,中原地區出現了不少胡祆神廟。

安菩墓誌 唐

1981年洛陽龍門唐定遠將軍安菩夫婦墓出土

洛陽博物館藏

安菩墓誌釋文

唐故陸胡州大首領安君墓誌

君諱菩,字薩。其先安國大首領,破兇奴衙帳,百姓歸中/國。首領同京官五品,封定遠將軍,首領如故。曾祖諱鉢/達幹,祖諱系利。君時逢北狄南下,奉敕遄征。一以當千,獨掃蜂飛之衆。領衙帳部落,獻馘西京。不謂石火電輝,風燭難住。粵以麟德元年十一月七日卒於長安金城坊之私第,春秋六十有四。以其年十二月十一日旋窆於龍首原南平郊,禮也。夫人何氏,其先何大將軍之長女,封金山郡太夫人。以長安四年正月廿日寢疾,卒於惠和坊之私第,春秋八十有三。以其年二月一日殯於洛城南敬善寺東,去伊水二里山麓,禮也。孤子金藏,痛貫深慈,膝下難捨;毀不自滅,獨守母墳;愛盡生前,敬移歿後;天玄地厚,感動明祇。敕賜孝門,以標今古。嘉祥福甸,瑞草靈原。鄉曲蔭其風,川塗茂其景。粵以景龍三年九月十四日於長安龍首原南,啓發先靈,以其年十月廿六日於洛州大葬,禮也。嗣子游騎將軍鬍子、金剛等,罔極難追,屺岵興戀。日彌遠而可知,月彌深而不見;與一生而長隔,悲復悲而腸斷。嗚呼哀哉!

安菩墓誌是目前關於安菩的唯一文字資料。蓋爲盝頂上刻“大唐定遠將軍安君志”9字,楷書,四剎和四邊皆刻卷草紋。墓誌石正方形,志文行楷,22行,滿行22字。從志文可知,安君諱菩,字薩,是西域昭武九姓安國大首領的後裔。安菩出生於公元600年前後,公元630年隨父來到大唐,被封爲五品京官和定遠將軍。他在大唐的征戰定邊中,屢立戰功。

“樂居在大唐”

粟特人入華後,積極參與唐代的政治、經濟生活,同時他們所帶來的習俗、歌舞、音樂等異域文化,成爲當時社會生活的一部分,爲大唐的社會生活增添了亮麗的色彩,同時他們也深受漢文化的影響,融入到唐代社會中。這部分展示了唐代文武官俑、三彩男女侍俑、騎馬俑、樂舞俑等器物。

展覽現場

在唐代治亂盛衰中,文官執筆安天下,武將上馬定乾坤,統治者特別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任用。太宗時期廣開才路,士庶並用,新故並用,漢夷並用。安菩來到大唐後,被封爲定遠將軍,在定邊征戰中屢建戰功。他們這些異域的文人武士與中原的官員們,共同書寫了大唐盛世的瑰麗篇章。

女俑像

從左至右分別爲三彩高髻女俑、三彩螺髻女俑、三彩雙丫髻女俑、三彩單刀髻女俑

1981年洛陽龍門唐定遠將軍安菩夫婦墓出土 洛陽博物館藏

男俑羣像

唐代官僚、地主家中普遍使用奴婢、僮僕。據文獻記載,郭子儀有“家人三千”。安菩作爲大唐的胡人官員,他的家中也有一定數量的婢僕。這些婢僕,女性穿裙梳髻,胭脂粉黛;男性穩重肅穆,謙恭有禮。他們組成了唐代最真實的社會場景。

三彩胡人騎馬俑 唐1981年洛陽龍門唐定遠將軍安菩夫婦墓出土 洛陽博物館藏

騎者爲胡人,頭戴黑幞頭,高鼻深目,粗眉大口,絡腮鬍須。

唐1981年洛陽龍門唐定遠將軍安菩夫婦墓出土 洛陽博物館藏

三彩風帽騎馬俑 唐 1981年洛陽龍門唐定遠將軍安菩夫婦墓出土 洛陽博物館藏

三彩騎馬女俑 唐 1981年洛陽龍門唐定遠將軍安菩夫婦墓出土 洛陽博物館藏

唐人愛馬,唐代的馬不僅廣泛地用於戰爭、交通、驛傳,還大量地用於宮廷貴族的社交和娛樂活動。狩獵之風盛行,馬球運動也風靡全國,女子們也經常躍馬馳騁、上場擊鞠。史料記載,安菩所在的安國曾向唐朝進獻名馬。在安菩墓中,出土了三彩綠障泥紅釉馬,還有不少三彩騎馬俑,男女皆有。

彩繪釉陶樂俑 唐 2009年洛陽賈敦賾墓出土 洛陽博物館藏

這件樂俑懷中所抱樂器爲琵琶。絲綢之路的暢通使古代中國和波斯以及印度等國進行了文化交流和樂器的流通,四弦以及五絃琵琶流入到中原,琵琶藝術獲得了更好的發展。

彩繪陶樂舞俑 唐 1991年洛陽孟津岑氏墓出土 洛陽博物館藏

一組十件,由樂俑和舞俑組成,皆彩繪。樂俑六件,作吹奏或彈奏樂器狀;舞俑四件,其中二件頭梳高髻,另外二件頭梳雙環髻。此組女俑造型優美,均粉面朱脣,眉心間飾紫色花鈿,脣邊飾黑色圓點狀假靨。樂者、舞者因身份不同而服飾、妝扮不同,生動展現了唐代女性之美。

三彩黃綠釉伶俑 唐 1981年洛陽龍門唐定遠將軍安菩夫婦墓出土 洛陽博物館藏

爲女扮男裝伶俑。頭戴黑色高冠,冠上飾淺浮雕草葉紋。面目俊俏,柳葉眉,紅脣微啓。

粟特人能歌善舞,隨着粟特人大量入華,粟特音樂藝術也開始東傳。安菩之子安金藏成爲了太常寺太樂署樂工。域外的樂舞競技傳入中原,爲唐代人多元化的休閒生活提供了諸多選擇。這個部分除了展示安菩墓中出土的樂俑外,還展出了2009年洛陽賈敦賾墓中出土的釉陶樂俑和1991年洛陽孟津岑氏墓出土的一套彩繪陶樂舞俑。有琵琶樂工,有婀娜舞者,生動展現了大唐時期的樂舞之美。

“此處是吾鄉”

公元709年,安金藏將其父自長安遷葬於佛教聖地洛陽龍門,安菩墓在墓葬形制、葬具使用、隨葬品組合等方面投射出唐代入華粟特人思想領域的駁雜狀態。在喪葬文化上,入華粟特人深受中原文化影響同時,仍然保持有粟特人的某些習俗。他們或信奉舊邦的祆教,或尊崇天竺的佛法,或沉浸於中原本土儒道之風。多元宗教信仰元素,折射出唐代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盛世氣象。展品主要涉及佛教、祆教和景教等。

三彩天王俑 唐 1981年洛陽龍門唐定遠將軍安菩夫婦墓出土 洛陽博物館藏

白瓷淨瓶 唐 1981年洛陽龍門唐定遠將軍安菩夫婦墓出土 洛陽博物館藏

受唐代人“事死如事生”的傳統喪葬信仰影響,安菩墓中出土了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瓶、盤、盂、罐等器皿,其中多爲專用陪葬的明器。這件白瓷淨瓶整體似瓶,上有塔式寶頂蓋,蓋與瓶身成一體,頂有小孔。通體施白釉。淨瓶是僧人遊方時隨身攜帶貯水以便飲用或洗手的瓶子,亦稱“澡瓶”。

羅馬金幣 唐 1981年洛陽龍門唐定遠將軍安菩夫婦墓出土 洛陽博物館藏

這枚金幣發現時,握於西棺牀死者的右手,他的左手是一枚唐朝“開元通寶”錢幣。這種安排被視爲安菩後人源自粟特族屬的紀念和追憶,又是他們融入漢族傳統文化的獨特方式。金幣正面爲一頭戴王冠、留長鬚的半身男像,兩側有十字架,背面是雙翼勝利女神像。金幣應爲東羅馬皇帝福克斯的鑄幣,其鑄造年代爲公元602-610年。

着唐裝觀展的觀衆。圖片來源於長沙博物館

本次展覽執行策展人孫田介紹:“安菩墓中當時一共出土了129件器物,有50件三彩器。單憑這個墓葬,還不能完全展現當時的生活。爲了讓展覽更豐富,展示更全面,我們還選用了同時代中賈敦賾以及洛陽孟津岑氏墓中出土的精美文物。作爲生活在同時代的大唐官員,粟特人安菩和漢人賈敦賾在出土墓葬中都有駱駝、人俑出現,印證了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

安菩的一生是入唐粟特人的一個縮影。除了安菩外,中原地區還發現有許多粟特人的墓葬。比較有名的有北周時期的安伽墓,北周史君墓等。“以安菩爲代表的粟特人爲盛世唐朝帶來了自己的民族風俗,着胡裝、食胡食、奏胡樂、跳胡舞,對當時的社會風氣產生了一定影響。同時,粟特人在中原文化薰陶之下,開始接受漢族的生活方式,在道德價值觀念、婚姻、喪葬習俗等方面出現了明顯的對漢文化的認同。”以安史之亂爲分水嶺,粟特人在唐朝的境況急轉而下。因安祿山和史思明的胡人血統,中原漢人排斥胡人風潮興起,促使粟特人以更改姓氏掩蓋胡人特徵而進一步漢化。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多元和包容”。在長沙博物館副館長李歷松看來,鼎盛時期的大唐把這兩點做到了極致。本次展覽由長沙市文化旅遊廣電局主辦,長沙博物館、洛陽博物館共同承辦,2020年5月18日——2020年8月23日免費展出。因疫情影響,開放時間爲上午10點至下午4點,15:30停止入館,每天參觀人數限額1200人,網上預約每日限800名,觀衆持預約憑證掃碼入館;現場取票限400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