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固收+”策略產品漸成市場寵兒)

 風險收益特徵和波動性介於權益類基金和純債類基金之間,有較好風險收益比的“固收+”策略產品正在成爲市場的寵兒。

目前,利率市場化正面臨提速,疊加利率快速下行,貨幣市場利率進入“1”時代,“固收+”策略產品近期頗受追捧,基金公司也爭相佈局。對此公募基金人士表示,在今年股債市場相繼出現調整的背景下,“固收+”策略不失爲比較好的投資策略。

股債資產優化配置

目前,市場對“固收+”策略尚無明確定義,在Wind等數據平臺上也沒有“固收+”策略產品的分類。業內人士介紹,該策略是指在固收投資基礎上,疊加其他類別的投資,比如股票等權益類資產,以期在獲得穩健收益的同時,能進一步提升收益率。

盈米基金副總裁、盈米FOF研究院研究總監楊媛春介紹,目前的“固收+”策略基本都是通過股債類資產不同比例的配置,來儘可能實現組合的年化收益目標和控制組合的波動率。這個策略的核心是股債資產從長期看具備負相關性,在此原理下,通過股債資產的搭配,可以降低組合內資產的相關性,優化組合的收益回撤比。

對應基金分類,“固收+”策略的產品類型主要包括二級債基、偏債混合型基金等類型。W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19日,市場上可統計的512只二級債基中,505只今年取得正收益,平均收益率爲8.51%,前海開源弘豐、廣發聚鑫等收益率排名靠前的產品收益率超過20%,平均最大回撤爲-4.17%。327只偏債混合型基金中,324只今年獲得正收益,平均收益率達10.24%,銀河銀泰理財分紅收益率達到46.28%排名第一,泓德致遠、易方達安心回報等產品收益率也超過30%,平均最大回撤爲-3.76%。

今年新發基金中,一些採用“固收+”策略的產品也取得了可觀的首募規模,比如今年2月發行的鵬揚景沃6個月持有,首募規模達50.51億元,5月8日發行的博時恆裕6個月持有,4個交易日募得46.77億元。

風險收益比較好

業內人士介紹,“固收+”策略產品在今年的走紅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市場方面,今年開年後,受疫情以及海外市場波動影響,A股市場一度持續調整。近期,A股市場逐漸企穩,但債券市場又陷入調整。權益與固收市場相繼調整,“固收+”策略的特點使其風險收益特徵和波動性介於權益類基金和純債類基金之間,有較好的風險收益比,在波動的市場上具有一定的優勢。

“針對個人投資者而言,基金組合策略最好是能夠全天候持有的策略,讓個人投資者能安心長期持有,無需在基金投資上花更多的時間和產生不必要的焦慮。”楊媛春指出,純固收資產的優勢是波動低,淨值增長相對平穩,然而也有一定劣勢。“固收+”策略的核心是利用了股債資產的負相關性,在債券資產相對不利的時候,往往意味着權益類資產會有一定機會,“固收+”組合可以在兩類資產間通過比例的配置和債券類資產久期的調整,爲投資者實現適合現在市場下的資產配置。

與此同時,傳統理財也面臨收益持續下降的窘況。5月20日,餘額寶平臺上的貨幣基金中,僅有交銀現金寶A和農銀日日鑫貨幣A兩隻產品7日年化收益率超過2%,其他產品均在2%以下,最低僅爲1.17%。“理財淨值化是‘固收+’發展的長期驅動力。”金鷹基金絕對收益投資部總經理林龍軍說。

爲了填補穩健收益產品中的缺口,大中型基金公司發力“固收+”領域,還有銀行向基金公司定製“固收+”策略產品,一經推出頗受歡迎。以浦發銀行向廣發基金定製的廣發恆隆一年持有期爲例,該基金3月發行,3個交易日便募得24.96億元。

林龍軍進一步補充表示:“利率市場化提速,疊加利率快速下行,貨幣市場利率進入‘1’時代,固收產品必須有‘+’,才能滿足傳統的理財需求,而且基金公司在‘+’領域本身具備先發和比較優勢。”

“敢於擁抱適度的波動”

對於債券市場未來的走勢,廣發基金固定收益管理總部認爲,二季度債券市場的定價關鍵因素還是經濟基本面的反彈幅度。總體來看,經濟基本面走勢對債市尚不構成明顯反轉風險。流動性的確定性仍然較高,在外需承壓的背景下,投資的溫和反彈可能並不會帶來貨幣政策的明顯收緊,因此資金面短期內維持偏寬鬆狀態的概率較大,整體對債市影響仍以利多爲主。

楊媛春認爲,單就債券資產而言,主力券種的收益率基本都低於2008年的最低點,目前從風險偏好和政策面來看,債市不具備大的機會。

鵬揚基金總經理楊愛斌指出,今年產品策略的核心就是圍繞股債混合,“固收+”是最佳的投資選擇,股票稍微少一點,債券稍微多一點。

當前市場環境下,“固收+”基金應該怎麼“+”?林龍軍認爲,需引導客戶正視波動的兩面性,敢於擁抱適度的波動,換取更高的收益;另外應該尋找以時間爲友的資產,可轉債和股票領域目前屬於現階段高勝率資產。

在具體的投資策略上,景順長城基金經理毛從容表示,債市投資將重點佈局利率債、可轉債和信用債。權益投資方面,從中長期看,他看好景氣度更爲確定且持續性更強的科技成長板塊,如互聯網流量相關品種。在全球疫情得到緩解後,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也將成爲重點看好板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