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拉迪沃斯託克,原名海參崴,曾爲中國領土,17世紀中期,沙俄開始伺機東侵,尋求在遠東地區開拓港口。


1860年俄羅斯帝國逼迫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條約》,清政府割讓了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約4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其中包括海參崴。


由於海參崴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較優良的港口條件

1871年俄羅斯在此建設軍港,且將太平洋艦隊駐地從尼古拉耶夫斯克遷於此地。

但由於海參崴離莫斯科距離達上萬公里,發展緩慢。


1903年起西伯利亞大鐵路莫斯科至海參崴直達鐵路線建成後,城市發展迅速,成爲俄羅斯在遠東的重要城市和港口。


俄羅斯遠東部分氣候苦寒,人煙稀少,但海參崴緯度相對較低,相對更適宜人類生存,因此俄羅斯將海參崴建設成爲其遠東的政治、軍事、文化及貿易中心。


“海參崴”由此成爲戰略要地,戰時兵家必爭。

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戰爭中,日本帝國海軍曾突襲海參崴,但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堅守住了要塞。


對馬海戰中,萬里遠征的俄國太平洋第2、第3分艦隊除3艘逃往海參崴之外,其餘全軍覆沒,若沒有海參崴作爲戰略支撐,俄羅斯將更爲窘迫。

可見海參崴是俄羅斯遠東的戰略支撐點。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協約國集團於1918年派遣軍隊在俄國遠東海岸登陸,直接武裝支援俄國白軍推翻在遠東的布爾什維克地方政權。

1918年以日軍爲主力的協約國聯軍再次攻擊並佔領海參崴,艦隊進駐金角灣。


爲了應對協約國的武裝乾澀,蘇聯於1920年4月6日成立遠東共和國,名義上是獨立的,但主要是蘇聯控制,目的是在蘇俄和被日本佔領的濱海地區之間建立一個緩衝地帶。



蘇聯紅軍很快就擊敗了高爾察克白軍判亂,1920年6月,美國、英國與其它盟友從符拉迪沃斯託克撤出了干涉軍。1920年7月5日,日本與遠東共和國簽署協議,日軍撤出外貝加爾。

1922年獨木難支的日本軍隊在蘇俄的軍事壓力下不得不再次撤兵到《朴茨茅斯和約》一線。

日本從海參崴撤退後,1922年11月5日,遠東共和國撤銷合併到蘇俄,成立遠東州。


1954年,時任蘇共第一書記赫魯曉夫到臨此城,並表示其可以跟美國的舊金山相比,

更加牢固了海參崴作爲蘇聯遠東最重要城市的地位。



現符拉迪沃斯託克除作爲太平洋艦隊的總部外,還作爲俄羅斯遠東地區最大的軍事港口,駐紮着太平洋艦隊主力第36水面作戰師和第44反潛作戰旅等部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