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的《清平乐》终于完结了,无数的人纷纷松了一口气,为什么?这部剧首次砸穿了大部分人的期待底线。别的剧顶多被骂食之无味,而这个是吃了反胃。

首先,选择宋仁宗替代公主成为主线剧情估计是为了凸显一个大男主励志的一生。但看到结局,也没瞧见励志在哪里,宋朝最诟病的国力薄弱着墨不多,励精图治看不到,反而陷入儿女情长鸡毛蒜皮家庭琐事人设一路崩坏,慢慢有了爹味。看到有人说这个剧拍成了爹道,还挺有道理的。

这样的大男主剧也只是在结局强行男主了一把,最后,公主,怀吉,茂则,皇后……都心心念念官家,连官家自己,也爱上了“自己”。嗯,这真不是杰克苏?

最开始剧方在片头宣传帝后之爱,看了一半后才知道被骗了。这个官家吧,到死也没有表现出夫妻之爱,不知道是编剧的问题还是演员的演技太烂。据说之前和贵妃的和解戏份也删除了,感觉也是剧方的无奈之举?毕竟比较贵妃和皇后,现实中的女人都会觉得官家更爱前者?

曹皇后的人设也是被骂的,一个本身智慧的女人,一个稳如泰山的女人,在正午的镜头下,居然成了一个舔狗存在?和官家疏离了大半辈子,临死前来一句“带我走”,观众估计压根没看懂这个人的情绪是怎么来的。对待她人都温润如玉,对待公主就冷漠?难怪江疏影说没有理解角色。

贵妃前期很惹人讨厌,演员戏外被说像刘亦菲碰瓷了,戏内把恋爱脑诠释出来了。但这样的人物压根不讨喜,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贵妃下线早,才没有在最后陷入人设持续崩塌的局面。

其实你说《清平乐》没有半点优点也是不对的,从正午的野心可以看出,这个剧最开始是奔着“孤城闭”的悲情色彩去的,要诠释出帝王无人之巅的估计无奈和皇家生活的不幸牺牲,所以用“孤城”来“关闭”一生的宿命。但导演和编剧拍着拍着就走歪了,最后成了记流水账,封建父母成了罪魁祸首,子女们成了牺牲品。但,这和“清平乐”有什么关系?何来清平?何来喜乐呢?

感慨一下,可能还是目前编剧和导演的问题,张开宙比较慢热,拍的作品温吞,没啥戏剧冲突,需要搭配逻辑缜密的剧本。但《清平乐》明显不是,开头没啥冲突就算了,中间突然插入一大部分贾婆婆的啰嗦剧情,后续又让原著精华公主的戏份奇奇怪怪,想要讲述克己复礼十全十美,但是最后编剧体现出来的,则是假仁假义虚伪封建。

最后,还是想说一下这个剧的某些台词问题。。。之前《余欢水》被诟病女权问题,加上《娘道》中对于生儿子的激烈看法,这些年下来,其实观众对于这些影视剧中此类观点输出都是有自己的明镜的。而本次《清平乐》中,出现了这些台词…………

说做母亲,能让濒死的人重生。

皇后斩断宫女情缘,宫女出去嫁人后回来哭着感谢皇后,说生了儿子是重新投胎。

就连公主,也是一堆人催着她生儿子,而且把她要过好日子的条件和生儿子挂钩了起来。所以,这个剧到底是歌颂生儿子还是鼓励女性勇敢选择自己命运?

如果说早年的大女主,打着女强的旗号其实是走了白弱幼靠男人的路线令人不适,如今的部分影视剧中女性角色,已经开始走上了一种“生儿子得到幸福”的价值观输出,除去《延禧攻略》之外,《如懿传》也是沉浸在生孩子的氛围中,这其实是一种倒退。

而关于《清平乐》这样的价值体现,如果按头古代正常的思维去看待,其实不太利于当下影视剧未来女性角色的突破。好的文娱作品应该服务于当下而非梦回大清,一味用娘道爹道的思想拍剧,恐怕就连正午,最后也会一败涂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