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時有個大西北的商人非常有錢,見到喜歡的就買,沒多長時間就蒐集到一堆“寶物”,什麼清代官窯、明代佛像、漢代玉器等等,然後帶着這些東西去找馬未都幫忙鑑定,馬未都上手仔細一看,樂了,雖然這些古董表面全是泥土,但一眼全假,連個像模像樣的假包漿都沒做好,地攤貨級別。馬未都聽完就知道商人肯定上當了,荒無人煙的大墓卻完好無損,過去的盜墓賊沒盜,考古隊也沒找到,偏偏就被你們發現了,而且一挖一個準,出來的全是“國寶”,還是好幾個朝代的東西,這種幾率比中彩票還低。

古玩行的一句忠言:有錢無眼莫進來。衆多行業中,收藏圈是公認的“水深”,因爲它太考驗人性,而人性恰恰是最經不起考驗的。搞收藏,講究的是文化修養和知識沉澱,但現實大多數情況是藝術品味只能排第二,投資賺錢纔是首位,因此針對各種藏家的“做局”,便層出不窮。

盛世收藏興起,一些人積累了可觀的財富,便也想買些古玩作爲投資或傳家寶,但真正的文物要麼都在博物館,要麼早些年被有眼力的藏家撿乾淨了,市場上大多都是現代仿品,想尋覓真、精、稀的好貨,談何容易。有些藏家哪裏受得了幾十年如一日的學習和實踐,想一步到位成爲“國寶”擁有者,便動起了歪腦筋,打起古墓的主意。

著名收藏家馬未都,早年就親自見識過別人的“出土文物”。當時有個大西北的商人非常有錢,見到喜歡的就買,沒多長時間就蒐集到一堆“寶物”,什麼清代官窯、明代佛像、漢代玉器等等,然後帶着這些東西去找馬未都幫忙鑑定,馬未都上手仔細一看,樂了,雖然這些古董表面全是泥土,但一眼全假,連個像模像樣的假包漿都沒做好,地攤貨級別。商人不信,表示這些東西都是自己帶着人親自在墓裏挖出來的,怎麼可能有假?

仔細聽完經過,馬未都冷汗就下來了!原來商人認識了一夥“支鍋”,他們搭班子盜墓,有位“高手”聲稱自己通過“分金定穴”之術找到一個大墓,便帶着商人開了幾天車來到一處荒無人煙的“風水寶地”,現場一夥人當着商人的面挖開古墓,把“寶貝”一件件的拿上來。這種情況下,商人自然深信不疑,花了很多錢全部買下來,所以馬未都說是假的,他打死也不相信。

馬未都聽完就知道商人肯定上當了,荒無人煙的大墓卻完好無損,過去的盜墓賊沒盜,考古隊也沒找到,偏偏就被你們發現了,而且一挖一個準,出來的全是“國寶”,還是好幾個朝代的東西,這種幾率比中彩票還低。那羣騙子擺明了就是欺負商人沒眼力,看不出古董真假,便用這種方式將潘家園的地攤貨高價售賣,一個不復雜的局,卻能很輕易的讓人乖乖掏錢。

這種局其實就是古玩行“埋地雷”的升級版,騙子剛開始並不會拿出好東西,而是帶着藏家一起跋山涉水,經歷各種“曲折”,最後才“苦盡甘來”找到“古墓”,現挖現賣。其實一羣人除了藏家全是騙子,他們各種烘托氣氛,將“盜墓”做的有模有樣,碰到生瓜蛋子就挖個大坑,碰到稍微有些警惕的就找個古代的空墓,然後將事先埋進去的假古董當面挖出來,很多人在“撿漏”的誘惑下,根本考慮不到這種“好事”有多少漏洞,近些年被騙到傾家蕩產的藏家也屢見不鮮。

其實只要保持警惕性,自身有一定的鑑賞經驗,這種騙局很容易識破。但馬未都說過,騙局最狠的地方在於,它完美擊中人性中的弱點,人一旦被貪婪衝昏了頭腦,是不考慮後果的。所以如果自身沒有收藏經驗,再有錢也不要輕易入行古玩圈,這是多少人用喫虧上當總結出來的教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