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捱打,已經成爲中國武術界的日常,太極、詠春、八卦各大門派前仆後繼,不是在捱打,就是在捱打的路上。從訓練水平、職業態度的差距來看,中國武術掌門捱打再正常不過了。如果不能正視差距,他們不僅過去曾經捱打、現在正在捱打,將來仍將繼續捱打。 




你知道直挺挺地倒下去是一種怎樣的場面嗎?

太極宗師馬保國親身爲大家演示了。



這一場面就發生在前天。在山東的一場擂臺賽中,混元形意太極門創始人馬保國在比賽中僅用時30秒就被擊中面部,倒地不起。

擊倒他的,是50歲的業餘選手王慶民。根據王慶民在所的山東金鼎智達武術健身俱樂部的聲明,王慶民實屬民間傳統武術愛好者,在部隊學過一些擒拿格鬥,退役後主要學習形意拳,僅此而已。

這是賽前馬保國發布的微博:



這是他賽後發佈的微博:



顯然馬保國並沒有爲傳統武術正名,他只是爲自己的健康狀況正名了一下。

馬保國並不是第一個在擂臺上被痛打的傳武大師。在他之前,太極雷雷、裏合腿田野等多名大師都已經栽過了跟頭。

大師捱打,已經成爲中國武術界的日常,太極、詠春、八卦各大門派前仆後繼,不是在捱打,就是在捱打的路上。

每個大師上臺之前都自信滿滿,聲稱要教訓無知狂徒,爲傳統武術正名。一登擂臺,卻又紛紛丟盔棄甲、臉腫鼻青。

爲什麼中國的武術大師如此不堪一擊?

掌門花式捱揍史 史上最快倒地:雷雷

第一個開啓傳武擂臺之旅的是太極傳人雷雷。



雷雷對傳統武術,尤其是自己修習的太極充滿自信,對現代搏擊頗爲不屑,自稱能輕鬆破解MMA(綜合格鬥)中公認無解的技術裸絞。因此與退役MMA選手結下樑子,約了一架。

在開戰之前,雷雷擺出了白鶴亮翅的抱架:



這個抱架很帥,但是不太實用:三秒鐘過後,雷雷就被擊倒在地,並被按在地上痛毆,在比賽僅進行了10秒鐘的情況下,裁判不得不提前中止比賽,解救雷雷。



在賽後採訪中,雷雷表示摔倒並不是因爲對手的拳太重,而是自己腳底打滑;

交手中落入下風則是因爲手下留情,沒有使用內力。

被問及爲什麼有內力不用,雷雷表示:可能會出人命,術高莫用。

值得一提的是,馬保國在賽後曾點評:雷雷不懂實戰,不懂接手,而自己則懂得接化發,可以唱着歌破裸絞。

史上首位被裁判KO的選手:鄭家寬

鄭家寬身兼詠春、太極兩派弟子身份。一方面,除了自稱習得失傳已久的《五枚師太古詠春金雞拳》外,他還拜入太極大師馬保國門下成爲入室弟子。

去年五月,鄭家寬與跆拳道選手張龍進行了一場跨界對決。



在比賽中,鄭家寬多次使用掐喉嚨等犯規動作,先後被裁判警告三次,最終被張龍使用十字固技術制伏。



正常來說,此時比賽勝負已分,雙方應當握手言和。惱羞成怒的鄭家寬卻在起身之後偷襲對手。此時,看不下去的當值裁判出手了,他使用一招裸絞從背後再次制伏了鄭家寬。



由於本場比賽,鄭家寬成了有史以來第一個被對手和裁判先後制伏的男人。

雙拳不敵一手:餘昌華

太極輸了,中國功夫沒輸,畢竟其他門派還沒有出手。很快,兩位詠春高手也站出來向現代搏擊宣戰。

他們是一對師徒,師傅餘昌華是詠春六段,據稱是葉問徒孫,徒弟丁浩年齡26歲,正是拳怕少壯的年紀。



和餘昌華對壘的是業餘拳擊手熊呈呈。據熊呈呈稱,他右臂曾受嚴重傷病,所以右臂背在身後,打拳只用左手。

可能是缺乏對陣獨臂選手的經驗,餘昌華的詠春寸拳、標指等高級技術無從施展,反而很快被讓了一隻手的熊呈呈擊倒在地:



原定三回合的比賽在進行了一回合後,裁判宣佈提前結束,因爲比賽已經沒有懸念。

賽後,餘昌華總結了比賽失利的部分原因:

首先,自己帶傷上陣,但是很硬漢,沒有對外聲張。



其次,食宿不到位,7個人才兩個菜,沒有喫飽。



再次,比賽場地突然由廣東改到北方,氣候不適應,牙疼、流鼻血,影響競技狀態。

雖然裁判判餘昌華負,但他認爲:熊呈呈在攻擊我的過程中有效的擊中的話,就一兩拳。

也就是說自己沒輸。

一場比賽被打倒六次:丁浩

餘昌華的弟子丁浩則主動向年齡比自己大13歲的選手發出挑戰,誓要爲師門報仇。



一開場,他就使用詠春寸拳連續攻擊對手的頭部,孰料對方被擊中幾下後並未受傷,反而將丁浩摔倒在地。此後丁浩連續被擊倒六次,裁判宣佈比賽結束。



除了師傅餘昌華總結的部分原因,如食宿、氣候之外,丁浩還提出一個更尖銳的問題:場地都是對方的人,贏了可能走不掉。

有媒體採訪了當值裁判,他對丁浩的評價是:一分鐘後還在堅持還是挺頑強的。

對於這場比賽,詠春全國總會表示:二人不能代表詠春。

開局掛彩:田野

接下來粉墨登場的是裏合腿高手田野。



田野的看家功夫是腿法,自稱曾打敗俄國80KG級拳王。

他的出場look是貂皮大衣,賽前宣言是:要用裏合腿和鐵牛肘讓大家知道什麼是中國傳統武術。

比賽開始後,田野開始了狂風驟雨的攻勢,不停用擺拳攻擊對手頭部,攻勢雖猛,對方卻無動於衷。反而是田野捱了一套肘擊+上勾拳之後,馬上血流滿面,緊急包紮。



帶着紗布的田野在第二回合進行1分42秒之後,被一記飛膝擊倒,比賽結束。



賽前豪言要秀出的裏合腿和鐵牛肘也沒來得及施展。

幾天後,有人在火車站遇到了田野,他獨自一人拎着旅行箱,走路一瘸一拐,顯得頗爲落寞。



傳統武術最大的問題就是自己把自己騙了

太陽底下無新事,捱揍的滋味,田野、雷雷的師父、師叔們早就品嚐過了。

上個世紀,香港武術界曾多次到東南亞交流,次次都是慘敗而回。

1958年,香港太極拳師40秒被泰拳拳手擊昏

1974年,中泰拳師生死決鬥,中方0勝4負

早在民國時期,由於實戰能力堪憂,有識之士對於國術向何處去這一問題就進行了深入探討,主流意見是:練國術目的是要積極的來鍛鍊國民的體魄,並不是目的就在於格鬥,套路形同體操,恰好合用。

1955年,國家體委正式取消了對抗形式的武術比賽,以套路表演爲主,武術全面體操化,距離實戰就更遠了。

出生於1915年的國家級榮譽武術裁判康紹遠,從民國時期就開始學習國術,是中國屈指可數的武術九段之一,親身經歷了傳統武術套路化的進程。



他對武術的看法是:武術就是套路,套路的形成才表明了武術的形成。武術不是起源於技擊,而是起源於舞蹈。不能因爲動作跟技擊好像類似、相同,就誤認爲武術是爲了打人的技擊性練習。

對於武術的實戰能力,他評價道:年輕時,我也是堅信武術的技擊性。後來接觸了拳擊、摔跤、擊劍以後,從武術與這些項目的比較中,我才發現,武術就是一個鍛鍊項目和鍛鍊身體的各種姿勢:如果不練習拳擊、摔跤、擊劍等項目,你是不會認清這個問題的。並且,從技擊的角度來看,只練武術在認識上會走上歧路。



可惜大多數傳武練習者並不具備康紹遠先生的自知之明。

喬治奧威爾在《1984》中寫道:無知即力量,這句話很好地解釋了雷雷、田野們的自信來源。

在嚐到現代搏擊的鐵拳之前,這些沉浸在個人世界的大師們,既沒有經歷過科學的訓練,又嚴重缺乏實戰經驗,以至於對現代搏擊體系訓練下的對手一無所知。

拳擊手的力量

拳擊手的速度

拳擊手的敏捷性

經過長期的發展,現代搏擊早已成爲一門包含理論、裝備、訓練方法、飲食調配、心理輔導在內的精細科學,一項經受全世界十億雙眼睛考驗的成熟項目。

相比之下,傳統武術仍在閉門造車,既不重視訓練,也極少實戰,不強調力量、速度、體能,反而沉迷於玄而又玄的內力、寸勁。

在某檔尋找武術大師的節目中,雷雷曾展示過自己的獨門神功:向一隻西瓜拍出一掌,然後讓工作人員把西瓜切開,西瓜內部看起來像是腐壞了一般。

雷雷解釋道:這便是內力的作用。



事後有記者透露,雷雷所拍打的西瓜,在表演之前已被工作人員做過手腳。

其實,就算能打壞一個西瓜,又有什麼值得一提的呢?中國運動員林丹可以用羽毛球輕鬆打穿西瓜,靠的並不是什麼祕不外宣的神功,就是大力出奇跡而已。



在擂臺上,無論是呂剛的點穴還是田野的裏合腿亦或詠春的粘手、太極的卸力,最終都沒有讓傳武大師們逃過被直拳與飛膝KO的命運。

希望這些捱揍的慘痛經歷能讓傳統武術愛好者意識到,作爲一項運動,格鬥並沒有什麼反物理規律的神奇竅門,它遵循一切運動項目的普遍規律:更快、更高、更強。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既然格鬥是一項運動,那麼格鬥家首先應該是優秀的運動員,但任何項目裏的像樣運動員都不會有田野、雷雷這般糟糕的身材管理在他們身上幾乎看不到任何訓練痕跡。

大腹便便的裏合腿大師

他們的實戰表現正與他們的身材相配與格鬥選手的比試幾乎都是一邊倒的慘敗。

他們的拳頭綿軟無力,對手甚至懶得防守:

田野VS格鬥狂人

丁浩VS熊呈呈

他們的抗擊打能力極差,連簡單的直拳都防守不住:



同樣乏善可陳的還有他們的體能狀況。

昨天(6月26日),坐擁近200萬粉絲、號稱精通八極拳、千斤墜、寸勁掌的散手大師劉俊擂臺對陣職業選手薄福凡,結果比賽進行1分鐘後就因體力不支棄權。

開場10秒鐘後,劉俊向裁判表示:累死了

沒有基本的身體素質,一切技術都是空談。

不久前,71歲的施瓦辛格就用親身經歷證實了身體素質的重要性。

當時,施瓦辛格正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出席推廣運動與健身的阿諾德體育節。

現場粉絲火爆如潮,斯瓦辛格背對演講臺侃侃而談。

突然,一個黑影劃過圍觀羣衆頭頂上空,飛速躍起,合併雙膝用盡全身力氣,對準他的後背猛踹過去。



結果,施瓦辛格只是踉蹌了幾步。



反倒是偷襲者臉朝地面,被一股強大的定力,反彈下去,重重摔倒在地。

涉事男子當場摔個四仰八叉,保安人員立即上前將其按住並制服。

施瓦辛格毫髮無傷,事後他在推特上這樣回覆襲擊我還以爲只是被人羣擠了一下。

剛剛做過心臟手術的施瓦辛格如此輕描淡寫,不禁令人感嘆:施瓦辛格壯得像一堵牆。

如果站在現場的是雷雷、呂剛等傳武大師,後果恐不堪設想。

身體素質是一切運動項目的基石不僅僅限於格鬥領域。

由於糟糕的身材,中國男足運動員經常被調侃爲白斬雞,一種常見的說法是,由於人種差距,中國運動員很難練出健美的身材。

易建聯就是最佳證明。



在登陸NBA以前,他就是一個竹竿身材、對抗能力嚴重不足的球員。

但在美國待了幾年後,他變成了魔鬼筋肉人。



撕掉瘦弱這個標籤,易建聯個人形象得到一次大的提升。

是自律讓他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保持強健的體魄。



如今,在國際賽場上,能抗衡世界一流運動員的,也只有易建聯。

差距不僅僅來自職業運動員。體育產業是一座金字塔,只有全民體育構築起牢固的塔基,才能源源不斷地培養出優秀的選手。

以中美兩國都很流行的闖關類節目做對比。

中國最流行的XX向前衝最大的賣點是衣着清涼的美女,相比之下,美國的同類節目堪稱是極限運動。

在巨石強森主辦的最新闖關節目《泰坦》裏,人氣最高的選手之一克里斯魯登雖然是一名殘障人士,但身手之矯健,足以讓普通人汗顏。





生來只有兩根手指的他一出場,就敢這樣豪言沒有我舉不起的重量,沒有我爬不上的牆,沒有我無法跨越的障礙。

健力扭轉了他的命運。

7次比賽,6次冠軍,打破非官方記錄。



如今的他,愛上不管什麼情境我能成功感覺,作爲青年勵志演講家,他致力於向那些失去希望的孩子證明,希望是存在的。



同樣通過最嚴苛激烈體能運動節目,挑戰身體極限,解釋生命另一種可能的,還有這位身材最嬌小,年紀最大的單親媽媽選手。

她有兩個女兒,她爲女兒而戰。

兩位肌肉女生,徒手拉着綁着鐵球的繩,製造狂暴氣旋,撞向直立的鐵柱子,誰在規定時間,最快將5顆柱子撞倒,誰獲勝。



她咬着牙,憋着勁,巧用力,轉動身體,一口氣連續撞倒4根,大幅度趕超對手。



柱子的每一次傾倒,都是一次勝利,一個新的開始。

巨石強森節目的選手覆蓋美國境內各行各業,這個最先進,最具有開創性舞臺,爲無數人運動愛好者搭建了實現夢想的通道。

在這些地獄級別的闖關節目裏,甚至不乏青少年的身影。



小小少年展現出來的速度和力量,足以秒殺一大波成年人。



這身手,這敏捷度,絕非一個強字了得。

相比之下,中國傳統武術界活躍的不是骨瘦如柴的道長、就是大腹便便的和尚。指望他們與訓練有素的職業運動員抗衡,實在是癡人說夢。

我們距離真正的高水平格鬥有多遠

2015年4月12日,在一檔名爲《崑崙決》的國內格鬥賽事中,中國選手楊建平對陣日本選手孤山信,爭奪該賽事的MMA輕量級洲際冠軍金腰帶。



他的對手日本選手孤山信號稱日本沖繩最強空手道,長期在海外訓練,熟悉空手道、拳擊、自由搏擊、柔道和巴西柔術等多種格鬥項目,多次斬獲格鬥賽事冠軍。

在比賽中,孤山信本來佔盡上風,已經使用裸絞技術控制住了楊建平,卻又突然鬆開手臂,使楊建平得以掙脫,展開反擊。

兩分鐘後,孤山信向裁判表示投降,楊建平獲勝,取得金腰帶及200萬元獎金。



這場揚我國威、痛揍日本拳王的好戲過程實在蹊蹺。

在外網上搜索孤山信的相關信息,只能找到一個沒有照片的網頁,頁面顯示他唯一的戰績就是輸給了楊建平,是一位歷史戰績0勝1負的最強空手道。



無獨有偶,去年10月份,一場六國拳王爭霸賽在河南登封舉行。據賽事主辦方事先宣傳,當天的重頭戲將在51歲的少林弟子釋延孜和來自坦桑尼亞、15戰14勝1負的30歲的搏擊悍將蓋博瑞之間進行。



在這場噱頭十足的比賽中,搏擊悍將蓋瑞博毫無進攻慾望,只是象徵性地發動了幾次掃腿進攻,在捱了釋延孜一拳後,便直接癱軟在拳臺,用時43秒便舉手投降。



賽後有人證實,這位非洲拳王實爲瀋陽航空航天大學留學生,在中國打了六場比賽,戰績爲1勝5負。在該場金腰帶爭奪戰中,他的出場費僅爲6000元。

在這種競技水平的賽事中,當然不可能出現有實力的選手。

內地第一代散打運動員鄒國俊曾爲多檔國內比武節目擔任顧問,但他坦承,由於中國選手的實力水平較弱,70%以上的國際一線拳手他都不敢引進。

中國沒有像樣的搏擊選手嗎?

有。在代表世界綜合格鬥最高水平的UFC聯賽中,就有多位中國選手效力。



UFC聯賽使用標準的MMA(綜合格鬥)規則,對拳擊、泰拳、柔道、摔跤等各種各樣的格鬥技術都保持開放的態度。在UFC聯賽的中國選手中,有人練散打出身,有人練自由式摔跤出身但沒有一個是傳統武術門派培養出來的。

在馬保國被KO的同一天,中國選手宋亞東剛剛追平了亞洲選手在MMA項目上的不敗戰績,在UFC排名中上升到第14位,刷新了中國男選手的最好成績。

宋亞東在比賽中

更值得一提的中國選手女張偉麗。她在去年擊敗傑西卡安德拉德加冕UFC金腰帶,又在今年4月擊敗喬安娜 耶德爾澤西克成功衛冕,至今依然是女子草量級的世界第一人。



作爲後發力量,中國搏擊這些年依靠科學訓練、奮力追趕,已經誕生了一批世界級的選手,而傳統武術的掌門們,至今仍是全身上下只有嘴硬。

從訓練水平、職業態度的差距來看,中國武術掌門捱打再正常不過了。如果不能正視差距,他們不僅過去曾經捱打、現在正在捱打,將來仍將繼續捱打。



老舍曾經寫過一部小說《斷魂槍》,其中的主人公沙子龍以五虎斷魂槍威震江湖,卻在晚年放棄武藝,做回一個開客棧的普通人。因爲他清楚地明白:在洋槍洋炮的年代裏,自己的武藝傳下去只會誤人子弟,東方的大夢沒法子不醒了。

棍棒不敵槍炮,套路不敵肌肉,這道理再簡單不過,但許多年後,中國的掌門們還是不肯醒有的是在做夢,有的是在裝睡。

讓掌門們挨幾頓揍對中國搏擊事業來講未必是壞事,既然不願意醒,就打醒好了。不斷慘敗同時又不斷自欺欺人的中國傳統武術,是沒有出路的。

在西方觀衆欣賞世界級格鬥賽事的時候,中文互聯網上最矚目的比賽是打王八拳的掌門被業餘選手暴打,這樣的局面是時候改變了。

如果能推動中國搏擊事業的發展、強化全民體育意識,大師們的打也算沒有白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