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5月18日報道,隨着新冠疫情在全球範圍的擴散,中國作爲世界工廠首選的地位正在受到衝擊,而作爲鄰國的印度很有可能會抓住機會向這一領域進軍。
印度交通部長尼廷·加德卡里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表示,中國世界工廠地位的削弱,對希望吸引更多投資的印度來說是一個 “變相的祝福”。印度的北方邦人口規模與巴西相當,而該邦已經在組建一個經濟工作組,以吸引希望從中國搬出的企業。
彭博社報道稱,印度還準備了一個比盧森堡大一倍的土地儲備庫,提供給希望將製造業搬離中國的企業,並已與1000家美國跨國公司進行了接觸。
“我們看到了印度在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層面優先考慮吸引供應鏈的努力。”美國-印度商業理事會主席尼莎·比斯瓦爾告訴媒體。
不過她補充說,該項目目前還處於評估階段,不太可能急於做出決定。
在全球經濟狀況受到劇烈衝擊的環境下,想要搬遷整個供應鏈,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難。
爲此,有關報道總結了三個方面的原因,爲什麼印度難以取代中國成爲世界工廠?
"因爲疫情,許多考慮遷移供應鏈的公司都面臨着嚴重的現金流和資金流緊張的情況,因此在快速行動之前會非常謹慎。”經濟學家魯帕·蘇布拉曼亞表示。
長期關注中國市場的觀察家拉胡爾·雅各布認爲,印度政府整合地產和銀行是正確的選擇,但大公司不太可能因爲有了土地就轉移業務。
“生產線和供應鏈間的粘性,遠比大多數人想象的更緊密,很難在一夜之間把它們拉開。”雅各布說,“中國擁有大型港口和高速公路等一體化的基礎設施、一流的勞動力和成熟的物流,這些都是國際企業可以嚴格遵守嚴格的工期要求的關鍵因素。”
除了沒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印度不是全球跨國公司搬家首選的另一個是,它沒有很好地融入全球主要的供應鏈。
儘管經過長達七年的談判,但印度去年還是退出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這是它曾經與其他15個國家達成的一項重要的多邊貿易協定。
“我爲什麼要在印度做一些我想賣給新加坡的東西?在貿易協定中建立起制度上的聯繫與提供有競爭力的價格同樣重要。”《亞洲世紀》一書的作者帕拉格·康納告訴BBC。
康納認爲,區域一體化尤爲關鍵,因爲全球貿易開始遵循 “在哪裏生產就在哪裏賣 ”的模式,企業“近源生產 ”比“外源生產”更能使其更接近需求。
而印度與國際直接投資間的關係不穩定,監管不均衡,也是困擾全球企業的一個問題。
從禁止電商公司銷售非必需品,到調整外國直接投資規則,不讓來自鄰國的資本更容易流入,人們擔心的是,印度利用這次疫情在自己周圍築起保護主義的圍牆。
印度總理莫迪在最近的一次講話中,將 “爲本土聲援 ”作爲他的口號,與此同時,新的提案也提高了外國公司競標印度合同的門檻。
“印度越能提高監管的穩定性,就越有機會說服更多的全球企業在印度建立樞紐。”畢斯沃先生說。
那麼,如果不是印度,誰會有可能取代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呢?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越南、孟加拉國、韓國似乎是最有可能受益的國家。
雅各布先生認爲,韓國處於“高科技領域的高端位置”,而越南和孟加拉國則處於低端。
由於勞動力和環境成本上升,跨國公司在近十年前就開始將生產從中國轉移到這些國家。
據媒體的計算,自2018年6月至今,美國從越南進口的商品已經飆升了50%以上。
而印度被認爲是喫了虧,因爲它沒能創造條件讓跨國企業將印度作爲生產基地向世界出口 。
最近幾周,印度的一些邦已經開始採取行動,以解決一些圍繞經商便利性的擔憂,其中有爭議的最主要是對印度陳舊的勞動法進行了修改。
例如,北方邦和中央邦已經暫停了重要的勞工保護措施,使工廠甚至不需要保持清潔、通風、照明和廁所等基本要求也可以開工。
這樣做的目的是爲了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全球資本。
但這樣的決定可能會適得其反,對企業造成傷害而不是幫助,雅各布先生說:“國際公司會對此非常警惕。他們對供應商的勞工、環境和安全標準有嚴格的行爲準則。”
2013年,孟加拉國的拉納廣場服裝廠倒閉是一個轉折點,該服裝廠曾爲沃爾瑪等零售商供貨。他告誡說,那次事件迫使孟加拉國不得不大幅改善工廠的基礎設施和安全,以獲得更多投資。
“印度必須遵循更好的標準,現行這些都是一拍腦門起草的創意,它們完全脫離了全球貿易的現實。”
(樊晨,審校:苜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