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1581年的時候,三娘子親自監督修建瞭如今的呼和浩特城,使得當時正處於遊牧的內蒙族人士,都有了一處可以定居的地方,這也是三娘子對蒙古族的巨大貢獻。但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呼和浩特還曾經歷過兩次改名,一個叫歸化,一個叫三娘子城。

呼和浩特是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也是中國北方地區的重要中心城市、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那麼,您知道呼和浩特這個名字的由來嗎?

在蒙古族的語言中,“呼和”兩個字是“青色”的意思,“浩特”兩個字是“城市”的意思,合起來就是“青色的城”。

呼和浩特四個字最早出現在蒙古文的《俺答汗傳》中,書內曾明確記載:“大名揚天下的聖主俺答汗(即阿勒坦來汗),在水公猴年(藏曆,即明朝隆慶六年,1572年),召集舉世無雙的巧工名匠,模仿已失去的大都,在哈剌兀那之陽、哈屯河之濱,始建有八座樓和琉璃金銀殿的雄壯美麗的呼和浩特。”

但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呼和浩特還曾經歷過兩次改名,一個叫歸化,一個叫三娘子城。這兩個名字又是怎麼來的呢?

“歸化”這個稱呼,出自1611年翟九思編撰的《俺答列傳》中,在這本書中,明朝皇帝將呼和浩特命名爲“歸化”,意思是“歸化遠人”,在明朝、清朝的很多出版著作中,都把呼和浩特稱爲“歸化”。

而“三娘子城”這個名字,則是來源於一位歷史人物:明朝時期的蒙古右翼土默特部女首領三娘子。

在蒙古族的歷史上,三娘子是成吉思汗、忽必烈之後的第三位民族英雄,也是我國曆史上非常有遠見的一位女政治家。

三娘子所處的年代,正是明朝和蒙古打仗的時期,三娘子在自己的老公,也就是蒙古族的首領俺答汗去世之後,掌管了蒙古族的政事,這一管就是40年,而且在三娘子掌管的這40年中,蒙古族和明朝沒有發生過任何的爭鬥,讓蒙古人民安居樂業。

因此,三娘子在蒙古草原上享有極高的威望,受到了蒙漢兩族人民的共同敬重。而且,三娘子還喜歡收納並重用漢人,引進中原地區先進的農業、手工業,促進了蒙古族經濟文化的發展。

在1581年的時候,三娘子親自監督修建瞭如今的呼和浩特城,使得當時正處於遊牧的內蒙族人士,都有了一處可以定居的地方,這也是三娘子對蒙古族的巨大貢獻。

三娘子用自己的毅力和誠信,維護了土默特部的統一和繁榮,後人爲了紀念她,就把呼和浩特稱爲“三娘子城”。

呼和浩特的歷史非常悠久,在上世紀70年代,考古專家在呼和浩特發現了距今70萬年的“大窯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堪稱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在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設立雲中郡,就在今天的呼和浩特附近,到元朝時,呼和浩特已經是非常繁華的大城市了。

新中國成立時,呼和浩特還叫歸綏,直到1954年4月25日,歸綏才改名爲呼和浩特,是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

呼和浩特有着濃郁的蒙古族風情,像蒙古馬奶酒、奶酪、手把肉、烤全羊、涮羊肉,都是外地人去呼和浩特必點的美食,還有草原旅遊節、牧騎藝術節,也都非常有草原特色,被評爲中國十大美麗城市之一、中國最具幸福感十大城市之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