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召二公便利用老百姓的迷信心理大造舆论说:“老天爷降下的旱灾是惩罚厉王的征兆,现在他死了,我们就应把太子请回立为国王。大臣召公听到老百姓在街头巷尾对厉王的各种议论,赶快跑到王宫向厉王报告。


夷王死后,他的儿子胡继承了王位,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暴虐君主之一——周厉王。

周厉王不仅生活腐化,终日沉湎于酒色,而且生性贪婪,成天盘算着如何聚敛更多的财富以供挥霍。

有一个名叫荣夷公的大臣,特别有横征暴敛的本事,得到了厉王的赏识。

早在恭王时代起,一些贵族的“私田”就愈来愈多土地国有被打开了缺口,特别是不少的山林薮泽,早已事实上成为贵族的私有财产。还有一些平民也常到河流湖里去打鱼捉蟹,或到山林里去砍树采果,从而使他们的收入有所增加。顽固地维护土地国有的荣夷公看到这些非常眼红,便

建议周厉王禁止民众到山林河湖里去另谋生路,并重申山林河湖里的各种产品都归国王所有,为周王所“专利”。

周厉王限制民众到山林湖泽里去另辟财源,公开与民争利的措施,引起了国内民众的强烈不满。一些王朝大臣也对这一做法表示反对。一个名叫芮良夫的大夫,知道这是荣夷公为了迎合厉王,在背后捣的鬼,意识到这对周王朝的统治是很不利的。因此他不顾个人安危,劝谏厉王远离奸佞小人荣夷公,废除有关“专利”的各项规定。

芮良夫恳切地说:“荣夷公这样的人只看到眼前的点小利,而不知道这点点小利会给国家带来什么恶果。大王您如继续听他的话,国家可就要危险了!”又说:“好利,这是人的天性。财利是百物所生,百物是大自然所赐予的。自然界生成的各种东西,人人都可以利用,怎么能只许天子您独自受用呢?您的这种做法,将会激怒天下的老百姓!荣夷公只教您看到眼前的小利,而不考虑将来会引起什么样的危险后果。这样下去,您的统治能长久么?”

厉王对他这一番慷慨激昂的话毫不介意,但芮良夫还是十分耐心地往下说:“俗话说得好,要想很好地君临方民,就要给老百姓广开财路,才能得到他们的拥戴。您应该成天总是想着要使全国上上下下均平饱暖,唯恐做不到这一点就会招来老百姓的怨恨才是!我们的祖先文王立下了要多施利布泽于老百姓的规矩,所以周朝得到了民众的支持,才能一直延续到今天。可是您现在把祖宗留下的成法忘得一干二净,反而去学什么‘专利’,这样做是不行的!”

芮良夫说得口干舌燥,周厉王还是无动于衷。可芮良夫并没有灰心,还是继续说下去。不过,这回话说得更重了:“要是老百姓净想专利发财的话,别人还会说他是个无厌的贪贼呢!而是您身为国王,也实行自己发大财的‘专利’做法,那普天之下就会没有人归附您了!如果您不赶快罢免臭名昭著的荣夷公,周王朝的江山就会危在旦夕了!”

周厉王对芮良夫这一番披肝沥胆的话一句也没有听进去,他不仅没有疏远的荣夷公,反而提拔他当了周王朝的卿士。


本来,西周的初期地广人稀,贵族们所重视的是可耕种的土地。而山林川泽之类不可耕的地方,虽然名义上也归国王所有,但实际上管理不严,民众可以随便使用,“以时入而无禁”。但厉王“专利”以后,老百姓失去了这个重要的谋生之路,真是搞得民怨沸腾,谤言四起。

古代的所谓“谤”,是批评、议论的意思。周王朝举国上下对厉王的倒行逆施十分不满,纷纷“谤王”。大臣召公听到老百姓在街头巷尾对厉王的各种议论,赶快跑到王宫向厉王报告。厉王听了报告以后,真是火冒三丈。他马上找了一个卫国的巫师,让他监视敢于批评厉王、发表“谤言”的老百姓。并且下命令说:

“如果你发现有谁敢议论朝政,就报告给我,我一定把他杀掉!”

在厉王的严厉镇压下,老百姓不敢公开地批评厉王了,只好在路上碰见熟人时,互相使使眼色,表示对厉王的不满,

这就是古书上所说的“道路以目”

厉王觉得自己很有办法,非常高兴地把召公找来,得意地向他夸耀说:“怎么样?我能弥‘谤’,老百姓再也没人批评我了吧?”

召公听了不以为然。他对厉王说:“不是把‘谤言’止住了,而是您堵住了老百姓的嘴。但是,堵住了老百姓的嘴就像堵住了奔流不息的河流一样。堵住的水流一旦冲垮了堤防,就会势不可挡。因此善于治理河流的人,一定要疏导障塞。而善于治理老百姓的人,一定要让他们讲出心里的话。为君王的一定要随时了解下情,然后根据民情决定自己的取舍,才能把事情办好。老百姓人人都生有张嘴,就像大地上的山川一样。大地上的山川都不断地生出财物器用,而人的嘴巴能表达出心里所想的事情并评论政事做的好坏。老百姓说好的,就要去做。老百姓说坏的,就要想办法及时改正。

您应该让他们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说出来,怎么能把他们的嘴堵上呢?其实,堵住老百姓的嘴,使他们敢怒不敢言,是维持不了多久的!


厉王拒绝了召公要他广开言路和放弃“专利”等切中时弊的劝谏,继续一意孤行。虽然表面上看来很平静,但三年以后,火山爆发了。愤怒的国人前呼后应,袭击了厉王的宫殿并赶跑了周厉王。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召公谏“弥谤”的故事。

厉王不顾大臣们的劝阻,一心实行“专利”,虽然增加了一些财政收入,但大大地失去了民心。一些贵族由于国王征收贡赋的加重,土地被兼并。也有一些人在政治斗争中失势,沦为平民,壮大了“国人”的队伍。

贵族们为了转嫁自己的负担,也想方设法加紧了对奴隶和平民的压榨,从而使奴隶、平民与贵族间的矛盾也进一步加深。偏偏这时又遇上了严重的虫害。厉王的地位岌岌可危,再也统治不下去了。

怎么办呢?庄稼都被蝗虫吃掉了,赤地千里,看来是颗粒不收了。老百姓想到山林川泽里去谋生,可又被厉王的“专利”政策把这条路堵死了。现在,这些国人对厉王的暴虐统治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愤怒的“国人”——包括平民和一部分贵族在宗周一哄而起,手持棍棒、斧头,包围了厉王居住的宫殿。厉王一看大势已去,在国人还没冲进王宫的时候偷偷从后门溜走,渡过黄河,一直跑到了彘地(今山西霍县一带)。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厉王流彘”的历史事件。


西周有“国”、“野”之分。所谓“国人”,主要是居住在城市里的平民和手工业者、商人。此外,还有一部分小贵族。国人中绝大多数是受剥削、受压迫的劳动群众。他们在宗周起来暴动并把周厉王赶跑,这对全国的影响是很大的。这次暴动沉重地打击了周王朝的统治,从此周王朝的统治地位一落千丈,各地诸侯和一些少数民族再也不听周天子的指挥了。

不仅如此,国人暴动还摧毁了厉王“专利”的反动措施,使得山林薮泽“出入无禁”,老百姓增加了重要的经济来源,而更重要的是废除了这一部分土地的国有。新开垦出来的土地愈益增多,成了贵族的“私田”。西周社会的经济基础逐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厉王时国人暴动使西周的统治基础发生了动摇,揭开了由奴隶制社会逐渐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序幕,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国人恨透了周厉王,恨不得马上把他抓住。他们冲进王宫以后,四处搜查,早已没有了厉王的影子。厉王逃走时十分狼狈,连他的儿子太子静也没有来得及带上。在一片混乱中,太子静自己跑出恶王宫,躲进了召公的家里。

当国人们发现厉王逃跑了,正为没处发泄他们的满腔仇恨而有些沮丧的时候,忽然有人报告:“我看见太子跑进召公家去了!”

人群立刻沸腾起来:“走哇!到召公家抓太子去!”大队人马迅速地把召公的家围个水泄不通。要不是召公平日在民众中有些威望,人们早就破门而入了。

“快交出太子!”“快把昏王的儿子交给我们!”暴怒的人们在召公院墙外大声喊着。

召公看到这种情况,连忙让太子脱下衣服给自己的儿子换上,把太子藏到了一个不易被人发现的地方,然后把聚集在院外的人们放了进来。

人们一拥而上,对着这个“太子”就是一顿棍棒、斧劈和刀砍。召公这个可怜而无辜的儿子早已成了一堆肉泥,当了真太子的替死鬼。而真太子却逃脱了这场灾难,从此就在召公家里住了下来。


国不可一日无君。就在厉王逃亡在外,“太子”又被杀死的情况下,由周王朝的贵族们举行了会议,公推德高望重的周公和召公共同代行国政,号称“共和”;也有的记载说,有一个贵族名和,被封在“共”地为“共伯”。共伯和因为平时的行为和道德都很高尚,很得各国诸侯的敬佩。所以在厉王出奔以后,诸侯们就推举共伯和代行天子政事,称为“共和行政”。

不管是周、召二公共同执政的说法也好,还是共伯和代行国政的说法也好,西周王朝在厉王逃走以后,曾有一段时间由贵族们共行国政确是事实。

共和行政期间,革除了厉王时的一些弊政,老百姓的生活也有所改善。

据推算,“共和”元年是公元前841年,自此以后我国历史上才有了确切年代的纪年。

共和行政十四年,遇到了一场旱灾。恰好这一年厉王也在彘地老死。周、召二公便利用老百姓的迷信心理大造舆论说:“老天爷降下的旱灾是惩罚厉王的征兆,现在他死了,我们就应把太子请回立为国王。不然的话,老天爷又要惩罚我们了!”

光阴荏苒,日月蹉跎。这时厉王的儿子静已经长大成人。公元前827年,被周公、召公请出来继承了王位,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周宣王。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西周史话》。《西周史话》作者为王宇信先生,1940年5月出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17位大多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