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召二公便利用老百姓的迷信心理大造輿論說:“老天爺降下的旱災是懲罰厲王的徵兆,現在他死了,我們就應把太子請回立爲國王。大臣召公聽到老百姓在街頭巷尾對厲王的各種議論,趕快跑到王宮向厲王報告。


夷王死後,他的兒子胡繼承了王位,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暴虐君主之一——周厲王。

周厲王不僅生活腐化,終日沉湎於酒色,而且生性貪婪,成天盤算着如何聚斂更多的財富以供揮霍。

有一個名叫榮夷公的大臣,特別有橫徵暴斂的本事,得到了厲王的賞識。

早在恭王時代起,一些貴族的“私田”就愈來愈多土地國有被打開了缺口,特別是不少的山林藪澤,早已事實上成爲貴族的私有財產。還有一些平民也常到河流湖裏去打魚捉蟹,或到山林裏去砍樹採果,從而使他們的收入有所增加。頑固地維護土地國有的榮夷公看到這些非常眼紅,便

建議周厲王禁止民衆到山林河湖裏去另謀生路,並重申山林河湖裏的各種產品都歸國王所有,爲周王所“專利”。

周厲王限制民衆到山林湖澤裏去另闢財源,公開與民爭利的措施,引起了國內民衆的強烈不滿。一些王朝大臣也對這一做法表示反對。一個名叫芮良夫的大夫,知道這是榮夷公爲了迎合厲王,在背後搗的鬼,意識到這對周王朝的統治是很不利的。因此他不顧個人安危,勸諫厲王遠離奸佞小人榮夷公,廢除有關“專利”的各項規定。

芮良夫懇切地說:“榮夷公這樣的人只看到眼前的點小利,而不知道這點點小利會給國家帶來什麼惡果。大王您如繼續聽他的話,國家可就要危險了!”又說:“好利,這是人的天性。財利是百物所生,百物是大自然所賜予的。自然界生成的各種東西,人人都可以利用,怎麼能只許天子您獨自受用呢?您的這種做法,將會激怒天下的老百姓!榮夷公只教您看到眼前的小利,而不考慮將來會引起什麼樣的危險後果。這樣下去,您的統治能長久麼?”

厲王對他這一番慷慨激昂的話毫不介意,但芮良夫還是十分耐心地往下說:“俗話說得好,要想很好地君臨方民,就要給老百姓廣開財路,才能得到他們的擁戴。您應該成天總是想着要使全國上上下下均平飽暖,唯恐做不到這一點就會招來老百姓的怨恨纔是!我們的祖先文王立下了要多施利布澤於老百姓的規矩,所以周朝得到了民衆的支持,才能一直延續到今天。可是您現在把祖宗留下的成法忘得一乾二淨,反而去學什麼‘專利’,這樣做是不行的!”

芮良夫說得口乾舌燥,周厲王還是無動於衷。可芮良夫並沒有灰心,還是繼續說下去。不過,這回話說得更重了:“要是老百姓淨想專利發財的話,別人還會說他是個無厭的貪賊呢!而是您身爲國王,也實行自己發大財的‘專利’做法,那普天之下就會沒有人歸附您了!如果您不趕快罷免臭名昭著的榮夷公,周王朝的江山就會危在旦夕了!”

周厲王對芮良夫這一番披肝瀝膽的話一句也沒有聽進去,他不僅沒有疏遠的榮夷公,反而提拔他當了周王朝的卿士。


本來,西周的初期地廣人稀,貴族們所重視的是可耕種的土地。而山林川澤之類不可耕的地方,雖然名義上也歸國王所有,但實際上管理不嚴,民衆可以隨便使用,“以時入而無禁”。但厲王“專利”以後,老百姓失去了這個重要的謀生之路,真是搞得民怨沸騰,謗言四起。

古代的所謂“謗”,是批評、議論的意思。周王朝舉國上下對厲王的倒行逆施十分不滿,紛紛“謗王”。大臣召公聽到老百姓在街頭巷尾對厲王的各種議論,趕快跑到王宮向厲王報告。厲王聽了報告以後,真是火冒三丈。他馬上找了一個衛國的巫師,讓他監視敢於批評厲王、發表“謗言”的老百姓。並且下命令說:

“如果你發現有誰敢議論朝政,就報告給我,我一定把他殺掉!”

在厲王的嚴厲鎮壓下,老百姓不敢公開地批評厲王了,只好在路上碰見熟人時,互相使使眼色,表示對厲王的不滿,

這就是古書上所說的“道路以目”

厲王覺得自己很有辦法,非常高興地把召公找來,得意地向他誇耀說:“怎麼樣?我能彌‘謗’,老百姓再也沒人批評我了吧?”

召公聽了不以爲然。他對厲王說:“不是把‘謗言’止住了,而是您堵住了老百姓的嘴。但是,堵住了老百姓的嘴就像堵住了奔流不息的河流一樣。堵住的水流一旦沖垮了堤防,就會勢不可擋。因此善於治理河流的人,一定要疏導障塞。而善於治理老百姓的人,一定要讓他們講出心裏的話。爲君王的一定要隨時瞭解下情,然後根據民情決定自己的取捨,才能把事情辦好。老百姓人人都生有張嘴,就像大地上的山川一樣。大地上的山川都不斷地生出財物器用,而人的嘴巴能表達出心裏所想的事情並評論政事做的好壞。老百姓說好的,就要去做。老百姓說壞的,就要想辦法及時改正。

您應該讓他們把自己心裏的想法說出來,怎麼能把他們的嘴堵上呢?其實,堵住老百姓的嘴,使他們敢怒不敢言,是維持不了多久的!


厲王拒絕了召公要他廣開言路和放棄“專利”等切中時弊的勸諫,繼續一意孤行。雖然表面上看來很平靜,但三年以後,火山爆發了。憤怒的國人前呼後應,襲擊了厲王的宮殿並趕跑了周厲王。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召公諫“彌謗”的故事。

厲王不顧大臣們的勸阻,一心實行“專利”,雖然增加了一些財政收入,但大大地失去了民心。一些貴族由於國王徵收貢賦的加重,土地被兼併。也有一些人在政治鬥爭中失勢,淪爲平民,壯大了“國人”的隊伍。

貴族們爲了轉嫁自己的負擔,也想方設法加緊了對奴隸和平民的壓榨,從而使奴隸、平民與貴族間的矛盾也進一步加深。偏偏這時又遇上了嚴重的蟲害。厲王的地位岌岌可危,再也統治不下去了。

怎麼辦呢?莊稼都被蝗蟲喫掉了,赤地千里,看來是顆粒不收了。老百姓想到山林川澤裏去謀生,可又被厲王的“專利”政策把這條路堵死了。現在,這些國人對厲王的暴虐統治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憤怒的“國人”——包括平民和一部分貴族在宗周一哄而起,手持棍棒、斧頭,包圍了厲王居住的宮殿。厲王一看大勢已去,在國人還沒衝進王宮的時候偷偷從後門溜走,渡過黃河,一直跑到了彘地(今山西霍縣一帶)。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厲王流彘”的歷史事件。


西周有“國”、“野”之分。所謂“國人”,主要是居住在城市裏的平民和手工業者、商人。此外,還有一部分小貴族。國人中絕大多數是受剝削、受壓迫的勞動羣衆。他們在宗周起來暴動並把周厲王趕跑,這對全國的影響是很大的。這次暴動沉重地打擊了周王朝的統治,從此周王朝的統治地位一落千丈,各地諸侯和一些少數民族再也不聽周天子的指揮了。

不僅如此,國人暴動還摧毀了厲王“專利”的反動措施,使得山林藪澤“出入無禁”,老百姓增加了重要的經濟來源,而更重要的是廢除了這一部分土地的國有。新開墾出來的土地愈益增多,成了貴族的“私田”。西周社會的經濟基礎逐漸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厲王時國人暴動使西周的統治基礎發生了動搖,揭開了由奴隸制社會逐漸向封建制社會過渡的序幕,是我國曆史上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

國人恨透了周厲王,恨不得馬上把他抓住。他們衝進王宮以後,四處搜查,早已沒有了厲王的影子。厲王逃走時十分狼狽,連他的兒子太子靜也沒有來得及帶上。在一片混亂中,太子靜自己跑出惡王宮,躲進了召公的家裏。

當國人們發現厲王逃跑了,正爲沒處發泄他們的滿腔仇恨而有些沮喪的時候,忽然有人報告:“我看見太子跑進召公家去了!”

人羣立刻沸騰起來:“走哇!到召公家抓太子去!”大隊人馬迅速地把召公的家圍個水泄不通。要不是召公平日在民衆中有些威望,人們早就破門而入了。

“快交出太子!”“快把昏王的兒子交給我們!”暴怒的人們在召公院牆外大聲喊着。

召公看到這種情況,連忙讓太子脫下衣服給自己的兒子換上,把太子藏到了一個不易被人發現的地方,然後把聚集在院外的人們放了進來。

人們一擁而上,對着這個“太子”就是一頓棍棒、斧劈和刀砍。召公這個可憐而無辜的兒子早已成了一堆肉泥,當了真太子的替死鬼。而真太子卻逃脫了這場災難,從此就在召公家裏住了下來。


國不可一日無君。就在厲王逃亡在外,“太子”又被殺死的情況下,由周王朝的貴族們舉行了會議,公推德高望重的周公和召公共同代行國政,號稱“共和”;也有的記載說,有一個貴族名和,被封在“共”地爲“共伯”。共伯和因爲平時的行爲和道德都很高尚,很得各國諸侯的敬佩。所以在厲王出奔以後,諸侯們就推舉共伯和代行天子政事,稱爲“共和行政”。

不管是周、召二公共同執政的說法也好,還是共伯和代行國政的說法也好,西周王朝在厲王逃走以後,曾有一段時間由貴族們共行國政確是事實。

共和行政期間,革除了厲王時的一些弊政,老百姓的生活也有所改善。

據推算,“共和”元年是公元前841年,自此以後我國曆史上纔有了確切年代的紀年。

共和行政十四年,遇到了一場旱災。恰好這一年厲王也在彘地老死。周、召二公便利用老百姓的迷信心理大造輿論說:“老天爺降下的旱災是懲罰厲王的徵兆,現在他死了,我們就應把太子請回立爲國王。不然的話,老天爺又要懲罰我們了!”

光陰荏苒,日月蹉跎。這時厲王的兒子靜已經長大成人。公元前827年,被周公、召公請出來繼承了王位,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周宣王。

本文內容編選自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中國讀本《經典中國通史》之《西周史話》。《西周史話》作者爲王宇信先生,1940年5月出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經典中國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別是:《夏商史話》《西周史話》《春秋史話》《戰國史話》《秦漢史話(上)》《秦漢史話(下)》《三國史話》《兩晉南北朝史話》《隋唐史話(上)》《隋唐史話(下)》《五代史話》《宋朝史話》《元朝史話》《明朝史話》《清前期史話》《晚清史話》。

這套書是由17位大多出生於上世紀上半葉的老一輩歷史學家,耗時數年,精心編撰而成。從夏商到晚清的歷史遷徙,五千年華夏史全景描繪,專業權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傳世經典,值得學習珍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