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战争是残酷的,是一场拿性命做赌注的博弈,运气好的话,在战场上存活下来,成为英雄,运气背的话,在战场丧命,成为烈士。可是尽管战场多么的残酷、枪林弹雨是多么的无情,总是有人义无反顾的向前冲。抗战八年,有多少人浴血疆场,在生死关头走了一遭又一遭。侥幸存活下来的,可以衣锦还乡,受到家乡人民的尊敬与爱戴。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一个儿时受姑父一家苛待,毅然离家,32年后成“中将”衣锦还乡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文年生,一位在枪林弹雨中幸存,凭借自己的能力被授予中将军衔的的老革命家。
文年生1906年出生在湖南岳阳一家贫苦农民家庭,因为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没有什么文化,文年生是家中长子,年纪轻轻就知道要帮父母分担生活重担,减轻压力。早年也曾在私塾读过书,但因为家里贫穷,不得不辍学,为了减轻家里的生活重担,也是想要儿子有个能养家糊口的手艺,母亲只得把文年生送到开裁缝铺的姑父家学手艺。可是她没想到的是,自己把儿子送到了魔窟之中。
姑父性情暴躁,姑妈也十分刻薄,他们不仅没有对文年生表现出一丝的关爱,反而动不动就打骂侮辱文年生,家里的脏活、重活都要文年生去干,就连夫妻俩的孩子都要文年生照顾,孩子要是哭了,文年生就又要挨揍受气了。可以说在裁缝铺的文年生不仅没有学到什么,反而经常是吃不饱、穿不暖,还要忍受痛打责骂,为了父母,为了家,文年生都选择了忍气吞声,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文年生实在是忍无可忍,走投无路的他只好选择了离开。
那是1919年的冬天,天寒地冻,小年生举着一盏铜油灯上茅房的时候,不小心将灯掉入粪坑中,可是文年生的姑妈不仅打骂了文年生,甚至还有点不依不饶的,数九寒天,姑妈就让文年生把衣服脱下来,逼着他光着膀子,下到一人多深的粪坑中把灯捞上来。性格倔犟的小年生感到受了奇耻大辱,一气之下就跑回了自己家,告诉母亲自己再也不要去姑父家的裁缝铺了。可是明知儿子受尽了委屈,母亲还是劝他继续学裁缝,走投无路的文年生对家乡没有一点留恋,毅然离开了家乡。
一路上,文年生流离失所,为了生存,他帮人干过杂活、种过田,挑土筑堤,吃的是剩饭剩菜,可以说是受尽了欺侮与剥削,但有骨气的文年生并没有因此而趴下。后来听说北伐军路过此地,文年生毅然选择了参军,随后更是投奔到革命的队伍里,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跟随部队长征、征战沙场,从部队的一名普通战士逐渐成长为能打胜仗、硬仗的优秀指战员,并屡立奇功。新中国成立后,文年生被授予了中将军衔,离家32年的文年生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可以说是衣锦还乡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