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戰爭是殘酷的,是一場拿性命做賭注的博弈,運氣好的話,在戰場上存活下來,成爲英雄,運氣背的話,在戰場喪命,成爲烈士。可是儘管戰場多麼的殘酷、槍林彈雨是多麼的無情,總是有人義無反顧的向前衝。抗戰八年,有多少人浴血疆場,在生死關頭走了一遭又一遭。僥倖存活下來的,可以衣錦還鄉,受到家鄉人民的尊敬與愛戴。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一個兒時受姑父一家苛待,毅然離家,32年後成“中將”衣錦還鄉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文年生,一位在槍林彈雨中倖存,憑藉自己的能力被授予中將軍銜的的老革命家。
文年生1906年出生在湖南嶽陽一家貧苦農民家庭,因爲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沒有什麼文化,文年生是家中長子,年紀輕輕就知道要幫父母分擔生活重擔,減輕壓力。早年也曾在私塾讀過書,但因爲家裏貧窮,不得不輟學,爲了減輕家裏的生活重擔,也是想要兒子有個能養家餬口的手藝,母親只得把文年生送到開裁縫鋪的姑父家學手藝。可是她沒想到的是,自己把兒子送到了魔窟之中。
姑父性情暴躁,姑媽也十分刻薄,他們不僅沒有對文年生表現出一絲的關愛,反而動不動就打罵侮辱文年生,家裏的髒活、重活都要文年生去幹,就連夫妻倆的孩子都要文年生照顧,孩子要是哭了,文年生就又要捱揍受氣了。可以說在裁縫鋪的文年生不僅沒有學到什麼,反而經常是喫不飽、穿不暖,還要忍受痛打責罵,爲了父母,爲了家,文年生都選擇了忍氣吞聲,後來發生了一件事,讓文年生實在是忍無可忍,走投無路的他只好選擇了離開。
那是1919年的冬天,天寒地凍,小年生舉着一盞銅油燈上茅房的時候,不小心將燈掉入糞坑中,可是文年生的姑媽不僅打罵了文年生,甚至還有點不依不饒的,數九寒天,姑媽就讓文年生把衣服脫下來,逼着他光着膀子,下到一人多深的糞坑中把燈撈上來。性格倔犟的小年生感到受了奇恥大辱,一氣之下就跑回了自己家,告訴母親自己再也不要去姑父家的裁縫鋪了。可是明知兒子受盡了委屈,母親還是勸他繼續學裁縫,走投無路的文年生對家鄉沒有一點留戀,毅然離開了家鄉。
一路上,文年生流離失所,爲了生存,他幫人幹過雜活、種過田,挑土築堤,喫的是剩飯剩菜,可以說是受盡了欺侮與剝削,但有骨氣的文年生並沒有因此而趴下。後來聽說北伐軍路過此地,文年生毅然選擇了參軍,隨後更是投奔到革命的隊伍裏,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跟隨部隊長征、征戰沙場,從部隊的一名普通戰士逐漸成長爲能打勝仗、硬仗的優秀指戰員,並屢立奇功。新中國成立後,文年生被授予了中將軍銜,離家32年的文年生終於踏上了回家的路,可以說是衣錦還鄉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