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於是在洪武二年九月,朱元璋就下詔選擇在濠州(今鳳陽)西二十里山南陂上建都,“命有司建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新都城的營建工程則由丞相李善長親自主持。其實大家也都知道朱元璋羅列一番在鳳陽建都的論據,其實他也像項羽一樣,打起了在老家建立都城的心思,好衣錦還鄉光宗耀祖。

衆所周知,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中,能通過科舉入仕並藉以謀求官位是每個學子畢生追求的目標,當在實現夢想後首先想到的便是衣錦還鄉光宗耀祖。可以說自古以來,衣錦還鄉都是每個仕子對外展示榮譽的機會,就連西楚霸王項羽也曾說過:“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而對於這種濃厚的鄉土觀念,古代帝王也是非常推崇,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後就曾想過在老家鳳陽縣營建都城(明中都)!

明中都始建於洪武二年(1369年),其佔地總面積約爲382多公頃,皇城比如今的北京故宮還要大12萬平方米。明中都是朱元璋集我國兩千多年都城建築之大成,悉心營建的一座最爲豪華侈麗的都城,在當時曾與北京南京齊名。據史料記載,朱元璋下詔在鳳陽營建中都時,在全國調集百工技藝、軍士民夫等,數以百萬計,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後經過六年的營建,一座宏偉豪華的都城巍然屹立在老家鳳陽大地之上。


對於朱元璋這個人物,想必我們很多人都瞭解,朱元璋祖上世代都是服勤農桑,到其祖父這一代由於得罪官府被迫舉家逃難,後在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燃燈村附近生下了朱元璋。公元1344年,濠州地區災荒疫情不斷,在不到半個月時間之內,朱元璋的父母及大哥就先後去世,迫於生計,年僅16歲的朱元璋只好投奔皇覺寺做了和尚。可禍不單行,在他入住黃覺寺沒多久,寺裏也因饑荒得不到施捨,住持只好打發和尚們雲遊化緣。

據《明史·太祖本紀》記載:“凡歷光、固、汝、潁諸州三年,復還寺。”朱元璋邊走邊乞討,他從濠州出發途經合肥、固始、汝州、亳州等地,於1348年再度回到皇覺寺。在他這流浪的三年中,朱元璋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觸了各地的風土人情,同時也鑄造了他堅毅、果敢的性格。可以說這段艱苦生活對朱元璋的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正是在他外出雲遊的三年間,也是元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的時期。後來,郭子興部攻下濠州後,走投無路的朱元璋便參加了郭子興的紅巾軍。


朱元璋入伍後,作戰勇敢,機智靈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興的賞識,被任命爲親兵九夫長。而決心做出一番大事業的朱元璋,又將少年時的夥伴徐達、周德興、郭英等和同村鄰鄉收入賬下,爲自己日後一統天下打下堅實的基礎。公元1356年,朱元璋通過連年征戰佔領集慶(今南京),採納徽州謀士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不斷壯大自己的實力。隨後,在鄱陽湖一戰中殲滅了最強對手陳友諒的主力,攻下平江又迫使張士誠自盡,後又滅浙江的方國珍。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通過連年征戰,最終統一江南,建立中國歷史上的另一個強盛王朝大明。當時,大明的雛形已經形成,而要考慮的事情就是建立都城了,在歷史上,統治者對於都城的選擇都十分慎重,像是漢高祖劉邦把自己的統治都城選擇在長安,不是沒有道理的,長安位於關中腹地,退可守,進可攻,是一塊不可多得的寶地。正因爲如此,劉邦認爲漢朝定都長安才能夠持續萬萬代,一旦天下有變,關中依然會成爲劉邦和西漢的穩定後方。


大明開國前後,關於新帝國的首都,君臣們也進行過多次討論,從全國戰略高度看,南京地處江南,對把控全國局勢不利,尤其北方邊防,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北方邊防從未有安寧,被大明推翻元朝殘餘勢力還在北方活動,所以大臣們提出過長安、洛陽、開封和北平等幾種方案。但是讓大臣們誰也沒想到是朱元璋卻提出一個令大臣們十分震驚的計劃:把帝國的首都設在老家鳳陽。他的解釋是:應天離中原地區很遠,控制北方很難。但是鳳陽卻是離中原地區很近,而且前面有長江後面有淮河,定都鳳陽就可以補救應天的不足。

鳳陽作爲“龍興之地”,朱元璋對家鄉的情感可謂非常深厚,所以他纔將其首選建都。但在當時,除了朱元璋的一干淮西老鄉外,其它大臣都十分震驚難以接受。將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窮鄉僻壤小地方定爲首都,這實在有點太匪夷所思。因爲鳳陽實在是十分貧窮區域狹小,而且經濟落後,周圍無險可守,無論從哪方面考慮,它都不是建都合適之選。其實大家也都知道朱元璋羅列一番在鳳陽建都的論據,其實他也像項羽一樣,打起了在老家建立都城的心思,好衣錦還鄉光宗耀祖。但是大臣們深知朱元璋的說到做到的性格,也都沒有再說什麼,既然皇帝都這麼定了,那就這樣幹吧。


在朱元璋的設想中,自己的故鄉將成爲未來的正式首都,南京將降爲陪都。於是在洪武二年九月,朱元璋就下詔選擇在濠州(今鳳陽)西二十里山南陂上建都,“命有司建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新都城的營建工程則由丞相李善長親自主持。大家都知道,朱元璋貧苦出身一貫做事節儉,但這一次卻不惜血本,他要傾全國之力,高標準嚴要求,要把中都建造成萬年不易的金湯之地。據史料記載,他集全國名材和百工技藝、軍士、民夫、罪犯等近百萬人,經過六年日夜不停地建設,一座雄偉的宮闕拔地而起。

當時的鳳陽皇城,面積比故宮還要大12萬平方米,很明顯朱元璋要將新首都鳳陽建成與北京、南京齊名的大都市。洪武八年四月初二,新皇城及禁垣的城牆和基礎基本建成,明太祖朱元璋也“親至中都驗功犒勞“,當時還有興趣先到滁陽(今滁州)暢遊一番、喝酒寫文,也沒罷建中都的絲毫痕跡。但是四月二十八日回到南京的當天,卻突然下詔“突罷中都役作”。洪武十一年,又罷開封(時稱北京)以南京爲京師,以鳳陽爲陪都,仍稱中都。就這樣一個巍峨雄壯、花團錦簇的中都城從此閒置,歷史也從此忘記了它,現在只是一個小縣城。


對於明太祖朱元璋傾注數年心血建立的新都城,爲何會突然就停工罷建呢?其實正是因爲鳳陽都城營建工程浩大,工匠們發起鬥爭,並發現有工匠在鳳陽宮殿下詛咒,知道結果的朱元璋隨即就將工匠殺的僅存千餘人。最終朱元璋建了比故宮還大的皇城卻沒能使用,事後,鳳陽都城也只能被定爲明朝陪都,供皇子們在鳳陽曆練、練兵。可以說明朝國都一事,成了朱元璋一生最大的遺憾,至死都沒有妥善解決。後來由於朱棣造反遷都北京,北京距鳳陽遙遠也不再像洪武年間那樣,常有皇子到中都生活居住,宮殿就逐漸荒廢,直至如今成爲一個普通的縣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