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汉虽灭,但河东地区和太原城的强悍令赵氏皇帝心有余悸。郭威称帝之后,刘知远的弟弟、河东节度使刘崇亦称帝于太原,改名为刘旻,仍以汉为国号,《新五代史》因其据有河东而称其为“东汉”,多数史书则谓之为“北汉”。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五月十日,宋太宗赵光义颁布了一道对一座北方城市有深远影响的诏书:

乃眷太原,本维藩镇,盖以山川险固,城垒高深,致奸臣贼子,违天拒命,因其悖逆,诖误军民。今既荡平,议须更改,当令众庶,永保安宁。其太原旧城并从毁废,乃改为平晋县,别于榆次县创立并州。

赵氏兄弟历经十余年,多番苦战,终于平灭割据河东的北汉政权。相较于兼并南方诸国的顺利,虽然仅占一隅之地的北汉,却令赵宋政权费尽力气。北汉之难定,除了其背后的契丹强援之外,本身之战略地位也是重要因素,即是赵光义所说的“山川险固,城垒高深”。

赵宋皇帝称太原“本维藩镇”,其实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太原作为都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后期晋国公卿赵简子于晋水之阳筑晋阳城。坚固的晋阳城是赵氏在晋国六卿争霸中致胜的重要因素,智瑶曾率韩、魏之师围攻晋阳城,三年而未破,反被赵氏联合韩、魏灭掉智氏,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基础。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分晋,晋阳成为赵国的都城长达72年。后来,赵氏为了争霸中原,才相继迁都于中牟、邯郸。


秦朝一统之后,以晋阳为中心设立太原郡,是为备御匈奴之边防重镇。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以太原郡为韩国,徙韩王信于此,都晋阳,后治马邑。韩王信投降匈奴之后,晋阳沦于匈奴之手。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夺回晋阳,遂合并雁门、晋阳二郡,称代国,封其子刘恒为代王。

无论是太原郡,还是代国,皆是秦汉帝国防御北方游牧帝国入寇的重要军事重镇,太原地区的国防意义显然极为重要,正所谓“东带名关,北逼疆胡,年谷独孰,人庶多资,斯四战之地,攻守之场也。”

正是因为处于胡汉争锋之关键区域,在动荡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太原又成为诸多雄踞一方的蛮族政权立国建都的首选之地,譬如氐族人所建的前秦就曾以太原为都,北魏权臣尔朱荣也曾以“太原王”的身份把持北魏政权。灭掉尔朱荣的高欢,同样也是以太原为霸府,遥制位于邺都的东魏傀儡王朝。高氏取代东魏之后,太原依然是北齐王朝的政治副中心。

隋朝初年,天下再度一统,太原地区设为并州总管府,位居天下四大总管府之首。出身于关陇集团军事贵族的李渊于大业十三年(617年)被任命为太原留守、晋阳宫监。并州地位重要,隋炀帝曾经三次出并州北巡,镇抚突厥启民可汗。

隋室对李渊寄予厚望,但日后李渊却以太原为基地,完成了李唐代隋。《新唐书》中为李渊起兵编了一个非常香艳的故事:

高祖留守太原,与(裴)寂有旧,时加亲礼,每延之宴语,间以博弈,至于通宵连日,情忘厌倦。……寂又以晋阳宫人私侍高祖。

当然,起兵争霸的根本原因还是李氏野心,与睡不睡晋阳宫人没有什么关系。


太原地处游牧与农耕文明交汇之处,民风古来彪悍,故而杜佑称“并州近狄,俗尚武艺,左右山河,古称重镇。寄任之者,必文武兼资焉。”从尔朱荣、高欢,再到李渊,割据太原而能争霸天下的枭雄,除了太原地区素为“天下精兵处”这一重要原因外,其独特的战略地理位置也是不容忽视的要件。太原“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东阻太行、常山,西有蒙山,南有霍太山、高壁岭,北扼东陉、西陉关,是以谓之四塞也”。

贞观元年(627年),唐设天下十道,太原隶属河东道,辖十三县:太原、晋阳、阳曲、榆次、清源、交城、文水、祁县、太谷、寿阳、盂县、广阳、乐平。太原对于李唐王朝而言,地位意义非常特殊,是其帝业的龙兴之地。正如李渊当年起兵之时所说,“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我今来斯,是为天与”。

武则天执政的则天顺圣皇后长寿元年(692年),唐朝设北都于太原。原本唐朝只有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两京,北都太原的设立正式确立了唐朝的三都体制。神龙元年(705年),中宗李显废北都,仍置并州大都督府。开元十一年(723年),玄宗北巡太原,重新立此地为北都,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又将北都的称谓改为北京。自此之后,唐朝始终在“三京制”和“五京制”之前反复,在多个都城之中,北都太原的地位一直是仅次于长安、洛阳的,远在中都蒲州、南京成都、南都江陵、西京凤翔等城市之上。直至唐朝灭亡,太原的北都地位一直都没有改变过。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招抚附庸于吐蕃的突厥别部沙陀人的振武节度使范希朝转任河东节度使,沙陀人也随之东迁,一部分被安置于神武川的黄花堆(今山西应县西北),另一部分被安置在定襄川(今山西定襄县)。

辗转至河东的沙陀人迎来了部族的高光时代,朱邪氏部族在为唐朝天子卖命征伐的血酬生涯中实现了跃进,进身为陇西李氏。在奉命参与镇压了庞勋之乱之后,沙陀首领朱邪赤心成为李国昌,“预郑王属籍”,隶属于大唐皇族,被这对于沙陀集团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

乾符五年(878年)的斗鸡台事变暴露了少年李克用的野心,当然随后唐廷的铁血镇压也毁掉了沙陀李氏几代人奋斗的成果。所幸黄巢之乱的爆发,疲于应付的李唐政权重新启用了早已逃遁至漠北的沙陀人。在镇压黄巢的战争中,沙陀李氏再度洗白,迎来复兴。中和三年(883年)三月,唐军收复长安,李克用的沙陀铁骑功居第一,因功被唐廷授为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河东节度使。

李克用占据河东,得到了唐朝的龙兴旧地,成为他争霸天下的资本。虽然李克用最终未能复制李渊的成功,但是雄踞太原的晋王集团始终是终结唐祀而窃神器的朱温所难以解决的劲敌。少年英雄李存勖继承父亲意志,与朱梁争衡天下,打得枭雄朱温不禁感慨:“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至如吾儿,豚犬耳!”

英雄天子李存勖,最终由河东而魏州,由魏州而汴京,完成灭梁大业,成就后唐王朝。“唐能破梁而得天下者,以先得魏而尽有河北兵也”,然而李存勖未能处理好中央集权与军事集团的关系,遂因魏州士卒皇甫晖之乱而引发大乱连锁效应,最终身死国灭。

从李存勖到李嗣源,再从李嗣源到李从珂,后唐王朝的皇统早已变换两次,沙陀李氏依然湮灭于历史长河之中。末帝李从珂起于凤翔藩镇,得据帝位之后,削藩政策远胜于之前的李从厚。激烈的翦除藩镇政策激起了据有北都太原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之叛。

在与契丹一番利益勾兑之后,石敬瑭得到强援,在与后唐的战争中赢得反败为胜的转机。辽朝天显十一年(936年,后唐清泰三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命人在晋阳设坛,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石敬瑭成为大晋皇帝之后,改元天福,是年为历史上的后晋天福元年。

石敬瑭卑事辽朝,只为求得安稳。其继承者石重贵却不甘屈事契丹,有着“孙有十万横磨剑,足以相待”的迷之自信。开运三年(946年)十二月,后晋彻底输掉了与辽国的战争,皇帝石重贵沦为契丹人的阶下囚。

正当契丹南下攻灭后晋的时候,身为后晋朝廷北平王、河东节度使、幽州道行营招讨使、北面行营都统,拥步骑五万的刘知远,处于国防第一线,却“未尝出兵”。在契丹军事势力退出中原之后,刘知远也效仿起晚唐五代以来的军事僭主,于太原称帝,建立后汉政权。太原,又一次成为所谓的“龙兴之地”。

后汉隐帝刘承祐屠戮重臣,激起了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枢密使郭威的起兵。一场争夺厮杀之后,刘氏后汉变成了郭氏后周,仍都于汴京。

郭威称帝之后,刘知远的弟弟、河东节度使刘崇亦称帝于太原,改名为刘旻,仍以汉为国号,《新五代史》因其据有河东而称其为“东汉”,多数史书则谓之为“北汉”。刘旻之北汉仍以后汉法统继承者自居,“仍用乾祐年号,所有者并、汾、忻、代、岚、宪、隆、蔚、沁、辽、麟、石十二州之地。”

北汉视后周为灭国之仇敌,在刘崇时代,一直企图联合辽国,南进灭周,光复中原。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正月,郭威崩殂,“北汉主闻太祖晏驾,甚喜,谋大举入寇,遣使请兵于契丹”。二月,契丹派其武定节度使杨袞率一万铁骑驰援太原。北汉帝刘旻则亲率大军三万,“以义成节度使白从晖为行军都部署,武宁节度使张元徽为前锋都指挥使,与契丹自团柏南趣潞州”。

在后周新君柴荣的亲自指挥下,高平之战取得了对北汉军队的大胜,北汉军“僵尸弃甲,填满山谷。初夜,官兵至高平,降贼军数千人,所获辎重、兵器、驼马、伪乘舆、器服等不可胜纪。”刘旻只身逃回太原,“收散卒,缮甲兵,完城堑以备周”。

然而,后周想要乘胜追击,一举灭掉河东北汉政权,也未能成功,晋阳城易守难攻,后周劳师无功。乾祐七年(954年)十一月,刘旻病逝,“少颇好学,工书”的次子刘承钧即位,北汉政权转向专心经营河东,放弃南进中原的企图。

赵宋取代了后周之后,有“真主出世,天将混一区宇”的宿命感,确立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以雷霆之势取荆南、湖南及后蜀,渐渐考虑河东问题。

北汉皇帝刘承钧虽然也说“河东土地兵甲,不足以当中国之十一”,但四塞之要冲的晋阳并非那么容易屈服的。北宋开宝二年(北汉天会十三年、969年)二月,赵匡胤下诏讨伐北汉。赵匡胤这一次动用了很多兵力,兵临晋阳城下的时候,久攻不下,甚至用出了筑长堤壅汾水灌城之策。无可奈何,坚城难破,如当年柴荣一样,赵宋军队依然无功而返。

开宝九年(976年)八月,赵匡胤第二次派兵征伐北汉。但是,不久赵匡胤便意外死掉,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千古谜团。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下令暂停征讨河东,赵宋武力统一的步调重新回到“先南后北”旧策上。

在完全解决南方割据势力之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赵宋挥师伐北汉。拥有全国性军事政治经济资源的宋朝,这次彻底灭掉了北汉。五月六日,北汉末帝刘继元降宋,被册封为检校太师、右卫上将军、彭城郡公,举族归汴京。至此,北汉十州、四十一县、三万五千二百二十户及三万军队全部归顺宋朝。

北汉虽灭,但河东地区和太原城的强悍令赵氏皇帝心有余悸。于是乎,才有了平毁太原城的诏书。不仅如此,第二年四月,赵光义又下旨“诏壅汾河、晋祠水灌太原”。经过火烧、水淹之后,这座历史名城彻底被毁,沦为一片废墟。

一座被称为“龙城”的古都,就因赵氏皇帝卑微而残忍的玻璃心而被彻底毁灭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