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孩子對一件事感興趣時,父母先別急着一棒子打死,應該真正去了解孩子爲什麼感興趣:也許是喜歡用畫來表達感情,又或許是受到了明星的精神鼓舞。2、儘量提供選擇而不是做選擇《我是餘歡水》中,餘歡水希望兒子早上喝粥,妻子希望兒子喝牛奶,兩人爭論不休,可誰都沒有問過孩子選擇,不如給孩子提供選擇,孩子既感覺受到尊重,也會對選擇產生一定的概念,在今後的人生選擇中更有分寸。

  最近,郭麒麟在綜藝《拜託了冰箱》中的表現十分亮眼。不少網友表示郭麒麟是最貧窮的富二代。住在出租屋裏,燈泡壞了捨不得換,垃圾袋捨不得扔,連淋浴頭都只買9塊9的,對生活現狀十分滿意,沒有太大的野心。
  其實,郭麒麟在上學時,成績十分優異,但是由於興趣,15歲時就主動提出退學學習相聲,走上演員之路也全憑自己做主。
  在父親的鼓勵下,郭麒麟一直勇敢地做喜歡的事,不僅在相聲表演中有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演員的道路也越走越寬闊。
  01
  孩子不是父母的談資很多家長之間見面三句話不離孩子,話裏話外都在暗自較勁,恨不得孩子立刻成爲“別人家的孩子”,好讓自己炫耀一番。
  因此逼迫孩子學習各種特長,緩解自己的焦慮,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還美其名曰爲了孩子。韓劇《天空之城》,就講述了這樣一個悲劇。李英才,超級學霸,考試競賽兩開花,還提前拿到了韓國頂尖學府的錄取通知。父母在外誇耀兒子成績優異,享受着衆人對他們的豔羨。但看似光鮮亮麗的一家,內裏早已佈滿蛆蟲:
  一旦兒子沒考第一名,晚上就不能睡覺,膽敢反抗便會招致一頓毒打;從七歲開始,一年365天,不管兒子生病還是受傷,都必須學習到凌晨兩點……在英才心中,自己連一條蟲子都不如,家也是喫人的地獄,甚至多次萌生自殺的念頭。
  02
  別用自己的規劃框住孩子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說: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來一次的機會。
  朴樹的父母都是北大教授,在父母心中,朴樹就應該成爲一名出色的科學家。事與願違,小升初的時候,朴樹與理想初中差了0.5分,父母就告訴他:“你沒考上,你父母都要沒臉做人了。”這種話說多了,朴樹對學習越來越牴觸,初高中都是混過來的,甚至不想考大學。但在父母的威逼利誘下,朴樹妥協了,考上了首都師範大學,卻在收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對父母說:這個學校我是爲了你們考的,但是我並不喜歡,所以我不去了。一句話掀起了驚天巨浪,父母難以接受,不斷給兒子施壓,他再一次妥協了。但在學校裏,他每天一睜眼就倍感煎熬,讀大學變得越來越壓抑、痛苦,於是在大二時他毅然退了學。
  03允許孩子做自己,纔有更多可能
  曾經看過一本書,書裏採訪了幾十位美國最有名的攝影師,請他們談論成功的經驗。這些攝影師無一例外地認爲想要成功,必須找到自己的路。
  武志紅老師說:經常有人告訴我們,這有一條正確的路,你只要走這條路就可以成功,尤其是我們的父母。然而,這樣會極大地破壞一個人的自由和創造力。美國心理學家保羅託倫斯指出:創造力與成就有正比的直接關係,這個預測指標,比IQ等其他方面還要準確。孩子的世界充滿了無限可能,讓孩子自由發展,不僅能讓孩子感到幸福,還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04會放手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福氣
  陳銘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們這個時代的文明,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事情就是,給他一方花園,給他養料和空間。
  你自由開放,你枝繁葉茂,你一枝獨秀,你孤芳自賞,我都爲你鼓掌。”父母愛孩子就做他永遠的後盾,盡力做到這幾點,讓孩子放心做自己,勇敢向前飛。1、瞭解孩子爲什麼感興趣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孩子想學畫畫,你覺得沒前途;孩子想追星,你覺得不務正業……在孩子對一件事感興趣時,父母先別急着一棒子打死,應該真正去了解孩子爲什麼感興趣:也許是喜歡用畫來表達感情,又或許是受到了明星的精神鼓舞。父母如果能夠正面引導,興趣就會變成動力,讓孩子更好地成長。2、儘量提供選擇而不是做選擇《我是餘歡水》中,餘歡水希望兒子早上喝粥,妻子希望兒子喝牛奶,兩人爭論不休,可誰都沒有問過孩子選擇,不如給孩子提供選擇,孩子既感覺受到尊重,也會對選擇產生一定的概念,在今後的人生選擇中更有分寸。
  3、支持孩子勇敢去做喜歡的事
  鄭淵潔小時候在語文課上,就《早起的蟲子被鳥喫》這篇作文和老師爭論,結果被開除了。父親非但沒有責備鄭淵潔,而是對他說:孩子,沒事,我在家教你。父親的支持,給了鄭淵潔前進的勇氣。後來,他創辦了《童話大王》,成爲了享譽海內外的著名作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