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穿越時間的距離——跟隨梁思成林徽因探尋中國古代建築,‘人文清華’講壇、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山西行啓動儀式”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行。這趟穿越時空的田野調查,旨在紀念中國營造學社成立90週年,傳承梁思成林徽因等中國營造學社前輩的學術精神,重新發現中國古代建築的璀璨和輝煌,解鎖蘊含其中的中國文化密碼,尋找今日中國的文化根源。

本次活動由清華大學與山西省文物局共同主辦,山西廣播電視臺全程協助拍攝。

“人文清華”講壇走出清華園 探尋中國古建築

中國營造學社1930年創辦,1946年解散,走過了全國近200個縣,調查了近千處古建築,開創了一代學術傳奇。在所有的田野調查中,山西是重中之重。在山西,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先生髮現了古代建築第一瑰寶——五臺山佛光寺唐代大殿,推翻了日本學者此前關於中國已經沒有唐代木構建築,只有日本才保存有唐代木構建築的斷言,震驚世界。也正是由於在山西及其他地區的大量考察,使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先生破解了中國古建築結構的奧祕。

現在山西仍然是全國古建築保存最多的地方,僅存的幾座唐代建築都在山西;宋代以前建築,僅存百餘,70%在山西;這裏還有明清古建萬餘座。這次山西田野調查,清華師生將考察晉祠、遼代應縣木塔、雲崗石窟、五臺山佛光寺等重要古建築。

梁思成先生的弟子、著名古建築專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郭黛姮先生表示中國營造學社的學術成果是我們國家的寶貴財富。梁思成先生談到爲什麼要通過田野調查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時曾說“讀跋千篇,不如得原畫一瞥。秉斯旨研究建築,始庶幾得其門徑”,也正是這種治學思想使中國營造學社的科研成果成爲中國古代建築研究中頂尖的學術成果。

“人文清華”講壇走出清華園 探尋中國古建築

郭先生同時提醒大家重走梁林之路,不僅僅是探尋古建築,還要繼承二位先生在民族危亡之際,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做一流學術的奮鬥精神,學習他們注重文化遺產保護、注重古建科學價值的學術態度。梁思成先生所提倡的修舊如舊的文物保護思想至今仍然有積極意義。郭先生還介紹,梁思成先生雖對日本侵華非常憤慨,但在抗戰末期曾建議美軍不要轟炸日本京都和奈良這些文化古城,使得這兩座城市後來倖免於難,這一熱愛全世界文化遺產的博大胸懷,非常值得後人效法。

活動中,郭先生將她當年協助梁思成先生註釋的“建築學天書”北宋《營造法式》鄭重送給了即將出發的清華師生,郭先生的弟子,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館長劉暢從恩師手中接過了《營造法式》,體現了三代學人的文脈傳承。

據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教授介紹,“人文清華”講壇傳承清華“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文血脈,自2016年啓動以來,已經舉辦25場大型公開演講,今年春季又舉辦了六場“雲講壇”,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已經成爲傳播清華新人文思想的重要平臺。現在“人文清華”講壇第一次走出校園,與清華建築學院師生一起重走梁林路,把“雲講壇”開到山西古建築的現場,是一次全新的探索。

“人文清華”講壇走出清華園 探尋中國古建築

本次山西考察,將以視頻直播、視頻節目、圖文等形式,在各媒體平臺陸續推出。

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長趙曙光先生表示重走“梁林之路”也是堅定中華文化價值的自信,堅定護佑文化生命的自信,堅定文博事業發展意義的自信。

山西廣播電視臺副總編輯邢書良,梁思成先生與林徽因先生的長孫、中國文物學會青銅器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梁鑑先生等嘉賓也出席了本次活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