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在如今,人們似乎已經迎來了黃河治理的收穫期,黃河水已逐漸變得清澈起來。但古人所說的“黃河清,聖人出”,如今看來還是沒有太大的關聯性,畢竟變得清澈的黃河水也沒有帶來具體可見的所謂的“聖人”。

黃河是世界長河之一,中國第二長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爲“母親河”。而這條母親河,一直以來留下的可不是慈母的形象,反而曾多次氾濫成災,各朝各代都曾爲治理黃河而投入很多心血。

黃河水被稱作撫育人民的源泉,但並不是甘甜的清水,反而以污濁出了名,否則又爲何是“黃河”呢?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使得黃河水從未清澈過。

而在如今,人們似乎已經迎來了黃河治理的收穫期,黃河水已逐漸變得清澈起來。到了這個時候,人們也想起了先人曾經說過的“黃河清,聖人出”。黃河水變得清澈,難道真的會驗證先人的話嗎?

黃河清水出聖人,古書預測是否爲真

黃河水常年夾帶泥沙,在幾千年的時間裏即便多次治理,依然無法達到“清水”的狀態。以至於在古人看來,黃河出清水的時刻,便也是聖人要降臨的預兆。而從如今的角度來看待,則應當先從此話的出處入手。

在《推背圖》第五十四象中記載:黃河水清,氣順則治。主客不分,地支無子。 “黃河水清,氣順則治”的意思是:黃河,用以比喻明末紛亂混濁的局勢。氣,氣運;治,治理。整句話是說明末天下大亂,混濁有如黃河之水;如果黃河的水清了,氣運通順了,天下就得到治理了。有的人將“氣順則治”解釋爲暗喻順治皇帝,有些牽強附會,率滿清入關的皇太極。

“主客不分,地支無子“”的意思則是明朝主宰天下,爲主人;李自成、滿清等本是臣民,是客人,後來紛紛割據天下,即所謂的主客不分。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十二支,“子”爲第一。既然地支無子,就剩下十一支,暗指滿八旗創始人努爾哈赤早掛。

這也就是預言滿清入主中原,建立清朝,傳十帝而終,而一切都是基於“黃河水清”。但古人的說法始終有迷信成分,至少在幾千年的進展中,依然不能看出聖水與“黃河水清”之間的分毫關係。

歷朝歷代治理黃河,水清爲努力成果

據《詩經》記載:“滮池北流,浸彼稻田”。黃河雖是母親河,氾濫成災的時刻實在不在少數。因此,歷朝歷代都把治理黃河作爲水利工程的重中之重。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黃河下游已普遍修築堤防。明末清初,治河事業有很大發展,堤防修守及管理維護技術都有長足進步,湧現了以潘季馴、靳輔爲代表的一批卓有成效的治河專家。

清朝末年及民國期間,戰亂不斷,國政衰敗,治河也陷於停滯狀態。近代以李儀祉、張含英爲代表的水利專家,大力倡導引進西方先進技術,但受社會經協件制約,始終難有建樹。

來到現代社會,對於治理黃河的要求更高,在水質方面也有所改善。其實歷史上的黃河水也有變清的記載,據說是有43次。其中最長的一次黃河水變清是在1727年,黃河變清2000餘里長,持續了22天。其實在非汛期的時間,黃河水大部分河段都是比較清的。

究其黃河水變清的原因,據專家說,要歸功於我國爲生態環境建設和水利工程建設所作出的貢獻,當然還有氣候變化的因素。我國從1946年開始開展“全面治黃”工作部署,到現在經過幾輩人的艱苦付出,才終於讓“千年難見黃河清”的說法得以扭轉。

黃河水的治理是一項漫長的工程,需要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從一定意義上說,確實也是人才的治理使得水質改變。但古人所說的“黃河清,聖人出”,如今看來還是沒有太大的關聯性,畢竟變得清澈的黃河水也沒有帶來具體可見的所謂的“聖人”。

小結

黃河水之重要,在幾千年的時間裏已足以證明。歷朝歷代爲此付出無數努力,而如今已經迎來了可控制的階段。黃河水逐漸變得清澈,雖與命名有所不相符,但也是可喜的。黃河與聖人不一定存在聯繫,但與民生息息相關,黃河水變得清澈了,對於人類而言也是佳音。

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可以預見,有着數千年曆史的黃河治理事業將迎來新的歷史時代。

參考資料:《推背圖》、《黃河歷史》

相關文章